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2 a用3种病毒野外接种褐顶毒蛾Lymantria apicebrunnea幼虫试验,表明不同病毒接种褐顶毒蛾的感病死亡率差异极显著,文山松毛虫CPV对褐顶毒蛾效果较好,20 d野外接种感染死亡率为78%;云南松毛虫NPV次之,20 d野外接种感染死亡率为56.5%;从美国引进的舞毒蛾NPV对褐顶毒蛾没有明显作用。经室内检测,接种CPV和NPV的褐顶毒蛾感病死虫单虫病毒多角体含量较高,分别为1.77亿PIB/头和0.97亿PIB/头;褐顶毒蛾感染松毛虫CPV和松毛虫NPV死亡虫pH值分别为7.556和7.554。  相似文献   

2.
<正> 病毒是害虫种群数量自然调节的一个重要因子。近年来,我国利用病毒防治森林害虫的研究工作有了一些进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采集分离到70余种森林害虫病毒,其中7种为质型多角体病毒(CPV)。1983年我们在河北省进行昆虫病毒资源调查时,采集分离到柳毒蛾(Leucoma Salicis)和盗毒蛾(PorthesiaSimilis)CPV,这两种病毒国内未见正式报道,现简述如下。1.柳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1983年5-6月分别在河北的易县、望都、承德、宜化、保定等地采集到柳毒蛾的病死虫,  相似文献   

3.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柳毒蛾Stilpnotia salicis(Linnaeus)NPV的生产方法及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以天然饲料饲喂幼虫,到4龄时接毒感染,7天后开始逐日收集集病死虫,感染率86%以上。死虫含病毒量5.7×10^9PIB/g3年林间多点防治试验表明,无论室内及林间增殖的病毒防治柳毒蛾的效果均相当或估于常用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柳毒蛾Stilpnotiasalicis(Linnaeus)NPV的生产方法及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以天然饲料饲喂幼虫,到4龄时接毒感染,7天后开始逐日收集病死虫,感染率86%以上。死虫含病毒量5.7×109PIB/g。3年林间多点防治试验表明,无论室内及林间增殖的病毒防治柳毒蛾的效果均相当或优于常用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5.
<正>雪毒蛾Leucoma salicis Linnaeus在河北称柳毒蛾,是“三北”防护林的主要食叶害虫。大发生年冠叶被吃光,严重影响林木生长。使用药物治虫,成本高、杀伤天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畜健康。应用雪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治虫,技术简易、成本低、效果好、自然蔓延、连年有效,可维护生态平衡,对人畜安全。现将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一、试验材料 1.病毒液:将雪毒蛾带毒幼虫用无菌水浸泡24小时,捣碎,研磨、过滤,以4,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提纯液,加防菌剂,NPV含量1亿/ml。  相似文献   

6.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是我省柏木林区发生和危害十分严重的食叶害虫。1989年我们在四川省金堂县采集到一批自然病死虫,经分离、鉴定、室内毒力生物测定和林间初步应用表明:该病毒是1株新分离的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neria orien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rius,简称PoNPV),该病毒对蜀柏毒蛾有较强的毒力,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感病幼虫的症状 幼虫吞食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取食活动明显减弱,行动迟缓;一定时间后,幼虫死亡。幼虫刚死时,呈“倒悬”或倒“V”字型挂于柏桠上;腹部体色呈灰褐色,体壁易破,流出褐色脓液,无臭味。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浸渍和室外喷雾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20%杀灭菊酯对柳毒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室内浸渍,3000倍和4000倍浓度处理36h之后幼虫的死亡率均达到100%,5000倍溶液在48h后死亡率达到95%;林间喷药试验中,5000、4000、3000倍液在72h后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5%、90%、100%。根据试验结果可知,适宜浓度的20%杀灭菊酯能很好地抑制柳毒蛾的生长发育,并且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可用于防治柳毒蛾。  相似文献   

8.
角斑古毒蛾[Orgyia gonostigma(Linnaeus)]为杂食性食叶害虫.据报道,幼虫除为害柳、杨、桦、栎、榛、蔷薇等林木外,对梨、苹果、李、梅、樱桃、山楂果树均能为害.据记载,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苏联、欧洲.此虫在东北一年发生一代,据我们初步观察,在南京一年发生三代.10月中下旬以幼虫下树,在隐蔽场所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取食为害.1983年4月中旬在本所的泡桐、悬铃木、柳树上及室内饲养的幼虫,同时都发现患病死虫,自然患病率达83.3%以上.病虫尸体经分离后电镜观察,引起角斑古毒蛾幼虫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体是核多角体病毒,这种病毒国内未见有报道,是首次发现.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9.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衰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然饲料室内饲养的3龄柳毒蛾幼虫为供试虫,测定用同一标准方法生产的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毒力,以当年生产的病毒杀虫剂为标准试剂,感染幼虫死亡率为94%,LC50为3.15×10^3PIB/ml,4℃条件下贮藏1年,2年、3年的病毒杀虫剂,其活性分别丧失1.9%,3.3%,7.9%。  相似文献   

10.
<正> 榆毒蛾Ivela ochropoda Eversmann.又名榆黄足毒蛾,幼虫为害榆属树木。1979年5月,我们在北京西郊发现榆毒蛾自然死亡的幼虫。死虫倒挂于树枝或叶片上,死虫体组织液化、体壁易破、体液浑浊无恶臭。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大量折光性强的多角体,将这种多角体回接榆毒蛾幼虫时,可再次出现相同的感染症状和引起幼虫致病死亡。  相似文献   

11.
以天然饲料室内饲养的3龄柳毒蛾StilpnotiaSalicis幼虫为供试虫,测定用同一标准方法生产的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毒力。以当年生产的病毒杀虫剂为标准试剂,感染幼虫死亡率为94%、LC50为3.15×103PIB/ml。4℃条件下贮藏1年、2年、3年的病毒杀虫剂,其活性分别丧失1.9%、3.3%、7.9%。  相似文献   

12.
1976年从以来,我们对舞毒蛾(Ocneria dispar L.)和苹毒蛾(DasychiraPudibunda L.)的两种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进行了初步的观察。两虫均属鳞翅目,毒蛾科。食性很杂,是重要的园林树木害虫。舞毒蛾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苹毒蛾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区。在沈阳市这两种害虫均普遍发生,其中尤以舞毒蛾为害较重。去秋我们首先在公园、苗圃的林地内,发现苹毒蛾老龄幼虫大量死亡。又于今年4月下旬,发现在室内饲养的3—4龄舞毒蛾幼虫大量死亡。发病幼虫,虫体均呈现痈肿、色亮,表现迟钝,不取食。其死亡形态,苹毒蛾幼虫多爬到树冠的上半部,以腹足附着于枝条或叶片上,呈倒“V”字型悬挂,或以尾足附着于枝、叶上倒挂。舞毒蛾在室内饲养的条件下,幼虫也以腹足或尾足附着于饲养箱壁或枝、叶上呈倒“V”字型或倒挂死亡。死亡后的幼虫,体节拉长,体色逐渐变深,体壁极易破裂,流出淡黄或浓稠  相似文献   

13.
舞毒蛾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1985年在大连市新金县花儿山林场连续三年进行调查研究,做出了舞毒蛾的生命表,搞清了天敌复合体的构成。对生命表进行分析得出NPV 对舞毒蛾种群数量影响很大;影响舞毒蛾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是寄蝇。用Price 的方法分析得出舞毒蛾防治在幼龄幼虫时期进行为最佳,这为舞毒蛾的测报、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多点小面积和大面积防治试验证明,由室内及林间增殖的NPV配制病毒制剂防治柳毒蛾幼虫是有效的。一旦将病毒引入林内,即可引起流行病发生并导致柳毒蛾密度锐减。其喷洒剂量应在6.0×1011~7.5×1011PIB/hm2,最高不超过1.5×1012PIB/hm2。防治适期应在3~4龄幼虫占80%左右时为宜,也可提前在2~3龄幼虫占85%左右时进行。喷洒时间在16∶00以后为好  相似文献   

15.
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顺立  李友恭 《林业科学》1992,28(2):180-183,T001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 Chao是柏木的一种重要害虫。1988年笔者在福建南平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时,发现蜀柏毒蛾幼虫自然罹病死亡,经鉴定其病原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该病毒尚未见报道,现将其分离、电镜观察、生物活性测定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林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点小面积和大面积防治试验证明,由室内及林间增殖的NPV配制病毒制剂防治柳毒蛾幼虫是有效的。一旦将病毒引入林内,即可引起流行病发生并导致柳毒蛾密度锐减。其喷洒剂量在6.0×10^11-7.5×10^11PIB/hm^2,最高不超过1.5×10^12PIB/hm^2。防治适期应在3-4龄幼虫占80%左右时为宜,了可提前在2-3龄幼虫占85%左右时进行。喷洒时间在16:00以后为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3种浓度的舞毒蛾NPV进行了舞毒蛾幼虫防治试验和柞蚕幼虫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防治舞毒蛾的效果在93%以上,对柞蚕幼虫无毒性和致死作用。应用舞毒蛾病毒方法简单,效果好,为今后在柞蚕场区防治舞毒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8.
雪毒蛾(Leucoma salicis Linnaeus)是杨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各地不断发生。1981年8月中旬,我们在辽宁省凤城县城郊大坝的护岸林中发现雪毒蛾病死的幼虫和蛹。初步镜检其病原为多角体病毒。用其粗提掖通过口服的方式接种到从野外采回的健康虫上,6、7天后幼虫发病,而对照幼虫不发病。经鉴定其病原为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亚组的一种病毒。本文仅就其病原、病理作一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19.
用苏云金杆菌制剂100倍液,对几种杨树食叶害虫幼虫毒杀结果表明,杨扇舟蛾第1、2、3代幼虫死亡率分别为20.7%、46.9%、72.4%;柳毒蛾100%;对杨叶蜂效果不明显。苏云金杆菌制剂50倍液可使黄尾毒蛾幼虫死亡率达73.3%,大袋蛾幼虫死亡率45%。  相似文献   

20.
应用柳毒蛾NPV病毒杀虫剂防治柳毒蛾,对蛹羽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以3×1010PIB/667m2剂量防治柳毒蛾幼虫,防治率在85%以上,部分4、5龄幼虫感病后虽能正常化蛹,但因NPV死亡而使羽化率降低42.36%~62.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