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粗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发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采用典型样地法对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e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下的粗木质残体进行调查,估算林内粗木质残体的储量,并比较不同腐烂等级及不同类型粗木质残体储量的大小,分析南坡与北坡2种不同环境下倒木分解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色季拉山南北坡急尖长苞冷杉的粗木质残体的储量分别为84.245 t·hm-2和60.363 t·hm-2,两者储量在不同类型的分布上均表现为倒木>枯立木>树桩>大枯枝;在不同腐烂等级分布上,南坡粗木质残体储量表现为Ⅰ级>Ⅳ级>Ⅱ级>Ⅲ级>Ⅴ级,北坡粗木质残体储量表现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色季拉山南北坡急尖长苞冷杉林倒木的分解均符合单指数衰减模型,南北坡的分解常数分别为0.014 a-1(R2=0.870 3)、0.02 a-1(R2=0.846 5)。南坡倒木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分别为29 a和193 a,北坡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分别为41 a和156 a,两者分解均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枯立木、 倒木、大枝和树桩等,可为许多物种提供栖息地,是森林和林地恢复的重要考虑因素.在森林生态系统中,CWD代表大量有机质,有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在全球范围内,森林每年吸收约30%全球人为排放的CO2,因而成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粗木质残体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粗木质残体参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对于系统中一些林木的更新和生物的生存以及维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粗木质残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粗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结构、功能要素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环节。对我国重要沿海防护林之一的湿地松林CWD的胸径、长度、材积和腐烂等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沿海湿地松防护林CWD占现存木的5.45(±6.39)%,径级分布平均介于2.5~17.5cm;长度分布在0~20 m,但主要集中分布在0~2.4 m;材积分布于0~0.14 m~3;腐烂等级1级最少,3级最多,平均分布于3.0~3.4级。CWD贮量主要由数量和长度共同决定,而与腐烂等级间相关性不显著。风等外力影响仍是湿地松防护林粗木质残体形成的主要原因,各级湿地松在腐烂的分解过程存在细微差异,幼龄林阶段仍是受到风害成倒伏的主要时期。研究结果为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经营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天山云杉粗木质残体生态功能研究是由新疆农业大学潘存德教授主持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就粗木质残体的数量分布及动态变化和粗木质残体对天山云杉天然更新的生态作用进行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大兴安岭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为对象,通过分析不同龄林粗木质残体(CWD)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及腐烂等级,揭示了CWD的基础特征及贮量。结果表明:CWD密度、体积和生物量分别为400~1 650株.hm-2、6.73~203.09 m3.hm-2和3.45~104.33 t.hm-2。随着林分林龄的增加,CWD密度逐渐减少,体积和生物量均从幼龄林开始增加,到成熟林时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随着林分林龄的增加,高腐烂等级的CWD体积和生物量比例逐渐增加,幼中龄林和近熟林以Ⅰ~Ⅲ级腐烂为主,成过熟林以Ⅳ~Ⅴ级腐烂为主。随着径级的增加,CWD体积和生物量比例在中龄林先增加后降低,在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中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群落由兴安落叶松和白桦构成,兴安落叶松CWD在数量、体积和生物量上均占74%以上。  相似文献   

7.
天宝岩典型森林群落粗死木质残体现存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苞铁杉林、猴头杜鹃林和柳杉林典型森林群落粗死木质残体(CWD)现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天宝岩3种典型森林群落CWD现存量分别为33.6、45.3、31.8 t/hm2,处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森林的中间水平;2)3种森林群落中,CWD的不同形态组成较不同腐烂等级对现存量差异的贡献度更大;3)猴头杜鹃林和长苞铁杉林内各种类型CWD现存量表现为倒木枯立木树桩,柳杉林内CWD现存量则为树桩枯立木倒木;4)中高腐烂等级CWD现存量为猴头杜鹃林长苞铁杉林柳杉林,而在低腐烂等级中呈现长苞铁杉林猴头杜鹃林;5)在柳杉林内,未受人为干扰地段枯立木和树桩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受干扰地段,而倒木的比例则很低。   相似文献   

8.
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是指粗头直径≥10 cm、长度≥1 m的倒木、枯立木和大枯枝,以及直径≥10cm、长度<1 m的根桩和直径≥1 cm的地下粗根。CWD的来源主要有生长竞争和自然死亡、自然干扰、人为干扰。统计了目前国内一些CWD贮量的研究成果,论述了CWD的分解及其影响因素,综述了CWD的各种生态服务功能,包括营养库功能、森林更新作用、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水文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昆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粗死木质残体的燃烧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外业调查和实验室测定,利用载量和单位面积热量2个关键指标,研究了昆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华山松、云南油杉、滇青冈、地盘松、麻栎和旱冬瓜6个主要林型粗死木质残体(CWD)的燃烧性。结果表明,粗死木质残体燃烧性最强的是地盘松,最弱的是云南油杉,华山松、滇青冈和麻栎的燃烧性很接近,旱冬瓜的燃烧性仅微大于云南油杉,因此,燃烧性从强到弱依次为地盘松、麻栎、滇青冈、华山松、旱冬瓜和云南油杉。  相似文献   

10.
林草交错区表现为森林草原交错或干旱半干旱交替,是全球气候变化高干旱背景下极易受到干旱胁迫的敏感区,全球范围内森林大面积非正常死亡现象正在普遍发生,林内积累了大量粗木质残体.粗木质残体是维系森林生态系统群落更新、水土保持和养分循环的重要纽带,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基础特征和生态功能等方面,包括粗木质残体的储量、分解与养分释...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北坡椴树红松林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关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长白山5.2 hm2椴树红松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基础,研究优势种红松与紫椴的径级结构,运用Ripley's K函数探讨红松和紫椴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及其空间关系。结果表明:①红松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均呈单峰分布,幼树数量较少。②红松和紫椴种群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红松和紫椴幼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小树和大树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但大树的聚集强度小于小树。③红松小树与大树在1 m的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紫椴幼树与小树、幼树与大树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红松小树与紫椴大树、紫椴小树与红松大树在局部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段回归的人工红松冠形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79株人工红松解析木4 538个枝条的实测数据,基于样条函数的分段回归技术,通过推导满足冠形曲线生物学约束(即梢头处树冠半径为0,拐点处树冠半径最大)连续分段函数,构建了人工红松的冠形曲线模型(分段抛物线方程、分段单分子式方程和分段幂函数方程)。采用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模型的检验指标及对模型拐点参数估计的合理性对备选模型进行评价,选出拟合人工红松冠形曲线的最优模型。采用模型再参数化方法,分别分析模型各参数与林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最终在最优冠形曲线模型中加入胸径作为自变量,建立了人工红松树冠形状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分段抛物线函数为描述人工红松冠形曲线的最优模型。人工红松冠形曲线参数及树冠大小与林木胸径(DBH)成正相关,经过再参数化后的树冠形状预估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R2a)为0.659 6,估计标准误差(Sy.x)为0.524 5,模型的残差均方(MSE)为0.227 9,预估精度(p)为97.58%。随着DBH增大,红松冠形曲线拐点(相对冠深)出现的范围为0.72~0.95,平均值为0.81。总体上来看,以胸径为自变量、以稍头约束为条件的树冠形状预估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人工红松的树冠形状,为进一步估测红松树冠结构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森林粗木质残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粗木质残体是指森林中林木生长的竞争排斥、老龄林内树木自然死亡、自然干扰(风倒、火灾、雨淋、雪折、病虫害、泥石流灾害、真菌侵害等)以及人为干扰(伐木、砍樵)等而形成。从粗木质残体的概念及其类型,以及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营养结构等方面综述了粗木质残体的功能。根据国内外对粗木质残体的研究情况详细论述了其研究方法,并对我国森林粗木质残体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对原始椴树红松林中的灌木层及主要灌木种(毛榛子、溲疏和刺五加)的生物量、养分量、存留量、归还量、吸收量、循环速率等方面在林分的养分循环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层虽在林分的养分循环中处于次要地位,但具有促使林分养分步入良性生物循环的重要作用。毛榛子和溲疏是该林分灌木中的优势或亚优势种,在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或突出的作用,是重点保护的灌木种。刺五加在养分循环中存留养分比较多,归还养分比较少,虽然消耗地力却是具有药用的灌木种,对它应既维持又要控制。  相似文献   

15.
以长白山林区林下14种幼树为对象,采用收获法对胸径D1.3≤2.5cm的幼树植株进行随机取样,通过对不同树种各器官和全株生物量的统计,建立了幼树生物量的最优估测模型,并进行了实测验证。结果表明:以地径(D0)和地径平方与株高乘积(D20H)为自变量,拟合的14种幼树各器官和全株生物量最优模型为幂函数,并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且都有较大的R2值(0.712~0.983)和较小的SEE值(0.217~1.122)。幼树器官和全株生物量最优回归方程的R2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全株生物量地上部分枝地下部分叶。验证结果表明:以地径(D0)为自变量时,建立的幼树器官和全株生物量模型,对生物量的估测结果均较为准确。自变量为地径平方与株高乘积(D20H)时,怀槐、东北槭等8种幼树器官和全株生物量模型对生物量预测效果较好;除红松、拧筋槭等6种幼树部分器官和全株生物量模型估测效果相对较差外,其他模型均可对生物量进行准确估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藏东南暗针叶林粗木质残体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林内粗木质残体的数量特征。研究表明:倒木是粗木质残体的主要输入形式;在粗木质残体平均数量上,阴坡为258.67株/hm2,多于阳坡(237.22株/hm2),但受生境影响,阴坡的1级腐烂、2级腐烂粗木质残体数量较阳坡少,而3级腐烂较阳坡多;在与海拔的关系上,阴坡粗木质残体数量随海拔高度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在4000 m和4200 m处,其数量分别为511.11株/hm2、366.67株/hm2,阳坡粗木质残体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逐渐减少趋势,但规律不明显,且阳坡、阴坡粗木质残体均在海拔4100 m处存在一个相对低值,均为133.33株/hm2;在径级分布上,所有粗木质残体主要分布于小径级上,尤其是大凋落枝几乎只存在小径级粗木质残体。  相似文献   

17.
植物性别系统影响生态系统组成及种群进化,同时受多种生态因子影响。为了分析长白山木本植物性别系统分布及其生态关联性,本文调查了长白山不同海拔木本植物206种,对其花部特征、果实类型、生活型、传粉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与记录。运用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上述特征与植物性别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对比了长白山与其他植物群落木本植物的性别系统的组成,探讨了影响木本植物性别系统组成的因素及其繁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木本植物性别系统中51.9%为雌雄同体、18.5%为雌雄同株、29.6%为雌雄异株,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比例增大,雌雄同体植物比例明显高于北美洲温带森林;灌木与雌雄同体植物显著相关,乔木与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植物显著相关;白色大型单花、两侧对称、虫媒传粉、肉果等特征与雌雄同体显著相关,黄绿色小花组成的花序、辐射对称、风媒或泛化传粉方式、干果等特征与雌雄同株与雌雄异株显著相关。长白山木本植物繁育系统组成与植物种系发生有关,又体现了与昆虫多样性变化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陆地土壤呼吸是碳从土壤进入大气的主要途径,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动态,其季节动态与温度变化特征密切相关,还与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有关,一年中一般在7~8月份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从11月~翌年4月份最低且相对稳定。土壤呼吸的日变化与温度尤其是表层5~20cm地温的日变化相一致,表现为上午明显高于下午,而在早晨和傍晚时较低。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作用存在很大的差别。一般地,森林土壤>农田土壤>草地。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很多,除了土壤的通透性等物理特性和土壤微生物特征外,气温、土温、湿度、大气CO2浓度、土壤无机养分和有机质的含量与组成等都会影响土壤呼吸。大多数情况下,土壤呼吸速率是土壤一定深度地温或土壤含水量的函数。土壤呼吸随CO2浓度的升高而加强。施有机肥、N沉降和灌溉通常会使土壤呼吸增强;而施加矿质肥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