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奶公犊牛育肥肉用是绝大多数奶公犊牛的出路。用乳牛群来生产肉牛,饲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都较高。乳用母牛除生产犊牛外,还生产大量的商品奶,母牛的饲料消耗  相似文献   

2.
我国奶公犊牛育肥肉用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合理利用奶公犊牛的思考在奶牛生产中,繁殖奶牛时生下的犊牛一般是公牛母牛各一半。母犊牛被饲养成奶牛用于产奶,公犊牛则因不能产奶而被淘汰。由于刚出生犊牛的肌肉、脂肪和体躯等有商品价值的部分尚未发育,屠宰刚出生的犊牛作肉用是很不经济的。在我国,除少量用作培养种公牛的犊牛外,淘汰的乳用公犊大多经简单喂养后宰杀,畜肉不能作为高档商品进入市场。这种做法对奶牛饲养者来说收益极低,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浪费。我国奶牛饲养业每年生产的公犊牛数目达200万头以上,如能学习国外的科学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根据动物管理学、家畜营养学以及家畜营养调控等技术原理,将奶公牛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饲养,即犊牛期、育成期、育肥期和营养调控期。结果表明:奶公犊19月龄平均体重达到538.50 kg,育肥期150 d平均日增重达到1.27 kg,至少较本地传统饲养奶公犊提前出栏4个月左右,多获利润500元左右。本项目充分利用北疆地区奶公牛的过剩和本地的饲草饲料资源,进行的奶公牛阶段性育肥经济效益显著,其效果评价良好。  相似文献   

4.
利用乳用公犊牛生产犊牛白肉、犊牛红肉、嫩牛肉、肥牛肉是绝大多数乳用公犊牛的出路。在国外奶业发达的国家,牛肉生产的总量中,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乳用牛群。而我国乳用公牛生产犊牛肉的技术还处在研究阶段,生产上还没普及应用。犊牛肉主要分为犊牛白肉和犊牛红肉。犊牛白  相似文献   

5.
<正> 1.试验目的为生产高质量的牛肉和牛排、推动高档肉牛饲养的发展,1986年7月至1987年9月,我们采取高精料直线快速育肥技术,对利用经济价值较低的奶公犊进行了个14月的饲养试验。2.材料和方法试验奶公牛选用哈尔滨市松花江奶牛场1986年6~7月出生的黑白花奶公犊,共20头。试前喂过5~7天乳。同时购入本地黄牛公犊10头参试,以资对照。试牛饲养在同一栏舍内。0至3月龄在舍内木板畜床上单栏饲养。3月龄后实行群饲、自由采食草、料及饮水。按犊牛期(0~6月龄)、生长期(6~10月龄)和育肥期(10~14月龄)三个阶段分别使用  相似文献   

6.
犊牛直线育肥具有四大好处:一是缩短了生产周期,较好地提高了出栏率一二是改善了肉质,满足市场高档牛肉的需求。三是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肉牛生产的经济效益。四是减少了草场载畜量,可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犊牛直线育肥主要包括以下技术环节:l育肥犊牛品种的选择选择夏洛来。蓝白花。西门塔尔、利木赞等优良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改良所生的杂种犊牛,2犊牛的饲养管理2.l吃足初乳内用犊牛一般为自然哺乳,犊牛生后l-1.5小时及时喂给村乳,7日内一定要吃足。因为初乳有助于抗菌、泻胎粪、营养极为丰富。同时,补充一些维生素A、维生…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大约有2 970万头肉用母牛和930万头奶用母牛(美国农业部,2015)。肉牛和奶牛都可用来生产牛肉以满足消费。在美国,奶公犊主要用于牛肉生产。据估计,美国奶公牛数量占肉牛饲养量的8%(Schaeffer,2005)。这个群体提供了可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品质均一并富含大理石纹的终端牛肉产品的遗传基础。奶牛肉生产的成功关键在于初生阶段。犊牛死亡率最高出现在出生后的前两周(NAHMS,2002)。就奶牛生  相似文献   

8.
犊牛肉是以公犊牛及淘汰的少量母犊牛为生产牛源,通过乳或液体饲料、犊牛料或配合饲料饲养或肥育,达到一定月龄或活重,经屠宰及先进技术加工的高档牛肉,在国内外市场长期保持高价。犊牛肉主要包括犊牛白肉、犊牛红肉和幼仔犊牛白肉三种。选择肥育犊牛应基于现实情况来考量,国外多利用荷斯坦乳牛的公犊牛,我国主要利用黄牛公犊、乳牛公犊和杂种牛。饲料和饲养管理是生产高档犊牛肉的核心。但在犊牛饲养过程中应给予必要的动物福利待遇。  相似文献   

9.
发展乳用牛还是肉牛 ?广西还在争论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不必走专门发展肉用牛的道路。第一 ,发展乳用牛是人民生活迫切需要。1 998年世界人均牛奶占有量 1 0 2千克 ,我国仅6 8千克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 / 1 5 ,而发达国家则高达 2 0 5千克。我区 1 998年产奶量 1 26 73吨 ,人均约 0 2 5千克 ,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喝奶难 ,奶价高 ,依然存在 ,必须大力发展乳牛业。第二 ,乳用牛也供应牛肉 ,国际上的牛肉有40 %是饲养乳用公犊和淘汰乳用母牛供应的 ,发展乳用牛也就增加了牛肉产量。乳用一代杂种公牛在较好的饲管条件下 ,2— 2 5岁即达…  相似文献   

10.
断奶后的肉用犊牛或奶公犊牛,均可采用持续育肥方式进行舍饲育肥的方式来获取优质牛肉.笔者现选取断奶体重150 kg肉用牛,以保证其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持续育肥为例,简要介绍一下犊牛持续育肥的饲料调配技术.  相似文献   

11.
小牛肉风味独特,价格昂贵,生产效益好。所谓小牛肉是指犊牛出生后6~8个月内,在特殊饲养条件下育肥至300~350kg时屠宰。其饲养管理要点如下:1犊牛选择奶公犊具有生长快、育肥成本低的优势,在我国目前条件下,选择黑白花奶公犊生产高档优质肉是适宜的。客观上,奶牛生产中只留母犊,不留公犊。公犊的资源是可利用的。选作育肥用的公犊,要求初生重大,在40kg以上,健康无病。体形上看,头方嘴大,前管围粗壮,蹄大坚实。体形小,体重低于35kg的犊牛可供生产犊牛血清之用。2饲料与饲喂技术小牛肉生产过程可说是全精料育肥,分阶段饲养。2.1在初生至1月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奶用小公牛生产牛肉,这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普遍推广,是一个很大的产肉资源。例如加拿大,全国每年有一百万头奶用小公牛出生。他们采取低奶量,粗饲料的饲养方法育肥生产牛肉,供应市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构成的改变,对牛肉的需要量日愈增加。生产牛肉,除培育用品种牛外,国外早已利用乳用公犊早期断奶进行肥育。据报道,在英国乳公牛所产的牛肉约占其牛肉总量的40%,在日本约占25%。本试验的目的是摸索目前在南京地区的饲料条件下,降低乳用公犊喂奶量,提早补饲植物性饲料,断奶后送往郊县丘陵山区,作为菜牛,进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在奶公牛开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推广应用低奶量培育犊牛和集中育肥肉牛技术,降低了饲养成本,缩短了育肥期,提高了经济效益,并探索出了奶公牛的犊牛期和强度育肥期的饲养模式。而奶公牛育成期(架子期)仍然是薄弱环节,还沿袭过去露天散养、依靠放牧的传统饲养管理方法,育成期长达12个月,影响了奶公牛开发速度和效果。针对这个问题,为了充分开发奶公牛资源,我们进行了缩短奶公牛育成期的试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7,(8):138-141
奶公犊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能缓解国际市场上牛肉供应不足的紧张局面,而且可以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如何利用现有的奶公犊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产业模式和饲养技术,构建我国特色的肉牛产业,成为当前养牛人关注的焦点。我国在奶公犊育肥利用上起步较晚,但随着牛源紧缺,围绕奶公牛生产的相关研究已经陆续展开,在犊牛肉生产技术、小牛肉生产技术、普通牛肉生产技术以及高附加值牛肉生产技术等4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就近几年中国荷斯坦奶公牛在这4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犊牛育肥就是充分利用犊牛阶段生长发育迅速的特点来提高饲料利用率、缩短出栏期和生产高档牛肉。犊牛育肥大致分3个阶段。哺育阶段,母牛的  相似文献   

17.
吴克谦 《北京奶牛》1995,(2):25-26,18
乳用公牛育肥生产肉牛的经营方法,国外已较普遍采用,可提高牛犊及良种牛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间接调控牛奶生产的供应与平衡奶价。犊牛肥育与公牛架子牛的育肥,育充分利用当用当地农作物秸秆,促进秸秆资料的生物学转化,合理牛奶及代乳料等制品,生产高超需要的优质牛肉、使牛场长、短期生产与经营结合实现产品多元、优质、更新、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代·用·乳·中·添·加·抗·生·素·的·效·果○上海市饲料科学研究所(200060)朱钦龙编译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盛行利用乳用种公犊牛生产牛肉,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将购入出生不久的新生犊牛饲喂代用乳和粉末人工乳,饲养至体重200磅(约90.7kg)出售,...  相似文献   

19.
水牛是埃及主要的乳用动物。人们每年消费本地生产的奶量大约是160万吨,其中75~80%是水牛乳。应用传统的方式饲养水牛犊(4个月哺乳期),成本太贵了。因此大部分农民把犊牛养到30~40日龄就卖掉,每年屠宰约60万头犊牛(主要是公牛犊),仅生产大约一万八千吨胴体。因此,生产适用于水牛犊的代乳品,是最大限度地扩大肉品生产,以满足国家对牛肉需要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用代乳饲料饲喂犊牛,以节约粮食和牛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于1984年3月至4月份,在江苏省武进县奔牛乡陈巷畜牧场进行了犊牛用代乳饲料的饲喂试验。一、试验分组。选择同一公牛,同品种母牛所产的12头犊牛,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4头,母犊3头,公犊1头),试验期为60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