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氨基酸是茶叶中的主要滋味成分,与绿茶滋味的鲜度密切相关。测定茶叶中氨基酸总量最常用的方法是茚三酮比色法,其原理是在一定的pH条件下,氨基酸与茚三酮共热发生反应,生成紫红色的络合物,可在570nm波长下比色测定。在本刊1989年第三期中,作者介绍了绿茶中茶多酚总量的流动注射分析  相似文献   

2.
K3Fe(CN)6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多酚测定法,国内外曾作过很多研究,目前常用的有酒石酸亚铁比色法、高锰酸钾滴淀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酒石酸亚铁比色测定中磷酸盐缓冲溶液配制时因结晶水的不稳定使得实际pH值与测定值偏离,结果重现性较差;高锰酸钾滴淀法终点难于掌握,茶多酚以外的还原物质同时会被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消耗有机溶剂,紫外吸收因多酚类结构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本文利用在酸性介质中,茶多酚能将Fe~(3+)还原为Fe~(2+),Fe~(2+)与K_3Fe(CN)_6生成深蓝色配位化合物KFe[(CN)_6],在一定范围内符合朗伯一比耳定律的特点对茶多酚进行定量.本方法试剂配制简单,测定快速,反应灵敏,适应范围广,结果重现性较好,尤其适用于微量茶多酚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元酚的混合物,不仅是构成茶叶色、香、味的主体化学物质,而且是一种理想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已被列为食品添加剂。此外,还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衰老、防辐射、减肥、降血脂、防癌等多方面的功能。茶多酚在食品加工、医疗保健、日用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测定茶多酚的方法较多,主要有滴定法、原子吸收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2008年之前我国茶叶茶多酚测定方法以酒石酸铁比色法GB/T8313~2002为主。2008  相似文献   

4.
一般所说的茶单宁是指水溶性多酚类物质的总量,即总氧化量。常用高锰酸钾滴定法进行测定,测定时由于用靛红作指示剂,在滴定终点的掌握上比较困难,不同的操作者,由于掌握终点的程度不一致,会得出较大的误差,且由于浸提时间较长,亦有分析速度较慢之感。作者根据国外文献的介绍,研究采用了快速冲泡、酒石酸铁显色比色法进行定量,分析准确度有了很大提高,分析时间可缩短至15~20分钟左右。  相似文献   

5.
用丙酮提取液直接分光光度法测定绿茶中叶绿素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中绿叶素总量的测定,多用比色法。一般先用丙酮提取叶绿素,再用乙醚分离茶多酚和水溶性杂质。然后,在分光光度计上,在波长652毫微米处测定其光密度,对照标准曲线求出叶绿素的含量(简称乙醚法)。作者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用丙酮提取液直接进行比色(简称丙酮法)。丙酮法快速、简便重现性较好,结果稳定,节省试剂和费用,实际应用于蒸青绿茶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对调节老年糖尿病营养结构的影响,并且建立一种快速对茶叶中茶多酚的检测方法。[对象]市售绿茶,128例社区就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统计学分析方法。[结论]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对市售绿茶中的8种茶多酚进行检验,回收率较好,均在93.79%~104.7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19%~6.83%之间。实验组在添加了茶叶辅助后,营养参数有了显著的提高,让血糖的生成指数大大减少,P值均小于0.05,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使用茶小珠前后茶汤中茶多酚的浓度,以评估茶小珠冲泡绿茶和红茶的适宜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茶汤中不同取样时间点的茶汤中茶多酚的浓度。[结果]使用茶小珠的绿茶和红茶,其茶汤中茶多酚的浸出率高于对照,且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差异逐渐增大。[结论]茶小珠有助于加速茶叶中茶多酚的浸出,适用于绿茶和红茶的冲泡。  相似文献   

8.
茶多酚的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生荣 《茶叶》1993,19(2):27-29
本文通过茶多酚在高温高湿强光照射下的加速试验,采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茶多酚总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一)—EGCG 含量,化学发光法测定茶多酚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加速处理条件下茶多酚总量没有显著性改变,对 O_2~(?)的清除能力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一)—EGCG 的含量高温高湿,强光照射及高温处理均有明显下降,而较低的温度影响不大,茶多酚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湿热和强光照射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被氧化能力,氧化产物应该是无毒的。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和水浸出物是茶叶中的主要化学物质,与茶叶品质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茶多酚含量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尤为明显。本文针对我所选育的有性系和无性系品种的茶多酚、水浸出物的含量和制茶品质的审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目的是探索不同品种(品系)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与红绿茶品质的相关,尤其是相关变异和曲线关系,藉以增强种性认识和品质选育。一、不同品种(品系)茶多酚、水浸出物与红绿茶品质表现从表1、2中可以看出,(1)不同无性  相似文献   

10.
影响青岛绿茶品质的若干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水浸出物的含量和感官评定来比较影响青岛绿茶品质的若干因素,研究地理环境、品种、生产设施和加工工艺对青岛绿茶的品质影响,结果表明露天栽培的茶叶品质要好于大棚设施的茶叶,且不同的品种、加工工艺和地理环境均对青岛绿茶品质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1.
茶叶中氨基酸总量的测定,目前大都采用茚三酮比色法,为了使茚三酮与氨基酸形成的有色络合物发色并且稳定,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沸水加热,这样,既影响了分析速度,也给进一步解决快速仪测方法造成了困难(如需要另外配备控温加热设备等),无法使用快速测定仪器。氨基酸的测定,是绿茶滋味测定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因此如何选用更为灵敏的显色剂和快速的仪测方法,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方法采用灵敏度极高的荧光胺试剂,配合80年代发展起来的光纤光度计,较好地解决了氨基酸总量的快速测定问题。一、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2.
绿茶能充分对叶内的内含物质保留,其中80%的茶多酚与咖啡碱、50%的叶绿素都被保留下来,与此同时,维生素基本很少流失。随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视养生问题,对绿茶的抗菌消炎、抗氧化与抗衰老等功能十分关注,逐步加大了对茶叶化学成分及功能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利用试验分析,以绿茶为例,对不同干燥环境影响茶叶化学成分的情况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更好地提高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3.
绿茶贮藏过程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与感官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王登良 《茶叶科学》1998,18(1):61-64
分析了大叶种绿茶贮藏过程中多酚类与茶叶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多酚类下降率与滋味、汤色、香气得分的下降率基本一致;当多酚类下降5%时,即能引起茶叶汤色、滋味、香气的明显下降.当下降率达到25%时.茶叶质变严重,失去原有饮用价值。因此,可以考虑将茶多酚作为绿茶质变的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茶叶中茶多酚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茶叶主要活性成分茶多酚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茶多酚总量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近红外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方法,以及茶多酚组分测定方法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重点介绍了应用最广的儿茶素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样品前处理及色谱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茶多酚检测方法学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儿茶素是茶叶的主要功能成分,本试验探讨了乙醇浸提、硫酸-香荚兰素比色法检测绿茶面包中儿茶素含量的可行性.选择95%乙醇溶液作为提取溶剂,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考察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对绿茶面包中儿茶素总量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对硫酸-香荚兰素比色法检测绿茶面包中儿茶素含量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绿茶面包中儿茶素总量检测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料液比1:20(g·mL-1),70℃水浴浸提45 min;硫酸-香荚兰素比色方法为:取0.5 mL浸提液,加入2.5 mL1%的香荚兰素/乙醇溶液和2.5 mL30%的硫酸/乙醇溶液,在20℃下反应10~30 min,取反应液在500 nm处测定吸光度.本方法中儿茶素浓度在0.025~0.3 mg·mL-1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0.9996),同一样品重复测定6次的RSD为1.31%,儿茶素高、中、低浓度加标回收率范围在98.75%~103.25%,本方法满足绿茶面包中儿茶素总量的检测分析,儿茶素含量可作为标定绿茶面包中茶叶添加量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茶叶中的咖啡碱是茶叶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其分析方法通常有重量法、容量法、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等。这些方法的实验手续一般比较繁琐,影响因素较多,分析速度也较慢,难以适应现代研究工作的需要。应用伏安法测定茶叶咖啡碱,迄今未见报道。作者采用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以阳极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咖啡碱,对咖啡碱在不同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试验了各种茶叶样品处理方法,找到了咖啡碱测定最佳体系,应用于不同品种茶叶咖啡碱含量的测定,结果良好。试样处理好后,几分钟内即可测出结果。方法简便快速,仪器设备价廉,可作为茶叶中咖啡碱的快速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低咖啡碱的茶叶,再用较少的工艺得到高含量的茶多酚,减少茶叶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环节,并且综合利用其有效成分。实验方案采取先物理方法脱咖啡碱,再提取茶多酚,以提高茶多酚的含量,减少纯化工艺。采用沸水对茶叶进行快速浸提和pH梯度对茶叶进行提取。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超声波辅助提取,去除咖啡碱达1.84%占总量的60.6%。而采取pH3.5提取茶多酚,得到的茶多酚的含量达到55.80%,提取率为63.04%。为实现茶叶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各类茶叶中,均包含有一种多酚物质。这是一种具有天然抗毒、基本不存在毒副作用的物质,不仅是茶叶的主要成分,还可以再细分出许多物质,特别是在绿茶中,含量最高。为促进茶多酚物质的有效提取,同时也为了确保人类的健康,业界已经形成了许多种提取茶多酚的工艺方法。本文将通过各类提取工艺的异同,来分析常用提取工艺的优劣。  相似文献   

19.
王岳飞 《茶叶科学》1999,19(2):151-155
利用荧光探针溴化乙啶研究了茶( 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和花茶) 与DNA 的相互作用及维生素C、咖啡因对其影响。结果表明: 各种茶类的茶液对EB DNA 荧光强度均有压低作用;不同茶类影响状况不同, 压低作用同这些茶类所含的茶多酚量密切相关, 但红茶的作用强于绿茶; 茶叶中的其它成分对荧光强度会有一定的影响。维生素C与茶多酚(TP) 在压低EB DNA荧光强度的效果上存在协同增效作用。茶叶中另一成分咖啡因可增强TP对EB DNA 荧光强度的压低作用, 而其本身对荧光强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茶多酚有关用剂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茶多酚中使用的各项用剂的研究表明,标定过的高锰酸钾溶液性状稳定,使用时无需重新标定;靛红溶液性状也较稳定,使用时空白消耗的高锰酸钾(0.04N)为1.8-3.5ml时均有效;水可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茶汤应现浸提现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