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张丽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5):1-7
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人类的生存、经济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长,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我国2020年减排目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能源生产... 相似文献
2.
汪泽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9):7-13
选取京津冀地区1985-2012年能源消费和人口城镇化率数据,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方法,对三地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需求之间动态波动效应作实证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显示,京津冀三地能源消费对城镇化率冲击的响应存在巨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北京是正向的响应,天津为负向的响应,短期变化剧烈,中长期趋于稳定,河北表现为滞后3期后“先负后正”的周期作用.方差分解显示,京津冀三地城镇化率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作用有限,能源消费增长效应主要来源于其本身.从长期看,北京的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费增长作用强于天津和河北.三地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低碳发展政策.北京、天津城镇化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阶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需要注重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河北需要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步伐,转变发展理念,减少煤炭的消费,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运用SVAR模型,基于1990-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山西省城镇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短期内,城镇化加速了山西省能源消费,中期城镇化对能源消费有抑制作用,长期内城镇化率的提高对能源消费有微弱的促进作用。方差分解结果显示:1-7期,能源消费自身的方差贡献逐渐下降,8期之后,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方差贡献超过其自身贡献,长期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贡献维持在55%左右;城镇化的方差贡献主要来自于其自身,能源消费的贡献很微弱;因此,山西省在制定城镇化和能源消费政策时,应根据省情,适当控制城镇化推进速度,推广节能技术,利用科技创新,提高能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4.
中国碳强度与能源强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降低碳强度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能源强度的降低有助于碳强度的降低。选取1953~2007年中国碳强度和能源强度数据,通过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碳强度与能源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碳强度和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来看,碳强度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非均衡误差项的存在,能够保证碳强度与能源强度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误差修正系数为负,调整方向符合误差修正机制,并且误差修正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理想。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降低碳强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扩展型KAYA公式为视角,采用多变量协整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测算了中国198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其相互间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碳排放强度是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原因;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利用河北1981-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变量平稳性和协整关系,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实证测算了研究区间河北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表明:1981-2012年,河北省短期和长期能源回弹效应较高,均值分别为1.096和1.212,没有实现技术进步的预期节能效果,说明节能努力被经济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费增加所抵消;河北回弹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效提高发挥了一定的节能降耗作用;由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必须改变单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能效的传统节能思路,将技术进步与能源价格改革、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府税收补贴调节等辅助手段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预期节能效果,解决河北能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以2000-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以工业用水强度表示工业用水效率,建立面板门槛收敛模型分析中国工业用水强度的收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工业用水强度收敛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条件β收敛形式的工业用水强度收敛速度比绝对β收敛形式的工业用水强度收敛速度更快,但是绝对β收敛形式的门槛效应比条件β收敛形式的门槛效应更为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下均具有门槛效应;城镇化、环境规制仅在绝对β收敛形式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对外开放度仅在条件β收敛形式下具有门槛效应;技术进步在工业用水强度收敛过程中不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8):38-43
改进传统LMDI(log-mean Divisia index)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14年内蒙古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5-2014年,内蒙古综合能源强度下降了39.41%,其中生产部门和生活部门分别贡献了92.7%和7.3%;工业对效率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贡献远大于其他部门,是驱动综合能源强度下降的关键生产部门;城镇对效率效应、结构效应和劳动效率效应所做的贡献均大于乡村,是驱动综合能源强度下降的关键生活部门。内蒙古仍可把提高工业能源效率作为未来节能的重要途径,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节能的长期战略同时积极引导居民形成节能的生活方式,减缓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比较了陕南、关中、陕北3个地区农村家庭的能源结构现状和能源消费意愿.结果表明:受自然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影响,陕南、关中与陕北三个地区之间在农村家庭能源生产结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陕南农村家庭的能源消费结构单一,处于能源阶梯的最低级,以传统生物质能、人畜力为主;关中地区农村家庭的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多元,处于能... 相似文献
10.
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兰州大气环境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 ,使得兰州市空气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尽管排污单位加大了治理力度 ,使空气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但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必须从源头抓起 ,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对兰州市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分析 ,提高了天然气、电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并运用城市多源扩散模式进行浓度预测 ,结果表明 :采取清洁能源替代措施以后 ,大气中的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按功能区划分均可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化和内部空间结构的重组产生影响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以兰州为例,研究其建国以来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与特征的分析,揭示了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兰州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文中基于合成控制法,用中国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反事实分析的方式讨论了中国的碳交易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用中介效应法分析了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交通运输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并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促使试点地区改善运输结构,从而间接降低了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在交通运输业的碳交易机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转变运输结构(即降低公路货运占比)是建设绿色交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能源消费变动结构超前指数以及包含能源效率和经济规模的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2000-2012年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省际变化的相对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分省份的能源消费超前状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滞后的省份主要位于东中部地区,能源消费超前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来,东部省份的能源消费滞后程度进一步增加,但是西部省份的能源消费超前程度也明显增加;2006年以来,东部地区由原来的能源消费规模超前明显转变为规模滞后状态,中西部地区则明显转变为能源消费规模超前状态;能源效率滞后的省份努力进行能源效率追赶是减弱其能源消费超前状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新疆1978~2006年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模型和宏观经济模型分别测算了各产业以及产业变动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还较低。需要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199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有关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因素、能源效率和城镇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五大因素除直接影响能源消费外,还通过其它因素间接地影响最终能源消费量;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仅直接消耗能源,其它因素也主要通过这两项因素间接地影响最终能源消费量,而且人口因素的作用要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直接降低最终的能源消费量,其它因素也主要通过这两项因素间接地降低最终的能源消费量,其中能源效率的提高比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更能有效的降低能源消费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力能源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省际间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了2001~2010年中国及各省电力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和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303Mr逐年上升至2010年745Mt,平均年增长9.99%;各省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五省碳排放属超重型(≥40 Mt);西部省份碳排放速度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全国电能消费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年下降4.42%;西部省份碳强度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说明西部经济发展对电能消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东部地区电能消费低碳经济格局开始形成.省际间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性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关,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和电力产业发展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优势能矿资源进行科学再认识的基础上,按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基本思路,以及主导产业的主要判定标准,研究认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应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及盐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进而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相配套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并运用产业集群这一企业空间集聚发展的现代化地域组织形式和新型发展模式,建设七大产业集群,加快区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陕北地区产业结构的适时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结构和碳排放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对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文中采用中国1990-2014年样本数据,在经典Romer"尾效"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放宽"经济规模报酬不变"假定,对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同时约束下经济增长"尾效"值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发现:受碳排放量和煤炭消费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0.818%;受碳排放量和石油消费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1.398%;受碳排放量和天然气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1.808%。而且不管有无碳排放约束,能源消费结构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碳排放的限制,能源消费结构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以宁夏盐池县的荒漠草原区为试验地,以现场试验为手段,研究放牧强度(1.50只/hm2、0.75只/hm2、0.50只/hm2、0只/hm2)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及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优质牧草的重要值明显下降,毒草及家畜厌食植物的重要值明显上升;植物群落总盖度呈下降趋势,植物群落多样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草地生产力呈下降趋势,当放牧强度达到1.50只/hm2时,家畜的采食量超过了50%,草产量比封育地下降了54.9%。最后,根据草场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原则提出了宁夏荒漠草原合理的放牧强度以0.75只/hm2为宜。 相似文献
20.
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中国1980-2012年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探讨了城市化对不同能源消费主体的影响,依据1997年以来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省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对东中西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与能源消费量存在长期的因果关系,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能源消费将增加1.814%;生产消费占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第一产业和工业消费所占比重减小,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所占比重增加,城乡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差距越来越小.省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具有正向影响,但其作用强度要显著小于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工业水平等因素,东中西不同区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中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强度更大,西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产生负向影响,最后从城市化视角对能源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