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了防止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和羊痒病传入我国,对来自疫区国家的动物源性饲料进行动物种类鉴别非常必要.本研究根据牛羊特异性卫星DNA建立了同一PCR体系同时检测羊、牛源性物质的方法.应用DNA提取液制备模板,不但有效地缩短了试验时间,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有利于在生产实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线粒体DNA鉴定动物源性饲料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避免牛海绵状脑病和羊痒病疫区的蛋白饲料进口造成畜牧业上的经济损失,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牛、羊源性蛋白饲料,本文就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有效检测动物物种间线粒体DNA特异性以确认动物源性蛋白饲料成分的来源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3.
商品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是识别商品掺假和防止疯牛病传播的有效途径.文章综述了目前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对用于动物源性成分检测的电泳、色谱、光谱、免疫分析以及DNA检测等几种主要方法进行了评述和比较,并对该类项目检测方法的使用原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用异硫氰酸胍法提取鱼油、加入牛肉DNA的鱼油、加入山羊肉DNA的互油和牛油中的DNA。18S rDNA片段以及牛、羊源性成分的PCR扩增结果表明,建立的动物油脂DNA提取方法是可行的。用建立的DNA提取方法提取3份送检鱼油的DNA,牛、羊源性成分的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5.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别检测动物源性饲料中的牛羊源性成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防止海绵状脑病疫区和痒病疫区反刍动物源性饲料进入我国 ,非常有必要对贸易往来中的肉骨粉品种来源进行鉴定检测。我们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动物源性饲料中鉴别检测牛、羊特异性线粒体DNA的片段 ,并用限制性内切酶SspⅠ对PCR产物进行酶切鉴定及DNA序列测定。该方法的灵敏度可达 0 .12 5 % ,具有灵敏度高、快速和特异性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麝属动物源性成分进行有效鉴定,根据麝属动物线粒体DNA(mt DNA)序列,使用分子生物学软件Oligo7.0设计了特异性引物,用来建立PCR检测麝属动物源性成分的方法。结果显示:使用麝特异性引物优化的PCR体系可以对两份麝样品进行扩增,凝胶电泳均出现特异性条带。方法特异性好,只扩增麝属动物样品,16份其他物种的样品均为阴性结果。方法灵敏度较高,可检测到100个拷贝DNA的数量级。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应用于动物组织及其加工产品中的麝属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根据线粒体基因的特异性鉴别检测饲料中的动物源性成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防止海绵状脑病疫区和痒病疫区的反刍动物源性饲料入手动物食物链,继而进入人类消费的食物链,因而,非常用必要对贸易往来中的肉骨粉品种来源进行鉴定检测。我们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以检测不同种动物特异性线粒体基因片段为目标,分别建立了从动物源性饲料中鉴别检测猪、鸡、马成分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快速和特异性强的优点,可作为动物源性饲料中猪、鸡、马源性成份鉴别检测的常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用患有疯牛病和羊痒病的牛、羊等动物的肉和骨头制成的肉骨粉喂养动物会导致疯牛病和羊痒病的传播,是引起疯牛病发生的最初原因。目前,用于检测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的主要方法有:以检测骨头为基础的显微镜方法;以检测蛋白质为基础的免疫学方法和以检测DNA为基础的检测方法;其它方法还包括近红外光谱法等。  相似文献   

9.
PCR方法鉴别肉骨粉中的动物成份种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防范疯牛病传入我国,有必要鉴别肉骨粉中动物成份的种类。针对牛、羊、猪和鸡四种动物的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分别选用和设计了四对特异性引物,用试剂盒提取四种动物的肉骨粉或者处理过的肉组织中的DNA,然后进行PCR扩增,所扩增的目的片断大小分别为271bp、199bp、196bp、148bp,运用PCR技术建立了鉴定这四种动物源性成分的方法。结果分别扩增出四种动物的特异性条带,证明该PCR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且成本低廉,简便易行,因此可以作为鉴别肉骨粉种类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赖登明 《家畜生态》1996,17(2):46-48
动物应激与血液成分赖登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210095)动物对环境和管理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在生理和行为上作出的一系列异常反应称为应激,这些反应常可导致动物生产性能的下降,严重时可以导致休克死亡。气温一直是研究最多的应激因素之一,亦是世界畜牧业普遍...  相似文献   

11.
试验以"LAMP+微流控"技术为基础,开发饲料动物源性成分检测芯片。针对牛、羊、猪、鸡的16srRNA靶序列,根据LAMP引物设计软件进行4种肉类LAMP引物设计。在LAMP优化试验、芯片优化测试、特异性验证试验和芯片应用测试中,进行最佳引物筛选测试和特异性测试。结果显示,筛选出的4种肉类最佳引物特异性强,最佳反应温度为65℃。芯片特异性验证试验的归一化荧光曲线显示,试验结果准确、特异性稳定。对饲料市场购买的16份样本中检测出的动物源性成分,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验证,符合率100%。微流控检测芯片的开发与应用为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提供新方法,为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动物产品中牛、羊源性成分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肉骨粉、鱼粉、猪肉干和鱼肉干为研究对象,异硫氰酸胍法提取总DNA,18S rDNA片段的扩增结果表明提取到的DNA中不存在抑制PCR的物质。应用梯度PCR技术对牛、羊源性成分检测的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在单一PCR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18S rDNA片段和牛、羊源性成分的多重PCR分析,得到了预期的结果。试验表明,本文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等特点,对动物产品牛、羊源性成分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PCR方法鉴别肉骨粉中的动物成份种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防范疯牛病传入我国,有必要鉴别肉骨粉中动物成份的种类。针对牛、羊、猪和鸡四种动物的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分别选用和设计了四对特异性引物,用试剂盒提取四种动物的肉骨粉或者处理过的肉组织中的DNA,然后进行PCR扩增,所扩增的目的片断大小分别为271bp、199bp、196bp、148bp,运用PCR技术建立了鉴定这四种动物源性成分的方法。结果分别扩增出四种动物的特异性条带,证明该PCR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且成本低廉,简便易行,因此可以作为鉴别肉骨粉种类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准确的动物源肉制品检测技术,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针对猪、牛、马、山羊、小鼠、大鼠、兔、犬、鸡、鸭、鹅等11种动物肉类的特异性基因,建立了特异性PCR检测技术。该技术可高特异性检测猪、牛、马、山羊、兔、犬、鸡、鸭、鹅源肉样,并可鉴别掺入的大鼠、小鼠等违禁肉类成份,最低检测限为1.00 ng/μL基因组DNA,以及低至1%的肉类添加量。运用该技术在市场中随机抽检3种初加工肉制品各10份进行验证,结果在每种肉制品中均检出掺假样品,不同种类肉品的掺假率为10%~20%。本研究建立了具有高灵敏、准确、低成本、适用范围广等优势的肉制品动物源性成份检测技术,为消费市场肉制品质量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双重荧光PCR法,检测动物产品中猪、牛源性成分。[方法]分别针对猪、牛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种间保守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与探针,通过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筛选,建立了双重荧光PCR方法,在同一个荧光PCR反应中完成2种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进行评估。[结果]对16种不同的动物DNA进行检测.仅猪、牛源性成分收集到相应的典型的S型扩增曲线,对猪、牛二联模板的检测,可同时收集到相应模板的扩增曲线.其余14种动物源性成分未发现扩增曲线。双重荧光PCR对猪肉、牛肉模板的最低检出限均为10^-5,与相应的单重荧光PCR方法的检出限一致。[结论]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适用于肉制品、奶制品、饲料等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饲料中鱼源性成分真实性鉴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旨在建立标准化的饲料中鱼源性成分的PCR检测方法,以形成行业标准推广使用.应用鱼源性引物对35种鱼类、24种非鱼类动物和10种植物样品进行PCR检测,只在35种鱼类中出现224 bp特异扩增条带,在其他的非鱼类动植物DNA中未出现扩增条带.实验表明,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检测限为0.1 ng DNA和0.1 %(W/W).应用该方法对上海口岸进口的100个鱼粉样品进行检测,均能检出鱼源性成分.研究建立的标准化饲料中鱼源性成分PCR检测方法能应用于日常检验检疫工作,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是1997年7月3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自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该法的制定,为我国动物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这项工作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同时,客观上对动物检疫这一重要的动物防疫技术行政搭施和执法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下面就笔者对该法中有关动物检疫规定的认识作一介绍。1“动物”、“动物产品”、“动物疫病”、“动物防疫”的含义。1.1 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它动物。家畜包括猪、牛、羊、马、驴、骡、骆驼、鹿、兔、…  相似文献   

18.
为鉴定和区分饲料及动物产品中牛、山羊、绵羊源性成分,根据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种间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3对特异性引物与TaqMan探针,通过对荧光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筛选,建立了三重荧光PCR方法,在同一个荧光PCR反应中完成3种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用该方法对16种不同源性的动物DNA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能特异地鉴别检测出牛、山羊和绵羊源性成分,且敏感性比现行国标PCR法高100倍。该方法适用于饲料、肉制品、奶制品等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猪、牛成分的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为牛、羊成分的鉴别提供一种新的分子诊断技术。以猪、牛的线粒体DNA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PCR引物。双重PCR扩增后,DHPLC分析。经优化DHPLC最佳条件为:使用PS-DVBC18 DNASep色谱柱(4.6 mm×50 mm,粒度3μm),设定50℃柱温,起始流动相为:45%缓冲液A和55%缓冲液B,流速0.9 m L/min;上样量:PCR产物5μL。结果表明:DHPLC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仅能检出猪、牛源成分,而与羊、鸡、鸭源成分无交叉反应;方法的灵敏度可以达到1 000 copies核酸。  相似文献   

20.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畜禽肉制品中鸭源性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鸭mtDNA COX基因上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检测畜禽肉制品中的鸭源性成分。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强,与鹅、鸡、羊、牛等15种动物DNA无非特异性扩增;灵敏度高,可检测1.0pg/μL鸭源DNA的存在;重复性好,同DNA浓度所测得Ct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应用该法对模拟混合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与预期相符,且常见肉类DNA的存在并不影响该法对鸭源性成分检测的灵敏度。说明本试验建立的鸭源性成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特异、敏感、稳定,可快速准确检测畜禽肉制品中含有的鸭源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