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痘三联弱毒苗(以下简称三联苗)是广西农业大学施万球、韦家槐教授等人,从1986年起进行研制的一种新的鸡三联疫苗,经过六年多的研制,4000多万羽的使用,证明是安全的、有效的。于1992年11月10日通过了由广西农业大学组织的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2005到2006年中国部分地区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鸡分离到12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11株病毒分属于LX4和CK/CH/LSC/99I型。通过S1 基因比较、进化树分析、BLAST搜寻以及动物试验等方面研究发现CK/CH/LSD/05I是一株新型变异毒株。动物感染试验表明CK/CH/LSD/05I感染鸡的肾脏病变不明显,仅有20%的感染鸡肾脏病毒分离呈阳性,但100%感染鸡呼吸道病毒分离阳性,表明该病毒不是中国普遍流行的“肾型”毒株,而其对呼吸道具有强的嗜性。同时,试验应用弱毒疫苗H120和本实验室致弱的3株异种毒株进行了动物保护试验,结果显示用CK/CH/LSD/05I攻毒后,这4株异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免疫对气管的保护率很低。初步提示该毒株可能属新的血清型病毒。  相似文献   

3.
从2005~2006年中国部分地区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感染鸡分离到12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11株病毒分属于LX4和CK/CH/LSC/99Ⅰ型。通过S1基因比较、进化树分析、BLAST搜寻和动物试验研究发现,CK/CH/LSD/05Ⅰ是一株新型变异毒株。动物感染试验表明,CK/CH/LSD/05Ⅰ感染鸡的肾脏病变不明显,仅有20%的感染鸡肾脏病毒分离呈阳性,但100%感染鸡呼吸道病毒分离阳性,表明该病毒不是中国普遍流行的肾型毒株,而其对呼吸道具有较强嗜性。同时,实验应用弱毒疫苗H120和本实验室致弱的3株异种毒株进行了动物保护试验,结果显示,用CK/CH/LSD/05Ⅰ攻毒后,这4株异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免疫对气管的保护率很低。初步揭示该毒株可能属新的血清型病毒。  相似文献   

4.
应用中和胃酸、收敛、止泻、防脱水、抗继发感染的治疗原则,以碱式碳酸铋、磺胺甲恶唑、甲氧苄氨嘧啶制成铋磺合剂,分别用于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GX8/99人工感染发病鸡和自然发病鸡。结果显示该合剂对这两种病鸡的保护率分别为96.88%~100%和93.7%~95.1%,显著高于未治疗对照鸡(P<0.05)。试验结果证明,该处方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广西13个鸡场,有呼吸道症状及尿石症的病鸡中分离出 C、G、Z、Q4株病毒。病毒经电镜观察,其大小在94~108nm 之间,囊膜外有特征性疏松排列的刺突。敏感鸡接种16~36小时后出现呼吸道症状,剖检病鸡时大多数鸡肾肿大并有尿酸盐沉积。各毒株接种鸡胚都能产生体儒胚;被56℃1小时灭活;在鸡胚中均能干扰鸡新城疫病毒 LaSota 株的生长。C_(19)株可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标准阳性血清所中和。G_3不被 IUDR 所抑制,属 RNA 病毒;对乙醚敏感,证明属有囊膜病毒。从以上各项鉴定指标证明,所分离的4株病毒是引起鸡尿石症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据作者的经验,提出分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较为合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2004年6月份以来,山东某一大型AA父母代肉种鸡场孵化场出现胚胎死亡、弱雏增多、孵出的雏鸡30日龄左右免疫应答不良、生长缓慢等症状。为了探明其病因,作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结果表明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由禽波氏杆菌(Bordetella avium)、沙门氏菌(Salmonell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支原体(滑液囊和鸡败血支原体)及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和病毒性关节炎病毒(VAV)共感染种鸡后,由种蛋垂直传播到鸡胚、雏鸡造成的。同时对其主要病原禽波氏杆菌进行了16S rRNA基因的扩增,结果扩增出783 bp的目的条带; 通过PCR对CIAV VP3基因及VAV S1基因进行扩增,结果分别扩增出582和532 bp的目的条带,其PCR产物均分别能与相应的探针杂交,呈现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鼻炎自家油乳苗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用从广西分离的二株引起鸡传染性鼻炎的副鸡嗜血杆菌 ( H aemophilus paragallinarum,H.pg) GX 97、GX 981株研制成自家油乳苗 ,进行后备鸡免疫试验 ,免疫后 3、 6、 9和 1 2个月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 ,免疫后 6个月 90 %免疫鸡的抗体滴度在 1∶ 640以上 ,9个月抽样攻毒有 75%~ 80 %的鸡获得保护。大田免疫试验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证明自家油乳苗免疫接种也是防制该病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禽流感的频发加速了我国肉鸡销售由活禽宰杀向"冰鲜"上市转型的进程。本文对我国冰鲜鸡质量安全方面的相关规定及研究结果进行了梳理,系统介绍了鉴别冰鲜鸡质量安全的指标,分析了影响冰鲜鸡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保证冰鲜鸡质量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火鸡血毒苗的研制和抗马立克氏病霞烟鸡品系的选育,是由广西农业大学禽病研究室李康然教授主持,与容县科学技术开发中心、容县科学实验研究所共同完成的试验研究项目。该项目经三年多的研究,于1992年8月29日通过了由广西区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原代鸡胚肾(CEK)细胞增殖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并用PEG-20000粗提病毒蛋白抗原,建立了用来检测抗ILTV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应用该法检测从广西9个大、中型鸡场采集的239份未免疫鸡血清样品,结果血清样品阳性率为45.19%,各个鸡场均为阳性场(100%),首次证实广西存在TLTV抗体阳性鸡群.  相似文献   

11.
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的鸡胚、鸡胚肾细胞等培养系统进行研究;对病毒包涵体、病毒形态进行观察;对病毒毒价进行测定。结果,病毒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产生痘斑和坏死灶,鸡胚发育不良并致死;鸡胚肾细胞稳定地产生合胞体等细胞病变;绒毛尿囊膜切片经H-E梁色,可观察到紫红色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充满细胞核;病毒细胞培养物粗提后用负染法电镜观察,绒毛尿囊膜用超薄切片法电镜观察,均可见到病毒颗粒,病毒直径约240~300nm,核衣壳直径约100~140nm,外有圆形或椭圆形囊膜;经微量培养系统测定,病毒毒价为106.12TCID50/0.05mL。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克隆鸡(Gallus gallus)脂滴包被蛋白基因(Perilipin1)的cDNA序列,并检测其在鸡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亚细胞定位.本研究以7周龄肉鸡腹部脂肪组织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的方法扩增并克隆了鸡Perilipin1基因的5'UTR、CDS和3'UTR片段,分析了该基因的结构;以鸡原代前脂肪细胞为材料,利用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技术,在诱导分化的不同时间点(12~120 h),检测了鸡Perilipin1在前脂肪细胞中的表达位置.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鸡Perilipin11基因5'UTR、CDS和YUTR序列总长度为2 379 bp,该基因由9个外最子、8个内含子组成(ATG位于第二外显子上);在鸡原代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Perilipin1始终包被在脂滴周围.综上,本研究成功克隆了鸡Perilipinl基因的完整cDNA序列并确定了Perilipin1在鸡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与脂滴的空间位置关系,该结果为深入开展鸡Perilipinl基因的功能研究,揭示鸡脂肪代谢的分子遗传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rFPV-IFNγS1是一株共表达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和鸡干扰素-γ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将其接种SPF鸡3周后,用传染性支气管管炎病毒异源毒株攻击,考察重组疫苗对异源毒株攻击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免疫鸡血清中抗体很快产生,外周血中CD 4 和CD 8 T淋巴细胞与非免疫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差异。用LHB株IB病毒攻击后,免疫鸡的病理损伤明显轻于非免疫对照组,并且其排毒时间明显缩短,排毒量明显减少,攻毒后免疫组的发病率为30%(3/10),死亡率为10%(1/10),非免疫对照组的发病率为100%(10/10),死亡率为40%(4/10)。体重分析结果表明,攻毒前后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均没有显著变化,但攻毒后免疫组鸡体重增长的幅度要高于非免疫对照组。从以上结果可以说明,重组疫苗能在动物体内很好表达,对试验动物产生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减轻了重组疫苗对体重增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饲料中他唑巴坦的检测方法,对鸡预混、鸡配合和鸡浓缩3种饲料作了研究。样品由EDTA和氨水提取,采用Agilent Bond Elut-PPL固相萃取柱达到良好的净化效果。实验最低定量限0.005mg/kg,鸡预混饲料回收率为66.1%~71.1%,鸡配合饲料回收率为109.6%~119.7%,鸡浓缩饲料回收率为72.6%~100.5%,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应用鸡胚尿囊腔接种的方法,从广西患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失败的病鸡中分离到一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命名GX-YL5),通过间接血凝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和气管环交叉中和试验对该毒株进行鉴定和主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同时利用RT-PCR技术扩增克隆该病毒的S1基因和N基因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结果表明:该病毒株有间接血凝性;致病性较强;血清型不同于常用疫苗株H120、Ma5、4/91。同源性分析表明,S1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株的同源性分别为63.5%-81.2%和50.7%-78.8%;N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5.7%-87.2%和89.5%-91.7%;S1基因和N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与其它参考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远。S1基因和N基因分型与血清学试验结果相吻合。本研究结果提示了广西分离株GX-YL5可能是一个新的变异株,这可能是目前免疫失败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为研制适合本地使用的IBV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摘要: 准确衡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毒力特征对研究IBDV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变异规律,以及影响IBDV毒力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机制有重要意义。但是,IBDV的毒力测定方法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常规以SFP鸡和商品鸡的死亡率表示IBDV的毒力,但IBDV的定量方法和接种剂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研究采用尿囊膜接种途径和灵敏度较高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大幅度提高EID50定量的灵敏度,使EID50能够准确定量不同致病类型的毒株。SPF鸡和商品鸡的接种剂量根据Eterradossi的研究结果确定为2×103EID50。通过7株中国IBDV的毒力测定及相关分析,证明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通用性强, 有利于IBDV毒力测定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雏鸡中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时展开橘白颗粒方案的可靠性。方法:选取152只雏鸡作对象,分作4组,A组(37只,施行免疫方案,且不予用药);B组(38只,施予橘白颗粒专业预防措施);C组(37只,施予银黄口服液方案治疗);D组(38只,施予橘白颗粒方案治疗),对四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专业防治效果。结果:A组保护率43.24%(16/37),B组是52.63%(20/38),(P0.05);C组治愈率50.00%(15/30),D组是67.86%(19/28),(P0.05);四组的脾脏指数分别是(1.52±0.40)mg/g、(1.35±0.17)mg/g、(1.56±0.42)mg/g、(1.56±0.42)mg/g,且D组脾脏指数比A组、B组及C组高,(P0.05)。结论:对于雏鸡群体展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专业防治工作,施行橘白颗粒方案可靠性强,且防治质量优越,推荐选用。  相似文献   

18.
鸡的马立克氏病(MD)遗传抗性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着,其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是最确定的抗性影响因素.遗传抗病性研究根据病毒的生活史可分为抗感染和抗发病两个阶段,鸡抗MD的遗传机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抗发病阶段,主要包括抗性基因的选择、抗性基因的表达水平、抗病性的遗传力.文章对上述与鸡马立克氏病遗传抗性相关的各个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研究结果表明竹林鸡农林系统模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该模式运行3年后其水土侵蚀模数由年870t/ hm2 减至年2~3t/ hm2 ,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分别提高71%、4 0 %、93%和10 2 % ;年增加农村就业劳动力12 0 0工/ hm2 ,农户年增纯收入10余万元,其中鸡子系统经济贡献率占90 %以上  相似文献   

20.
鸡(Gallus gallus)是重要的模式生物和农业动物,性别是其主要的生长发育性状和经济性状.目前鸡性别决定和分化的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已有研究证明,尽管鸡有明确分化的性染色体(ZZ/ZW),性别决定和分化主要由遗传决定,但其性腺和成体性别形成和分化一定程度受到环境因素,特别是机体性激素的调控和影响.此前对鸡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的解释,主要集中在W染色体显性效应与Z染色体剂量效应两个假说,分别有一定实验证据支持但都不能令人完全信服.本研究在阐述已有假说及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表观遗传学在鸡性别决定和分化研究中取得的最新进展,以及新近发现的鸡性别决定的细胞自主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