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1种植模式响滩镇玉米种植大面积推广的是旱地新三熟套作模式,其中又以"芋/玉/豆"、"麦/玉/豆"、"芋/玉/苕"、"麦/玉/苕"为主,常采用双二五尺、双五尺开厢双行套种玉米,为增加科饲6号的种植密度,提高其群体产量,本镇广泛采用双二二五尺开厢,实行缩行增株—行距40cm、株距20cm定距移栽。  相似文献   

2.
平昌县地处川东北山区地带,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是盆周山地丘陵玉米主产区,气候温润,降雨多集中在4~10月份,但春旱、伏旱常发。为加快玉米品种更新换代,提高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累计引进玉米新品种超过50个,通过筛选发现,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的登海605是适合该县套作种植的耐密植、出籽率高、平均产量12000kg/hm2以上的高产良种。1种植模式该县玉米种植大面积推广的是旱地新三熟套作模式,其中又以"芋/玉/豆"、"麦/玉/豆"、"芋/玉  相似文献   

3.
研究西南地区玉米主要2种套作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氮肥调控效应, 为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四川2个玉米主产区, 通过连续4年的大田试验, 对比研究了玉/豆和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和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氮素吸收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玉/豆模式下玉米收获期植株中的氮素积累2个试验点平均较玉/薯模式增加7.11%, 氮收获指数增加2.00%左右, 氮素吸收效率增加7.83%, 成熟期籽粒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增加1.76%, 而叶、茎鞘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分别减少5.85%和2.75%。分带轮作后, 由于不同前茬对土壤养分影响不同, 再加上套作优势, 玉/豆模式下玉米在生长前期就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到收获期植株氮素积累2个试验点平均较玉/薯增加11.85%, 氮素吸收效率增加11.84%。在玉米氮素积累关键时期, 玉/豆模式在低氮处理下玉米植株氮素的积累量显著高于玉/薯模式相同施氮处理, 而在高氮处理下2种模式间差异不大或者表现相反, 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艺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也有相似的结果; 玉/豆模式在180 kg hm-2施氮量下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籽粒中氮素的分配量, 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利用效率, 在180~270 kg hm-2施氮量处理下较高; 花后氮素同化量玉/豆模式显著高于玉/薯; 2种模式均以施纯氮180~270 kg hm-2处理有利于氮素转运和花后氮素同化量积累。  相似文献   

4.
旱地新3熟"麦/玉/豆"模式的内涵、特点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旱地新3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集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为一体,具有抗旱节水,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大豆生产能力,改革耕作和收获方式、保护性耕作土壤等特点,以及省工节本增效和肥地环保生态等优点;四川省多年多点示范推广表明:该模式较传统模式经济益高140元/667m2以上,少施尿素4~6kg/667m2,易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大豆产业化发展;通过多年的试验推广,总结了“麦/玉/豆”模式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南方丘陵地区采用的旱地新三熟麦/玉/豆套作模式,可充分利用有效空间,扩大绿色面积,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两年的试验推广,总结了麦/玉/豆的配套种植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大豆、玉米、蚕(豌)豆、番薯和马铃薯等常见旱粮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组装创新,探索出包括"浙贝母/鲜食春玉米-鲜食秋大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蚕豆/春玉米-夏玉米-秋马铃薯"一年四熟模式、"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迷你番薯-迷你番薯-蔬菜"一年三熟模式、"大麦/春大豆-晚稻"一年三熟模式、"棉田套种豌豆"节本增效技术和"大棚番茄套种甜玉米"种植模式等一系列的鲜食旱粮作物新型的高效种植制度和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单作套种和秸杆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模式与鲜食旱粮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大大提高了有限耕地的复种指数,还进一步提高了旱粮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栽培模式下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鲜穗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青贮玉米的茎粗表现逐渐变细的趋势。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栽培模式下,复播玉米选用中早熟品种、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时的生物产量和鲜穗产量均较高;两年三熟春播玉米应选用中晚熟青贮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以小于9万株/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周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增加任何成本前提下,优化麦玉两熟周年光温资源配置是提升黄淮海区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便从播/收期调整、不同生育期品种选育及新型种植模式创建等方面开展了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周年光温资源高效利用途径探索。研究了小麦和玉米生长发育与光温资源的匹配关系,提出了以强化"C4玉米"高光效优势为核心的周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途径,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基础上,创新了冬小麦-夏玉米"双晚"技术模式,构建了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和双季玉米等种植模式,实现了周年高产和光温资源高效利用。本文综述了黄淮海麦玉两熟种植模式周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及其在麦玉两熟基础上的新型种植模式探索,并提出了以积温分配为主的麦玉两熟制周年光温资源定量优化配置途径,建立了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指标及其相应标准,以期为进一步挖掘该区周年产量及光温资源利用潜力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在四川盆地丘陵区旱坡地棕紫泥土上,研究了5种不同种植模式对粮食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理化性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粮食产量与经济效益呈负相关,二者相互制约程度约为23%,以粮食高产为目标的生产活动,宜选用小麦套种玉米再套种甘薯间大豆的"麦、玉、薯、豆"四作模式,以经济高效为目标的生产活动,宜选用小麦间种洋芋套种花生再套种甘薯的"麦、芋、花、薯"四作模式。②秸秆还田、间种豆科对土壤养分均有增益作用,秸秆还田对有机质、N和K的效应较为明显,间种豆科对有机质、N和P的效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川东北旱地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新模式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丰富川东北旱地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及提高旱地种植效益,以传统“小麦/玉米/甘薯”模式为对照,在川东北丘陵区旱地设置“春马铃薯/玉米/甘薯”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2种新模式,观测其周年原粮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2年平均值上,“春马铃薯/玉米/甘薯”模式的原粮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其总产值和纯收益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较对照高52.16%和53.25%,且其劳动净产率比对照高14.85%;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模式的原粮产量和总产值均显著高于对照,但其纯收益和劳动净产率分别较对照低20.32%和17.07%。2个新模式的物质费用收益率和成本收益率均低于对照。综合比较,“春马铃薯/玉米/甘薯”模式可作为传统“小麦/玉米/甘薯”模式的替代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不同分隔方式及不同供磷水平,即0、35、70、105、140 kg P2O5 hm-2对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阐明两种套作模式下种间相互作用及玉米磷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2种套作体系中无论施磷与否,玉米均表现出套作优势(Acs>0,NCRcs>1),且玉米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的竞争能力强于玉米/甘薯模式,大豆和甘薯处于套作劣势,两种模式均促进了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的提高,施磷70 kg hm-2时,与根系分隔相比,不分隔时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在玉米/大豆、玉米/甘薯中分别提高了17.05%、5.62%和16.84%、7.17%,磷素当季利用率平均提高了7.81%。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互作效应显著,两种模式均以105 kg hm-2处理玉米茎、叶和穗磷素积累和产量较高,且玉米/大豆套作大于玉米/甘薯套作,说明玉米/大豆模式更有利于玉米磷素的积累及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高淀粉早熟马铃薯新品种川芋1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芋16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从引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杂交组合(LR93.309×C93.154)选育而成的,201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为早熟马铃薯,在区域试验中,鲜薯产量21307.5kg/hm~2,比对照川芋56增产15.0%。川芋16鲜薯块茎淀粉含量23.9%,干物质含量29.2%,还原糖含量0.25%,维生素C含量27.0mg/100 g。抗晚疫病,高抗轻花叶病毒病和卷叶病毒病,储藏性与川芋56相当。该品种适宜四川成都平原及周边低山区、平丘陵区,以及甘孜、阿坝的高山高原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春玉米连作秋大豆的初步研究赵玉庭,罗(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四川常年有安、玉、蓄三熟带状种植春玉米地1200万亩,根据光温条件,在麦、玉、营三熟基础上,利用玉米收后到播种小麦的三个月间隙时间,’在玉米茬口带上增税一季秋大豆,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为了探讨实...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川东北丘陵区种植效益,创新探索春玉米-川明参/春玉米2年3熟栽培新模式,不仅解决了粮经作物争地矛盾、农村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而且充分发挥了土地增产潜力,增加了复种指数,实现当代农业轻简高效。  相似文献   

15.
新型套种模式麦/玉/豆采取良种配套、科学运筹施肥、优化种植,结合深浅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充分利用双层空间,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多年旱地耕作改制试验示范,成功实现了寡照地区年总产值突破3·16万元/hm2,模式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吉圣玉908是四川省三台县大圣玉米研究所选育的玉米杂交种,适宜在西南山区中海拔地区种植,具有广适、优质、综合抗性好的特点。2015—2016年在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为9 245.63kg/hm~2,比对照增产11.45%,2年分别比对照正红311增产11.2%和11.7%;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323.4kg/hm~2,较对照增产10.3%。2018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玉2018009号。  相似文献   

17.
玉米是北疆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油莎豆行业发展缓慢,但其营养价值高,是一种新型经济作物。我国耕地面积少,间作不仅有助于增加农田作物多样性,还可以提升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本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玉米■油莎豆,单作油莎豆,单作玉米,分析玉米、油莎豆的农艺性状、根系形态结构与分布特征、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增加了油莎豆的株高和叶绿素SPAD值,降低了玉米的株高和SPAD值,提高了玉米和油莎豆根系的分布范围。玉米■油莎豆的土壤当量比LER=1.68>1,该模式模式具有间作优势。  相似文献   

18.
青贮玉米新品种南玉 34 是由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以优良自交系南 YN1002 作母本、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自交系 C8210 作父本组配选育而成,具有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抗病抗倒能力强等特点。2021-2022 年参加四川省青贮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2 年区域试验平均生物干重为 1114.1kg/667m2。2023 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玉 20230024,适宜作为青贮玉米品种在四川平坝、丘陵区及西南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对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三熟复合种植模式较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5种三熟模式和1种两熟模式的产量、经济效益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表现最优的模式是:带宽3.0m,秋播小麦12行,空档春玉米2行,麦后夏玉米4行。  相似文献   

20.
吕庆雪 《中国种业》2022,(1):113-114
富民985是吉林省富民种业有限公司以M801为母本、FM1101为父本育成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2017-2018年参加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区域试验,2年每667m2平均产量837.3kg,比对照先玉335增产4.9%;2018年参加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77.4kg,比对照先玉335增产8.2%。该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133d,比对照先玉335早熟1d,在各类试验中表现高产、耐密、抗病等特点,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东华北中晚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