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母猪的繁殖性能是养猪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生产指标,母猪的产仔性能决定母猪的繁殖性能,也就直接决定了猪场生产水平,进而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我国良种繁育技术水平进步明显,且越来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先进的良种繁育技术水平是提高母猪产仔性能的因素之一。有资料表明,母猪的妊娠以及配种所需要的成本等在母猪产仔8头与母猪产仔12头是相近的。因此,在养猪生产中,当饲养成本等同的情况下,如何增加母猪的产仔数一直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2.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母猪初配要适时 后备母猪配种过早过晚都不好.过早配种不仅影响头胎产仔数量,还会影响母猪本身的发育,影响母猪终生繁殖性能的发挥.过晚配种会增加生产费用,也影响到母猪产仔后的泌乳量.  相似文献   

3.
母猪繁殖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因此要提高母猪繁殖利用率,必须合理选留、利用后备母猪,加强母猪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合理淘汰生产性能低的母猪,控制繁殖障碍性疾病和传染病,采取提高母猪繁殖能力和提高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实现高产仔、高成活、高效益。  相似文献   

4.
天气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主要因素,尤其是夏季高温的天气严重的影响着母猪的繁殖生产性能,夏天高温天气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母猪发情迟缓、屡次配种不孕、妊娠母猪中期流产、初产母猪出现返情、配种后发情等。因此,夏季高温天气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受到了严重影响。针对夏季高温天气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受到了严重影响采取合理的综合性措施,搞好母猪夏季的饲养管理和配种工作,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增强母猪的繁殖生产性能。因此,本文针对夏季高温天气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影响及防治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母猪的生产实践中,为提高夏季母猪繁殖生产性能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养猪生产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母猪的繁殖性能,母猪繁殖性状是一个复杂的性状,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到繁殖群中母猪的利用年限等各个方面,母猪繁殖指标具体包括总产仔、产活仔数、初生头(窝)重、断奶(或60日龄)头(窝)重、仔猪育成率、断奶至发情间隔时间、配种受胎率等。这些对母猪繁殖性有影响的因素需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研究并在生产中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根据本场的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出合适科学的管理措施,使母猪繁殖性能得以提高,充分利用母猪的繁殖性能优势,提高生猪饲养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巴克夏猪作为外来引进良种,以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盛产雪花肉闻名.母猪产仔性能是决定现代化养猪生产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母猪产仔性能的因素有很多,胎次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对美系巴克夏种母猪不同胎次间的产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巴克夏母猪胎次与产仔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巴克夏后备母猪选留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胎次对巴克夏猪的窝产仔总数、窝产活仔数、窝产健仔数、窝均弱仔数有显著差异,巴克夏母猪最好的产仔性能在3~5胎.  相似文献   

7.
正母猪是养猪生产的基础,提高母猪生产能力是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前提。母猪的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年产仔窝数与窝断奶仔猪头数两部分,其中决定年产仔窝数的是母猪繁殖周期的长短,决定窝断奶仔数的是窝产活仔数和断奶前死亡率,要提高母猪的生产能力就要从决定母猪生产能力的因素入手,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整个生产母猪群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胎次、月份及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胎次、产仔月份及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对福建省某猪场3 972窝长大二元母猪的繁殖记录进行统计,选择不同阶段长大二元母猪508头测定其背膘厚度并记录产仔情况,按胎次、产仔月份及背膘厚度分别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大二元母猪3~6胎的产仔性能较好,第1胎总产仔数、初生均重较低,显著低于2~7胎(P<0.05),产活仔数显著低于2~6胎(P<0.05);总产仔数及产活仔数在2,3,5月份较高,在1,11,12月份较低,产死胎窝数母猪最多在7,8月份;配种背膘厚18~20 mm组的总产仔数、活仔数显著高于背膘厚度≥21 mm组(P<0.05);断奶背膘厚16~20 mm组产仔性能较好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产前背膘厚度为20~23 mm组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显著高于10~15 mm组(P<0.05),背膘厚度≥24 mm的母猪产死胎窝数比例最高为58%;泌乳阶段母猪背膘损失4~6 mm之间母猪断奶至下一次发情间隔时间最短,显著少于背膘损失>6 mm组及<0 mm组(P<0.05)。表明胎次、产仔月份、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宗地花猪ESR、FSHβ基因的多态性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宗地花猪核心群的繁殖性能,对贵州宗地花猪保种选育基础群母猪ESR基因和FSHβ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宗地花猪的ESR基因B等位基因有增加产仔效应的趋势,ESR基因各基因型无论是平均产仔数还是产活仔数均为BB型>AB型>AA型,BB型比AA型多产仔1.02头/胎,比AB型多产仔0.82头/胎,3种基因型平均初生重和初生窝重差异不显著(P>0.05);FSHβ基因A等位基因有增加产仔效应的趋势,FSHβ基因各基因型无论是平均产仔数、产活仔数还是初生窝重均为AA型>AB型,平均初生重AB型显著高于AA型(P<0.05),AA型比AB型多产仔0.98头/胎.应重点保留基础群中ESR基因BB、AB型母猪和FSHβ基因AA型母猪进入选育核心群,以提高宗地花猪核心群的繁殖性能,加快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10.
<正>繁殖力高初产母猪平均胎产仔11.6头,经产母猪平均胎产仔14.5头。抗病力强,发情明显,有效乳头在7~9对以上,保持了太湖猪高繁殖性能的特点。食谱广、耐粗性能好可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究母猪妊娠期饲养方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以温氏种猪公司初产大白母猪为研究对象,挑选434头体况均匀一致的两批次后备母猪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逐渐加料和先减料后加料的饲喂方式饲养。记录初产母猪上产床的P2点背膘和头胎繁殖数据。结果显示B组饲喂方式的母猪,头胎生产成绩优于A组,其中总产仔、活仔和健仔数分别达到14.2、12.4和10.7头。背膘为16.0~20.0 mm的母猪繁殖数据最佳。另外,B组初产母猪背膘厚达到16.0~20.0 mm的比例比A组高6.8%,且偏"肥"的母猪更少。说明对于头胎母猪妊娠期的饲养,先减料再加料的方式繁殖性能更优,综合效益更大。  相似文献   

12.
提高母猪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猪繁殖能力是衡量生猪生产的重要指标,增强母猪繁殖能力是提高生猪生产能力的必要措施。其中,母猪的窝产仔数、断乳全窝重、年产仔胎次是测定母猪繁殖力高低的三大要素。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母猪品种、年龄、胎次、个体差异等不可调节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母猪繁殖能力。就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根据母猪产仔性能的重要性.本文从母体效应、品种选择、睾丸大小、胎次影响、配种的季节、人工授精、断奶日龄、背膘厚度等方面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关系,简单阐述了这些因素对提高猪仔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母猪产仔性能,尽快扩大种群数量,充分发挥母猪生产潜力,需要提高母猪产仔数,提高母猪养殖效益,进而达到提高养猪业的生产水平。为了提高母猪产仔率,除选择优良的种猪外,还应加强母猪配种期的饲养管理,促使母猪正常发情和排卵;正确掌握母猪初配年龄和使用频率,做好母猪日常饲养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养猪”专业户正在逐年增加,并开始形成农村的一个独立产业。为了帮助“养猪”专业户提高经济效益,把肉猪生产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将最佳饲养规模与技术介绍如下: 一、肉猪专业户的饲养规模从我国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一般肉猪专业户还是利用青饲料搭配配合饲料育肥肉猪。因此,饲养规模以年养肉猪50—60头为宜。在饲养过程中,肉猪专业户应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制,即肉猪专业户必须自养三头繁殖母猪,年繁两窝,并安排同期产仔,每批繁殖仔猪30头左右,这样就可以同批进栏,同批出栏。分两批饲养肉猪,每批25—30头,以便饲养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二、肉猪专业户的必备条件 1.猪舍根据上述饲养规模,肉猪专业户需繁殖母猪舍3间,每间12平方米左右,一猪一舍;需育肥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产仔哺乳性能最优杂交组合,挖掘种猪生产潜力,充分利用不同品种杂交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笔者于2008年对不同杂交组合生产母猪的产仔哺乳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是提高养猪场养殖经济效益,扩大养殖规模的有效手段。母猪繁殖性能的高低受到很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笔者就营养方面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展开介绍,提出改善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产仔性能是水貂生产、繁殖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效益的最好体现。窝(胎)产仔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饲养场饲养管理技术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也是该场年度养貂生产成败的重要标志。为摸清文登黑褐色水貂的产仔繁殖性能,笔者对文登市一些水貂良种繁殖场进行了调查分析,掌握文登黑褐色水貂的产仔繁殖性能和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指导生产,从而取得较高的产仔率和较好的养殖效益。1材料与方法1.1时间地点  相似文献   

19.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猪是猪场最重要的一个群体,母猪繁殖性能的高低体现了猪场的综合管理水平,决定了猪场生产效益的高低。影响母猪繁殖性能有内在和外在的因素。遗传因素如品种特性等是决定其生产性能的内在因素,饲养管理、环境温度、饲料营养和毒素、疾病等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选择上胎产仔时间相对集中(20d内)的YL经产母猪33头,按母猪自然发情时间,设立前10d内发情的母猪为试验组(18头),后10d内发情的母猪为对照组(15头),与D种公猪进行经济杂交,探讨不同人工授精方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采用种公猪诱情配合人工授精)母猪情期妊娠分娩率为94.44%,胎均产仔总数11.53头,胎均产活仔数11.35头,35日龄仔猪断奶成活率为95.34%;对照组(单纯采用人工授精)母猪情期妊娠率为86.67%,胎均产仔总数10.62头,胎均产活仔数10.15头,35日龄仔猪断奶成活率为94.70%。经统计分析,试验组母猪情期妊娠分娩率、胎均产仔总数、胎均产活仔数等繁殖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仔猪断奶成活率基本接近,说明采用种公猪诱情配合人工授精对提高母猪情期妊娠分娩率、胎均产仔数具有明显效果,值得在规模猪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