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淡水鲳(Colossoma sp.)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是当地的重要渔捞对象。体型侧扁,背高肉厚,鳞细,鳍红,尾黑,体表有黑色花斑,是一种极美的观赏鱼类(见照片)。近年来,己被发现是一种生长快,食性杂,抗病害,耐低氧,肉质鲜的优良养殖对象。但目前国内刚开始养殖,对其研究也刚刚起步。我所于1985年引进淡水鲳鱼种,为了弄清淡水鲳的生长和养殖特性,作者就淡水鲳的生长速度,水质条件,饵料要求在室内可控水体中进行了初步试验,并与尼罗罗非鱼进行了对照。旨在获得科学的依据,为推广养殖淡水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潘茜  叶盛钟 《淡水渔业》1989,(1):29-30,21
浙江省北部地区适宜淡水鲳生长,试养池折合亩净产量达514.26公斤.  相似文献   

3.
<正> 淡水鲳是我国近年引进的名贵养殖鱼类。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主持下,通过与广东省东莞市水产局协作,于1987年7月在我国首次人工繁殖淡水鲳成  相似文献   

4.
陈启春 《淡水渔业》1996,26(6):22-24
小山塘主养淡水鲳高产技术初探陈启春(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州350002)1994年在一口面积8.5亩的小山塘里,进行主养淡水鲳高产试验。收获时平均亩产达1077公斤,其中淡水鲳产量占总产量的68.7%,亩产值8812元,亩效益2853元,取得令人...  相似文献   

5.
淡水鲳的下限临界温度为12℃。越冬水温低于24℃时淡水鲳很易生病,往往因此导致大批鱼死亡,造成越冬的失败。因此应该做好越冬保种工作,并注重其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四川省许多基层鱼场淡水鲳小瓜虫病十分流行,特别是苗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发病率可高达80%,个别的甚至于100%,死亡率也在30%左右,经一定的防治后死亡率和发病率都大大的下降。 病鱼体色发黑,消瘦,食欲下降、游泳异常;肉眼可见病鱼鳃和鳍条上出现白色小点状囊泡,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可见躯干,头部和口腔等处都有小白点分布,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出现;同时还伴有粘液增多,表皮腐烂,脱落等。 淡水鲳小瓜虫病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如4—6月和9—10月;主要危害淡水鲳的苗种,尤其是越冬后“寸片”多见,成鱼和亲鱼少见。在水温15—20℃时,且池水水质恶劣、放养密度又大的情况下常大批发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我县于1988年引进淡水鲳,在1990年利用塑料薄膜暖房进行淡水鲳越冬过程中,同时套养同规格尼罗罗非鱼鱼种,整个越冬期间基本上没发生鱼病,到1991年春出池,淡水鲳成活率达85.7%。而1989年  相似文献   

8.
一、淡水鲳养殖的一般现状目前,淡水鲳的养殖基本上属于一龄种、二龄成鱼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在放养时,因鱼种越冬方式不同、养殖的产量或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越冬水环境属于低温保种型,在长达6~7个月的时间里鱼种的生长会受到抑制,放养后生长势减弱,自然会影响增重倍数;如果越冬水环境属于适温培育型,  相似文献   

9.
<正> 4.引种驯化、杂交、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许多新的优良养殖对象。如加州鲈鱼、云斑鮰、褐首鲶、短盖巨脂鲤(俗名淡水鲳)、银鲃、匙吻鲟等。有的已形成生产规模。如短盖巨脂鲤在近年来引进国内后,已被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长江所进行的淡水鲳生物学和人工繁殖的研究获得1989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  相似文献   

10.
淡水白鲳又称淡水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是热带和亚热带食用与观赏兼备的大型经济鱼类.因其具有肉质好、体型大、生长快、食性广、病害少、耐低氧、易起捕、好垂钓等诸多优点,目前在我国养殖比较普遍,是促使许多地方养殖单位和渔民致富的优良品种.但大多地方是混养和套养的养殖方式,产量不高,效益不十分明显.在实际养殖中,如何通过主养实现增产增收呢?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老百姓的餐桌上又多了一道以往不常见的鱼。这种鱼肉厚刺少,肉质细嫩,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保健价值。它的学名叫短盖巨脂鲤,俗称淡水白鲳、淡水鲳、  相似文献   

12.
王玉玺 《齐鲁渔业》1995,12(1):26-27
在1.8亩池塘中进行早繁淡水鲳当年养成技术试验,在无增氧机条件下,进行淡水鲳和罗非鱼混养。经128天饲养,平均亩净产560.9kg,其中淡水鲳为281.7kg,养在规格达540g/尾,鉴定认为,当年养成这样的规格属省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3.
淡水鲳商品鱼的养殖,目前主要有四种方式:鱼种池套养、四大家鱼的成鱼池混养、池塘主养和集约化单养。本文介绍这四种方式的养殖技术,最后叙述养殖淡水鲳的实用饲料配方。一、鱼种池套养,育成商品鱼淡水鲳的苗种较少又缺乏养殖经验的生产单位,主要采用鱼种池套养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一、淡水小龙虾发病原因1.消毒放养前,虾池清整不彻底,腐殖质过多,使水质变坏,给病原体繁殖侵染创造了条件;放养时,虾种体表没有进行严格消毒;放养后没有及时对虾体和水体进行消毒。引种时未进行消毒,有可能把病原体带入虾池,在环境条件适合时,病原体迅速繁殖,部分体弱的虾将容易患病。刚建的新虾池,没有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就放水养虾,淡水小龙虾可能不适应该水体而患病。  相似文献   

15.
淡水鲳对几种青饲料摄食的选择为了摸清淡水鲳在青饲料中的喜食选择对象,以更好地节约饲料成本,1994年我们分别在小型网箱和室内的小型塑料盒中进行投喂芜萍、水浮度。凤眼莲、水花生等青饲料的饲养观察。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试验分室外和室内两种...  相似文献   

16.
淡水小龙虾发病原因及病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淡水小龙虾发病原因1.未消毒放养前虾池清整不彻底,腐殖质过多,使水质变坏,给病原体繁殖侵染创造了条件;放养时虾种体表没有进行严格消毒;放养后没有及时对虾体和水体进行消毒。引种时未进行消毒,也有可能把病原体带入虾池。2.水温水温突变,使淡水小龙虾发生应激反应,抗逆力降低,不能适应者感染发病,甚至死亡。3.饲料淡水小龙虾喜吃新鲜饲料,如投喂不清洁或腐烂变质的饵料或者盲目、过量投饵,再加上没有定时排污,造成虾池残饵及粪便排泄物过多、腐烂发酵,引起水  相似文献   

17.
吴仁协  李超  刘静 《水产学报》2013,37(1):16-25
为探讨鲳亚目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测定中国沿海8种鲳亚目鱼类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并结合GenBank上其他鲳亚目鱼类的同源序列,对其序列变异和分子系统进化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鲳亚目5科13属32种鱼类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为T 22.2%、C 24.5%、A 30.0%、G 23.3%;科间遗传距离为0.060~0.120,属间遗传距离为0.009 ~0.125,种间遗传距离为0.000 ~0.163;长鲳科位于系统进化树的基部,鲳科的鲳属处于系统进化树的顶端,无齿鲳科、方尾鲳科、双鳍鲳科与鲳科的低鳍鲳属和真鲳属聚类.结合形态学研究结果,认为:长鲳科是鲳亚目中最先分化的原始单系群;无齿鲳科和方尾鲳科为单系群,它们与非单系群的双鳍鲳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鲳科为并系群,内部存在与地理区系相对应的2个分支,提示了该科鱼类早期的分化模式.同时,也对16S rRNA基因在鲳亚目鱼类系统进化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8.
报刊要闻     
《河北渔业》1993,(4):44-47
<正> 淡水鲳繁殖和混养淡水白鲳人工繁殖期间要抓好三个环节。1.亲鱼培育阶段:以投喂豆饼、小麦、瓜果、菜叶及颗粒饵料为主,3月份后投喂青草、大麦芽.每天加注新水,饵料需经浸泡,日投食量为体重的5~6%;2.催产阶段:用淡水白鲳脑下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LRH-A等药物进行胸鳍基部注射、雌鱼有效制量3.8~7.8mg/kg,雄鱼1.4~4.5mg/kg;3.孵化阶段:当受精卵卵径1~1.1mm、卵周隙22mm时,每毫升溶卵11粒采用孵化缸孵化。1991年进行混养试验,与淡水白鲳混养的主要品种有罗非鱼、花白鲢,此外还有少量白鲫和鲤鱼。5  相似文献   

19.
前注:本刊第四期介绍了淡水鲳的生物学和池养特点,从本刊起将继续分期刊出淡水鲳的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越冬保种和防病技术。请各位读者注意收看并保存,或许能助你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20.
淡水鲳学名为短盖巨脂鲤[Colossoma brochypomum(Cuvier,1818)],我省1986年引进,1989年全人工育苗成功。近几年已在我省逐步推广试养。为探索淡水鲳养殖技术,总结池塘养殖高产技术措施,我所在1987年进行的两种不同密度对比试验的基础上,1991年又开展了池塘养殖高产技术研究,现将试验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