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烟台市水资源衰减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贤赵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12):45-47
根据1959-2002年水资源评价系列资料,阐述了烟台市降水量、水资源量衰减的变化趋势,指出大气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开发、水土保持和生产、生活用水增加以及地下水超采与水污染是加剧水资源衰减的主要原因。初步探讨了烟台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危机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保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6):51-53
以翔实的数据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主要特征、产生根源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确指出以干旱缺水、水环境污染和洪涝灾害为主的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国情,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入手,详细论证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对策与思路,从而进一步说明只有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才能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云南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入协调度计算相关研究成果,选取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障相关指标,从水资源及其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障三方面,构建云南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以2007年和2013年相关数据为支撑,定量计算不同时段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并根据综合协调度划分标准,对上述两个时段的协调程度进行类型划分,同时在GIS技术支持下,揭示不同时段云南省各市(州)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从协调度的类型组成变化看,协调类型主要为协调和极不协调两种极端类型,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的差异在增大;从协调度的数值变化看,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在下降;从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变化看,处于极不协调类型市(州)的空间分布范围在扩大,而处于协调类型市(州)的空间分布范围在缩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滇中地区协调度较低,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边境区域,协调度却较高。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要素空间分布不匹配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改观,并且这种空间分布不匹配的状态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扎实搞好水资源管理工作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水资源问题十分严峻。近年来 ,连续遭受严重干旱 ,2 0 0 1年的大旱造成农作物减产 ,农村先后有 330 0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部分城市出现建国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 ,1998年大 相似文献
6.
海拉尔河流域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十分丰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是现状条件下二者开发利用不够匹配,多以开采地下水资源满足各行业的用水需求.全国范围内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为海拉尔河流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水资源是否有保障,能否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地政府关心的首要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两点考虑,进行了海拉尔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保障研究.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评价湖北省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提出合理建议。【方法】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湖北省2006-2017年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时序特征。【结果】2006-2017年,湖北省水资源环境综合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呈线性增长趋势。湖北省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表现为线性增长趋势,且具有阶段性,2006-2010年和2011-2017年分别为经济发展滞后于水资源环境水平的过渡发展阶段和水资源环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阶段,2017年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达到良好耦合协调。【结论】为实现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优质耦合协调发展,湖北省重视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生活污水控制。 相似文献
10.
《灌溉排水学报》2019,(11)
【目的】探求滇池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协调关系。【方法】选取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相关指标,构建滇池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分析流域2011—2015年的压力指数、承载力指数、协调指数、水资源承载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并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对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利用提取出的主要因子构建水资源承载力驱动力模型,识别出影响滇池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驱动力。【结果】滇池流域2011—2015年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滇池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驱动力有人类活动因素和自然因素,包括城镇化率、经济发展因素以及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人均GDP和年降水量属于正向驱动因子,城镇化率和年均气温是负向驱动力。【结论】基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系统协调发展,应加大外流域向滇池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形成多水源联合调水的格局,同时在保证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控制人口数量,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系统多水源供水的水资源高效配置与统一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11.
12.
刘慧梅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9):18-21
通过分析一些学者对水资源承载能力所作的定义,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探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理论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一套水资源承载度指标计算和水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通过对计算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一定区域的某一时段,在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人均需水量一定的情况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求解是一个以配水系数为决策变量的线性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疆跨越式发展中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新疆正处于跨越式发展关键期,水资源将成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子和瓶颈因子,保障水资源处于安全状态是新疆顺利实现绿色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对水资源的承载力分析是当前的重心工作。调查了新疆现状水平年水资源利用状况,预测了未来水平年新疆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求量,并对新疆未来水平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客观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跨越式发展中,在农业灌溉节水30亿m3的前景下,水资源承载力依然赤字近86亿m3,跨越式发展时期水资源利用将呈现不可持续状态。因此,新疆跨越式发展必须控制发展规模,适度发展,不能盲目跨越。 相似文献
14.
15.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优化配置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资源的紧缺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水资源的特性,对水资源承载力和优化配置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系统工程方法为依据,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计算模型。该模型着重从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出发,来研究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的支持作用,得出了水资源支持下的区域经济合理发展规模及在一定生活条件下的合理人口载量。最后以黄河下游小开河灌区为例,对上述模型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概念清楚,计算简单,能够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安阳市理论条件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探讨理论条件下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模型,引入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分类系统,并对安阳市理论条件下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估算与评价。研究认为,在平水年间,安阳市可利用水资源量仅有林州市能够满足温饱型条件下的生活水准,其余各县无论是在平水年间还是在枯水年间水资源承载人口均处于超载状态;并且可利用水资源量不可能支撑现阶段(2002年)人口在总体小康型、全面小康型和初步富裕型阶段的生活水准。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糊综台评价法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方法,选取人均供水量、水资源利用率、单位GDP用水量、供水模数、需水模数、生态用水率等6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榆林市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榆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该地区的水资源承载潜力已相对较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同时,提出了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为今后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不同承载水平的水资源承载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明确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关系的条件下,对水资源承载水平进行分析,提出水资源承载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而不断提高,进而提出承载水平的分级标准和计算方法。最后以海南省为实例进行了计算,确定了海南省不同承载水平下的指标值,并计算出海南相应水平下的可承载人口和经济规模,为区域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分析土壤水资源特点基础上,阐明了基于土壤水资源利用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综合考虑了农业经济产值、粮食总产量、农业生态用水量和农业用水比例等4项目标,建立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模型。以保定市为例,提出不同规划年、不同水文年及土壤水资源利用技术发展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方案,充分利用土壤水资源,保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可以为推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研究理论、方法和进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研究发展方向,为水资源承载力的进一步深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