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紫外线是一种波长为6~400nm 的电磁波.它的生物学作用比较活泼。紫外线作用于畜禽机体时,引起光电效应和光化学效应,至使组织和细胞内肢体成分的电性发生改变,细胞内蛋白质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反应弱时,可加速酶的作用和全身生化过程,刺激生命活力;反应强时,就会破坏胶体平衡,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从而破坏细胞组织。因此,紫外线对畜禽的作用包括有益  相似文献   

2.
正养殖业进入无抗养殖时代,寻求替代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生物酵素又称生物催化剂,是细菌或是真菌发酵生成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主要是助消化的水解酶。主要通过降解饲料中的营养组成分子链或是改变动物消化道内酶系组成,促进消化吸收,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促进动物健康生长。动物机体消化系统的工作以及新陈代谢的生化  相似文献   

3.
催化性抗体     
抗体能否用作酶呢?这二类蛋白功能不同,酶以催化性为特征,能加速化学反应,自身并不耗损,抗体则在识别物质上无与伦此。但是酶和抗体发挥作用的方式是相同的,都结合到别的分子上。酶的表面有一裂隙,在化学转换过程中将反应物结合于其中。抗体有与侵入机体的外来生物分子结合的特异部位。免疫系统可造出能与约一亿个抗原决定簇结合的抗体,每种抗体能与一特定的外来物质相结合,免疫系统实际上抵御  相似文献   

4.
铜、锌是动物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具有催化、构建和调节等三种基本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细胞内外微量元素的潴留、转运、特异分布等生物代谢乃至分子水平的基因表达过程将为深入地揭示元素的转运机制、生物效能和代谢疾病的病理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微量元素疾病的早期防治和营养补给提供科学的指导.笔者等将有关铜、锌元素细胞(分子)生物学和酶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概述. 1 铜、锌元素生物催化作用的酶学机制 动物体内微量元素铜、锌在动物机体中的生物学功能与其相关酶结构的组成和活力密切相关,通过对相关酶或生物膜位点的"占领"发挥其正常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5.
刘瑞生 《养猪》2019,(1):20-24
酶是动物机体活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效生物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可在细胞内或细胞外起催化作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绝大多数反应都是由酶催化进行的,而且机体对代谢的调节作用也要通过酶进行。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生物体内产生的酶提取出来制成产品即为酶制剂。  相似文献   

6.
现已发现两种在养禽业中广泛应用、能提高小麦或玉米基础日粮消化率的酶制剂还有额外的效果——能够减少肉鸡肠道中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细菌的数量。这种酶的额外效应是通过提高日粮消化率,显著改变肉鸡肠道内细菌可利用底物的质量和数量达到的。  相似文献   

7.
甜菜碱是动物机体高效的甲基供体,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促生长、改善肉质、抗应激、提高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等多方面的作用.甜菜碱对于脂肪代谢的调控作用明显,可有效提高畜禽生长速度及瘦肉率,降低料重比,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肪合成与分解的关键酶酶活,并提高脂肪的转运能力实现的.甜菜碱还可改变机体的内分泌水平从而在整体上调控脂肪代谢.  相似文献   

8.
现代的生物技术是从分子级别入手,对生物的遗传、生长、疾病等层面对其进行分析,生物技术可以改变生物自然特征也可帮助改善其机体环境,更可以对生物进行改良,所以在畜牧兽医领域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下面就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阐述,说明生物技术对于畜牧兽医领域的重要价值和应用层面,说明其对于畜牧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铜和其他微量元素一样,是生物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铜的很多营养作用已被人们所认知,如铜可作为生物体内一系列酶的组成成分,当机体缺铜时会引起相关酶活性的改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代谢障碍。分析了铜在养牛业中的作用、影响奶牛对铜利用的因素及铜的缺乏症,并认为如果日粮中汞、镉、钴、硒等微量元素过高,均会降低奶牛对日粮中铜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铜对奶牛的营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和其他微量元素一样,是生物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铜的很多营养作用已被人们所认知,如铜可作为生物体内一系列酶的组成成分,当机体缺铜时会引起相关酶活性的改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代谢障碍。分析了铜在养牛业中的作用、影响奶牛对铜利用的因素及铜的缺乏症,并认为如果日粮中汞、镉、钴、硒等微量元素过高,均会降低奶牛对日粮中铜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酶制剂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动物体内几乎所有反应均需在酶的催化下完成.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可弥补动物机体内源酶的缺陷或不足,消除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畜禽生产.  相似文献   

12.
血清酶学诊断,在国内外医学科研和临床中,已成为一个重要分支。在兽医领域里,其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并正在不断地推广和普及之中。本文拟对血清酶学诊断的研究和应用近况加以概述,以供参考。一、血清酶学诊断的根据血清酶均来自细胞,是构成机体组织与细胞的特殊蛋白质,它起着生物催化剂作用。机体维持生活机能所进行的代谢变化亦有赖于酶。因而,机体组织与细胞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变化,均可引起该细胞对  相似文献   

13.
生物芯片技术在动物疫病及畜产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基本概念 生物芯片技术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而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指通过微加工和微电子技术等方法,将大量生物大分子比如核酸片段、多肽分子甚至组织切片、细胞等等生物样品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如玻片、硅片、聚丙烯酰胺凝胶、尼龙膜等载体)的表面,构建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组成密集二维分子排列,然后与已标记的待测生物样品中靶分子杂交,通过特定的仪器比如激光共聚焦扫描或电荷偶联摄影像机(CCD)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快速、并行、高效地检测分析,从而判断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完成对生命机体生物组分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在正常情况下,动物体内有一套完整的清除体内自由基的体系,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SH-Px是生物机体抗氧化系统中重要的抗氧化分子,在抵抗氧自由基损伤、维持细胞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和机体氧化还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OD是动物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类,其作用是清除自由基和过...  相似文献   

15.
玛多牦牛红细胞血清及组织中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rnase,LDH)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主要分布于细胞的胞质液中,是机体能量代谢中参与糖酵解的一种重要酶。LDH在体内可逆地催化丙酮酸和还原性辅酶Ⅰ(NADH2)转变为乳酸和氧化性辅酶Ⅰ(NAD),进而参加机体的能量代谢,因此LDH质与量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机体的能量代谢。LDH在临床上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当机体各组织器官病变时,其组织器官本身的LDH要发生改变,并且可引起血液中LDH改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塞、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相似文献   

16.
生物芯片技术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通过微加工和微电子技术等方法,将大量生物大分子如核酸片段、多肽分子甚至组织切片、细胞等生物样品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如玻片、硅片、聚丙烯酰胺凝胶、尼龙膜等载体)的表面,构建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组成密集二维分子排列,然后与已标记的待测生物样品中靶分子杂交,通过特定的仪器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并行、高效地检测分析,从而判断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完成对生命机体生物组分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由于常用玻片/硅片作为固相支持物,且在制备过程模拟计算机芯片的制备技术,所以称之为生物芯片技术.  相似文献   

17.
继50年代的免疫荧光和60年代的放射免疫分析技术之后,在70年代初期瑞典和荷兰学者又建立了用酶来标记抗原或抗体的分析技术。由于酶的高效生物催化作用,一个酶分子在数分钟内可以催化几十几百个底物分子发生反应,产生了放大作用,使得原来极其微乎其微的抗原或抗体在数分钟后就可被识别出来,这种技术被称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本法自1971年Engvall和Perlmann等相继分别报道后,现已得到迅速发展,并在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土壤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益生素又名原生素,是由活体微生物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剂。它能有效补充畜禽消化道内的有益微生物,改善消化道菌群平衡,迅速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代谢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达到防治消化道疾病和促进生长的双重作用。而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除个别外几乎全部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酶能够破坏  相似文献   

19.
生物素即VB7,又名维生素H,是一种水溶性的含硫维生素[1],生物素作为机体许多酶的辅助因子,在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生物素可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日增重、改善肉质及胴体品质、提高母种畜繁殖性能、防治脚蹄病的发生等作用,是动物机体内维持正常生理机能所必需的低分子有机物.  相似文献   

20.
奶牛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部分或性状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生物有机体在长期系统发育中形成的。因为生物有机体各性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所以一个性状发生改变,也会引起另一性状发生改变。相关和回归已广泛应用于家畜家禽的育种工作,这就有可能搞清哪些性状与产奶量存在着相关关系。关于各项体尺与产奶量的相关关系的报导已不少。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乳房各部位体尺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