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针对移行材和早材皱缩等主要气干缺陷,拟定出赤桉半干材的干燥工艺,窑干前进行回复皱缩和减小表面硬化的汽蒸处理,窑干至目标含水率时进行终了调湿处理.结果表明:汽蒸预处理可以有效地回复皱缩材和显著地减小表面硬化;5 d内将试材的平均含水率25.61%下降到11.72%;3 h的汽蒸处理和24 h的湿空气处理均可有效地减小含水率梯度和残余塑性变定,但后者效果更佳;板材干燥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二级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马占相思木干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占相思属速生树种,其人工林木材径级小,幼龄材含量高,易干燥,但容易产生皱缩及内裂,宜采用低温软基准,且干燥过程中要增加调湿处理次数,减少表层的干燥应力及塑性变形,采用气干和窑干联合干燥方式时,不仅有效避免皱缩及内裂等干燥缺陷,而且可缩短干燥时间,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干燥成本。  相似文献   

3.
窑干木材时,通常于材堆中设置检验板,定期取出测定木材含水率及其内部应力的变化,借此衡量窑内材堆的干燥工况。这种方法虽传统采用,但操作烦琐,费时费力,并且容易损耗热能。据美国费吉尼亚(Viaginia)州立大学C.skaar教授报告,目前他们正在试验和研究一种新的检验木材干燥状况的方法——利用声音发射法控制木材窑干过程。在窑干过程中,由于含水率和内部应力的急剧变化,常常导致木材产生表裂和端裂,当  相似文献   

4.
速生人工林桉树原木生长应力大、径级较小,在锯解过程中易产生端裂和翘曲,在干燥过程中容易出现皱缩、开裂等缺陷,同时,还存在小径级原木出材率低、干燥板材降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翻转下锯法、自然气干+窑干+喷蒸调湿处理的联合干燥技术。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常规窑干工艺和气干—窑干联合干燥工艺对20 mm厚尾赤桉锯材进行了干燥试验,并对2种工艺的干燥速度、干燥质量和能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种工艺的干燥质量均达到GB/T 6491-2012《锯材干燥质量》二级材标准;常规窑干工艺的周期为310 h,气干—窑干联合干燥工艺的周期为406 h,比常规窑干法多96 h;采用联合干燥法,可节约能源67.4%。  相似文献   

6.
桉树木材干燥特性与工艺及其皱缩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和分析了桉树木材与干燥有关的材性和干燥特性 ,指出桉木的密度、含水率和干缩率变异性大、渗透性差 ,在干燥过程中易产生皱缩、开裂等干燥缺陷 ,若采用预冻处理和前后期调湿处理可减少木材的皱缩 ;同时建议研究各种桉木不同规格板材的干燥基准和两段式干燥工艺  相似文献   

7.
杨木实木地板坯料两种干燥工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产于江苏宿迁美洲黑杨25 mm厚的地板坯料湿材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干燥工艺、气干窑干联合工艺对试材进行干燥质量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气干与窑干联合干燥工艺,使杨木的含水率降低到25%左右时,再进行窑干,不仅没有降低干燥效率,还能克服杨木髓心板直接窑干带来的易端裂、皱缩、变形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对55mm厚红桉板材气干特性与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红桉板材的含水率在30%以上时,在广州的2、3、4月份进行气干比较合适,在其它月份则应采取适当保护措施,以防止产生干燥缺陷;板材气干到含水率25%时即进行窑干,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板材窑干前应进行调湿处理,以降低含水率梯度,从而有效避免表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毛白杨和沙兰杨木材气干过程和窑干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毛白杨和沙兰杨木材分别进行气千,窑干及气干—窑千联合干燥试验,并对这二种木材的适宜干燥工艺进行了探讨。毛白杨生材窑干时易发生皱缩、内裂和湿心。采用气个—窑千联合干燥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止这些缺陷,还可以降低能耗和提高干燥窑生产能力。沙兰杨木材干燥速度较毛白杨快,窑干时一般不发生皱缩和内裂,可以采用高温基准对生材窑干。但采用气干—窑干联合干燥能够降低能耗和提高干燥窑生产能力,并且可以保持木材本色,因而更为合理。对北京地区和北方省份的气候条件及季节变化对气干预干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这些地区适宜的气干预干含水率范围。井提出了气干预干材的窑干基准。  相似文献   

10.
炉气间接加热调湿型木材干燥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炉气间接加热调湿型木材干燥窑的主体结构和一般端风机型强制循环干燥窑相同,特点是:采用一种新型炉气换热装置和特殊的蒸汽发生结构,干燥热效率高,干燥介质调湿灵便,实践证明可以干燥不同规格的各种木材。由于干燥窑结构紧凑合理,造价较低,质量保证,特别适用于没有锅炉供热的中小型木材加工企业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