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峰市草地现状及生态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漠化的严重后果已不容忽视,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赤峰市位于我国最典型的土地沙漠化区域,过度放牧使草地沙化加速,是形成沙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赤峰市的草地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治理荒漠化草地及防止草地退化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蒙古国作为我国北部邻国,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是世界上将草地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本研究基于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从制度变革、草地资源、畜牧产业发展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蒙古国草地农业发展现状,并对比分析了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差异。蒙古国草地农业经历了3次制度改革,自1990年进入了转型后的草地畜牧业时期,至今仍保留草地公有、家畜私有的产权制度。在气候变化、不合理利用、农田和城市扩张以及采矿污染等影响下,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草地生态退化日趋严重。蒙古国五畜结构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区域差异较大,且家畜总量的增长率远高于内蒙古。近年来,蒙古国畜牧业从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显著,畜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逐步下降,产业发展体系也亟待完善。最后本研究提出蒙古国草地农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并总结了对我国草地农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是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有天然草地3.273亿公顷,占西部国土面积的一半,占全国草地资源面积的83.32%,是我国传统的畜牧业基地,也是长江、黄河的上游区和发源地。草地畜牧业一直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主体产业之一,为边疆建设、牧区繁荣和中华各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之一的西部地区天然草地,  相似文献   

4.
保护天然草地资源发展生态畜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世界草原资源大国,我国草地畜牧业仍属弱势产业,主要原因是草地严重退化、草地灾害频繁、草地超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资源,以生态环境为本,以草为本,资源永续利用和以建设求发展的生态畜牧业。  相似文献   

5.
荷兰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小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392人,是世界上高密度人口国家之一。全国拥有农用土地约249万公顷,占到国土总面积的60%,其中草地面积约133万公顷,占农用土地的53%,草地中人工草地比重高达80%以上,号称该国的绿色黄金。  相似文献   

6.
草地2000年:第18届国际草地会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寿荣 《草地学报》1997,5(3):210-219
“草地2000年”第18届国际草地会议的主题,它表明这次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来自世界94个不同国家的1189位代表提供论文1200余篇,涉及草地各个方面。会议按论文性质和内容分为3个类和30个专题,主要内容包括植物资源,植物改良,牧草与农作系统,牧草与食草动物,补充牧地草畜季节平衡,放牧生态与放牧管理,草地生物多样性,草地与环境,草地复合农林业,草地与人类可持发展等。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是世界草地资源大国,拥有天然草地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0%,是耕地面积的3倍,天然草地拥有量居世界第二位。全国草地资源中,有可利用草地40亿亩,占草地总面积的67%。据1985年统计,我国每公顷可利用草地年平均生产肉3.67公斤、毛0.45公斤、奶类4.02公斤,约为美国相同单位面积草地产值的1/20。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草地管理开发科学技术的长期滞后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李毓堂 《草业科学》2003,20(10):1-6
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角度,论述了近现代世界草地管理开发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中国草地科学管理开发的历史与现状和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与经验教训。提出:中国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先进的草产业理论和优秀的草业科技人才,要尽快实施钱学森草产业战略;改革创新国家草地管理机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知识密集型草产业,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草地资源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农耕思想、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草地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草地资源被非法开垦和征占用现象十分严重。我们从2004年至2005年对山西省草地破坏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世界先进国家草地奶业发展的历史实践,并从奶牛对饲草料的转化,奶牛在建立生态农业中的地位,以及草地奶牛的元素循环,指出必须加快我国草地奶业生产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