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河口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名录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东省东营市内的黄河口湿地主要立地类型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41种,隶属于33科35属,并对它们的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老窝河底栖动物资源状况。[方法]在2007年4、11月,调查了老窝河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调查采样依据海拔高度变化设置了5个断面,共计40个样本。[结果]采集到底栖动物20种,其中节肢动物17种,占总种数的85%,以水生昆虫为主;软体动物2种,占总种数的10%;扁形动物1种,占总种数的5%。老窝河各断面秋季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高于春季,春、秋季各断面的平均密度均以LWH1、LWH2、LWH3断面高。生物量与密度变化大体相似。LWH1、LWH2、LWH3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高于LWH4和LWH5断面。[结论]老窝河海拔高度的变化影响了底栖动物种类分布的格局,使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东平湖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年和2007年对东平湖水域2条断面、9个站位的底栖动物进行了3次采样调查,研究了东平湖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并应用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和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对东平湖水域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已鉴定出底栖动物31种,其中腹足纲10种、瓣鳃纲11种、甲壳纲4种、昆虫纲2种、寡毛纲1种和蛭纲3种。平均栖息密度相对较低,为186.79(±102.35)ind./m2;螺类最多,其次为昆虫类和寡毛类,甲壳类、腹足类和水蛭类所占比例较少。平均生物量为157.72(±188.74)g/m2;腹足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螺类,昆虫类、寡毛类、甲壳类和水蛭类所占比例较少。随采样时间的推移,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逐渐显著降低。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MPI和BPI评价结果表明:东平湖水域环境质量以轻度污染(轻中污染和轻污染)为主,总体处于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4.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型底栖动物生活在水域环境的“底栖区”,是污染检测领域研究的焦点。文中论述了大型底栖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水层一底栖耦合中的作用,环境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及底栖动物与其它生物的相互关系也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的环境状况,于2012年9—12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并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种类均匀度、种类丰度和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等4个指标参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底栖动物种类共有5门37种,主要由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动物等组成;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9—12月4个月的平均生物量为13.33 g/m2,平均丰度为50.06 ind./m2,平均丰度为50.06 ind./m2;4个月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352;4个月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351.89,种类均匀度(J)为0.401.89,种类均匀度(J)为0.400.54,种类丰度(d)为4.640.54,种类丰度(d)为4.645.16;4个月各类群生物组成中,生物量及丰度均以软体动物居首位,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主要种类有微小螺Elachisina sp.、无齿相手蟹Sesarma dehaani、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和卷曲裸嬴蜚Corophium yolutatator;应用等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发现,9月、10月为一组,11月、12月为一组;ABC曲线结果显示,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11月、12月受到严重干扰,9月和10月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研究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有必要加强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底栖动物生态系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象山港中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12年4月、7月、9月和12月对象山港海域11个大面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采用优势度(Y)、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种类组成,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MDS)分析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以及采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法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软体动物中的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成为最主要的优势种,4季均可成为优势群体;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与Margalef丰度指数平面分布大体一致,Pielou均匀度指数的空间变化相较于Margalef丰度指数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说明每站种类组成的差异较小,站间分布均匀;大型底栖动物群落4季主要分布为靠近调查海域北岸和中部的站位相似性较高和靠近调查海域南岸的站位相似性较高,海域环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生境,进而在群落结构分布上形成不同的类群;ABC曲线分析表明,4月、7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扰动,9月、12月受到了轻微的污染或者扰动,主要影响因素与温排水、工业三废的排放、自然岸线和湿地面积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的环境状况,于2012年9—12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并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种类均匀度、种类丰度和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等4个指标参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底栖动物种类共有5门37种,主要由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动物等组成;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9—12月4个月的平均生物量为13.33 g/m~2,平均丰度为50.06 ind./m~2;4个月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35~1.89,种类均匀度(J)为0.40~0.54,种类丰度(d)为4.64~5.16;4个月各类群生物组成中,生物量及丰度均以软体动物居首位,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主要种类有微小螺Elachisina sp.、无齿相手蟹Sesarma dehaani、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和卷曲裸嬴蜚Corophium yolutatator;应用等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发现,9月、10月为一组,11月、12月为一组;ABC曲线结果显示,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11月、12月受到严重干扰,9月和10月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研究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有必要加强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底栖动物生态系统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次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1年8月和2001年12月对象山港8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两个航次的调查取样。发现4大类底栖动物43种,其中多毛类12种(占28%)、软体动物16种(占37%)、甲壳动物6种(占14%)、棘皮动物5种(占12%)。优势种为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 Ranzani)、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jorensis A.Adams)和滩栖阳遂足(Amphiura vadicola Matsumoto)。研究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均匀度小、群落结构不稳定。象山港陆源排污量逐年增大、海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密度增加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可能原因。整个象山港年平均次级生产力P为4.32 g(AFDW)/(m2?a);港口最低,为0.99 g(AFDW)/(m2?a);港底最高,为7.02 g(AFDW)/(m2?a);象山港中部介于港口和港底之间。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P/B为2。  相似文献   

9.
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瑞 《热带农业科学》2016,(10):109-113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进展。目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多样性、影响因子、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次级生产力和污染生态学等方面。同时提出今后还应该更深入地进行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红树林恢复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并应用大型底栖动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在盐城自然保护区选取11个典型断面,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按照食性类型、摄食方式,结合物种在相关的生态系统过程中的功能,将底栖动物功划分为食碎屑者,食悬浮者/滤食者,切碎者、生物扰动者、次级生产者5个关键功能群,分析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1个断面共有食碎屑者11种,食悬浮者24种,切碎者26种,生物扰动者26种,次级生产者26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18.0%、39.3%、42.6%、42.6%和42.6%,物种在各功能群中分布比较均匀,在整个苏北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尺度上,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完整;食悬浮者和切碎者个体数量占据明显优势,在相关生态系统过程中发挥优势作用;中路港断面生物扰动者、次级生产者、食碎屑者、食悬浮者、切碎者物种数分别占所有断面物种数的22.0%、22.0%、20.0%、20.0%、20.3%,个体数分别占各功能群个体总数的60.0%、60.0%、52.2%、31.1%、26.9%,5个功能群的底栖动物个体数量和物种数目均在所有断面中占最大优势,对苏北潮间带生态系统相关功能有更大贡献。竹港断面功能群数、功能群的底栖动物个体数量和物种数目均在所有断面中占最低比例,功能群结构缺失,相关生态系统功能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12月在青草沙水库设置11个站点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22种底栖动物,隶属于4门14科19属,其中多毛类7种、寡毛类4种、节肢动物3种、软体动物6种、线形动物1种;主要优势种类为圆锯齿吻沙蚕(Dentinephtys glabra)、日本角吻沙蚕(Goniada japonica)和日本旋卷蜾蠃蜚(Corophium volutator)。底栖动物年均丰度为(155.99±92.61)ind/m2,年均生物量为(0.52±0.35)g/m2,丰度和生物量在采样站点、季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和Hilsenhoff生物指数(BI)时空差异不显著。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群落相似性聚类和MDS排序分析群落结构得出:青草沙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干扰或干扰较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剑湖选择11个采样点,于2011年1月、4月、6月和10月按季度4次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52种,主要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环节动物种类。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密度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生物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采样点全年密度为16~23840个/m2,最高密度出现在采样点A左,最低密度则在采样点E右;生物量全年为168~234347g/m2,以采样点D最高,采样点I最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全年为010~275,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生物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全年分别为009~109、003~065和003~143,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均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13.
于2018年7(夏季)、10(秋季)、12月(冬季)和2019年4月(春季)在日照近海18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7门72科119种,其中:多毛类动物28科62种,为优势类群;甲壳动物26科36种、软体动物11科12种、棘皮动物3科4种和其他类群5种。主要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Micronephthys oligobranchia)、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中蚓虫一种(Mediomastus sp.)、圆筒原盒螺(Cylichna biplicata)和海稚虫科未定种(Spionidae und.)等。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91 ind./m;和6.71 g/m;。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的平均值分别为2.912、0.934和2.13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个季度的群落相似性系数均较低,分布格局存在季节性变化。ABC曲线分析表明,4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能存在轻微污染或扰动。对比分析历史研究数据发现,伴随海岸带开发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日照近海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变化明显,耐污种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逐渐成为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则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横沙东滩围垦后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现状,本研究分别于2019年10月(秋季)、2020年4月(春季)在横沙东滩自然潮滩和成陆区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工作。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6种,自然潮滩物种数高于成陆区;自然潮滩和成陆区优势种明显不同,自然潮滩优势种为圆锯齿吻沙蚕、河蚬、缢蛏和谭氏泥蟹,成陆区优势种为日本新糠虾、日本旋卷蜾蠃蜚和摇蚊幼虫。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成陆区(481.60 ind./m2)高于自然潮滩(302.40 ind./m2),平均生物量为自然潮滩(84.50 g/m2)高于成陆区(6.71 g/m2)。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H′、J、d)为自然潮滩高于成陆区。Cluster和MDS分析表明,横沙东滩不同生境的底栖动物群落之间存在较明显差异,ABC曲线表明成陆区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海南省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2009年6月对海南省7个主要红树林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种类均匀度(J′)、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Y)、多样性阈值(Dv)等进行种类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56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主。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137.67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07.64个/m2。H′甚高,在1.94~3.41,J′在0.52~0.90,Dv达到1.01~3.07,种类多样性基本处于非常丰富和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杭州湾海域是多种鱼、虾、蟹类繁殖、肥育及仔幼鱼生长场所,又为世界著名的舟山渔场所在海域,生态系统极具脆弱性和复杂性。近年来,一系列海洋工程在杭州湾启动并投入运营。底栖动物直接或间接与杭州湾生态系统大多数理化过程有关,是杭州湾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1年的本底调查和2003—2005年4个年度的2月(冬季)、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杭州湾附近水域(N30°32′~30°50′、E121°53′~122°17′)20个取样站3个航次的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研究,结合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结果表明,2003—2005年底内动物共出现31种,底内动物生物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优势种季节、年度的更替现象明显,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呈现从2003年到2005年逐渐降低的趋势,单纯度(C)上升,丰富度下降,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2003—2005年度H′值均小于1,底泥的污染较为严重。底上动物共出现77种,生物量从2001—2005年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3年生物量为2001年的2.71倍,2005年生物量为2001年的0.69倍,大桥区、港区和航道区三个区的4个年度平均生物量,以港区的生物量为最高,航道区次之,大桥区的最低;底上动物出现优势种(优势度Y≥0.02)16种,优势种的年际演替现象明显;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呈现从2001年到2005年总体下降的趋势,单纯度(C)上升,工程对底栖环境的干扰导致底上动物的栖息地破碎化,群落结构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7.
对北汝河水系16个采样点进行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和水质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北汝河水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由8纲、19目、93科组成。运用2种生物学指数进行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北汝河水系已受到了轻度的污染,个别河段已达重污染。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呼玛河韩辉套子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水质状况,2018年5月采用常规方法对呼玛河韩辉套子进行详细调查.结果发现,大型底栖动物共3门5纲36种,其中,昆虫纲17种、腹足纲12种、寡毛纲5种、软甲纲和蛭纲各1种,平均丰度为106.76 ind/m2,平均生物量为5.01 g/m2.优势种共10种,主要以齿角石蚕、...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对乳山近海的调查样品,报道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生态学状况。结果表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以食底泥者和肉食者占较大优势,其次为滤食者,食碎屑者、杂食者、植食者相对丰度较小;食底泥者的优势种为中蚓虫、不倒翁虫、丝异蚓虫和轮双眼钩虾,肉食者的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圆筒原盒螺和纽虫,滤食者的优势种为滑理蛤、菲律宾蛤仔、金星蝶铰蛤和江户明樱蛤;各功能摄食类群分布受有机负荷和底质类型限制;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类群的生态参数评价结果表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由虚弱趋于不稳定,大部分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轻度扰动,底栖生态质量状况较优良;冗余分析表明,盐度、水温、总氮、悬浮物、溶解氧、总有机碳和硅酸盐等7个因子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3年11月(秋)和2014年2月(冬)、5月(春)、8月(夏)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调查所获大型底栖藻类数据,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以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将调查数据整理并录入到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地理信息系统,使用Arc GIS软件绘制南麂列岛潮间带调查断面分布图、藻类生物量分布图和调查断面藻类多样性指数专题图。使用Arc GIS软件进行距离分析和地形分析,并分别结合藻类调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断面与南麂岛之间的距离和调查断面春季生物量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而与生物多样性指数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除在10°~20°坡度范围内调查断面的生物量异常外,生物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并且藻类的群落结构随着坡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就全年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生物量而言,阴坡坡向藻类生物量阳坡坡向藻类生物量半阳坡坡向藻类生物量半阴坡坡向藻类生物量,并且不同坡向的大型底栖藻类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