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生殖器官疾病在畜牧业中能引起重大的经济损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牛疱疹病毒—1〔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IBRV)〕。是引起牛流产的重要病原。另一种牛疱疹病毒,牛疱疹病毒—4(BHV—4)最近已从流产,子宫炎,乳房炎、呼吸器官和肠道感染的多种临床病例的牛中分离到。从这些病例中得到的多种分离物已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5,(11):1770-1773
本研究旨在获得牛细小病毒分离株,并对牛细小病毒(BPV)在不同细胞中的复制动力学进行探讨,为牛细小病毒疫苗的开发筛选出合适的病毒株及适宜病毒扩增的细胞株。将96批次牛血清样品分别接种于BT细胞中,盲传3代,逐日观察细胞病变(CPE),对出现典型细胞病变的样品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分离得到1株牛细小病毒,并且对这株病毒的红细胞凝集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将牛细小病毒接种在Vero、BT和MDBK 3种细胞中,筛选出适合牛细小病毒培养用的细胞株。结果,通过对96批次牛血清样品接种于BT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获得4株病毒阳性株,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获得1株牛细小病毒,进行红细胞凝集试验,这株牛细小病毒能凝集豚鼠、马、人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家兔、山羊和鸡的红细胞。这株牛细小病毒在BT细胞中可稳定传代,在MDBK和Vero细胞中盲传3代仍未检测到牛细小病毒。结果表明,通过细胞体外培养法分离得到1株牛细小病毒,可以作为牛细小病毒疫苗制备的病毒株,对这株牛细小病毒在不同细胞中的复制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BT细胞是最适合培养这株牛细小病毒的细胞,候选细胞株MDBK和Vero细胞不适合这株牛细小病毒的扩大培养。本研究为牛细小病毒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BHV-1(牛疱疹病毒1型)是首次从患病的夏洛来牛的乳房分离成功的。被BHV-1病毒侵害所致疱疹的直径为10mm。前言在1956年,当BHV-1病毒刚被分离时,也曾被误认为牛鼻气管炎病毒的一个亚种,错把其作为牛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从那时起,BHV-1病毒就与几种不同临床症状的呼吸道疾病纠合在一起了。BHV-1病毒也曾被怀疑过是牛阴道炎、阴茎炎、乳房炎、  相似文献   

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由IBR病毒(IBRV)又称牛疱疹病毒Ⅰ型(Bovine herpesvirus type 1,BoHV-1)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红鼻病”或“坏死性鼻炎”,是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和“运输热”(Shipping fever)的重要病原之一。IBR最早见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罗拉多州,由Madin等人从患病牛中分离得到[1]。我国最早于1980年从新西兰进口的一批牛中分离到该病毒[2],随后发现此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不同品种的牛均有感染,血清阳性率可高达70%以上[3]。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内蒙古某牛场患呼吸道病牛鼻拭子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NM575,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分离的病毒能够抵抗100μg/m L的DNA抑制剂5-溴脱氧尿苷,确定为RNA病毒。电镜观察可见无囊膜球形的病毒粒子,直径约30 nm,与小RNA病毒形态学特征相符。理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病毒对乙醚、氯仿及胰酶具有一定抵抗力,耐酸,对热敏感,与牛肠道病毒特性相符。应用牛肠道病毒P1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可从病毒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出特异性片段,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并与Gen Bank中登录的牛肠道病毒参考毒株及其他种属的肠道病毒参考株相应的序列进行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NM575与牛肠道病毒BHV-261株的核苷酸同源率为80%,进一步说明分离株为牛肠道病毒,且基因分型为EV-F1。病毒的体外细胞培养嗜性试验结果显示,NM575株可感染牛、仓鼠、猪、犬和鸡等多种动物细胞,尤其在牛源细胞中复制滴度最高,为10~(7.6) TCID_(50)/m L。综合以上结果分析确定所分离的病毒株NM575为牛肠道病毒,这是我国首次从患呼吸道病牛鼻拭子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牛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本研究对2014年从黑龙江省发生牛呼吸道传染病的某肉牛场采集的40份鼻拭子进行了病毒分离,结果分离到一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命名为LJ36/14株。病毒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株在单层MDBK细胞中不产生细胞病变;利用BVDV p8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进行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接种LJ36/14株的细胞结果显示阳性。分离株的TCID_(50)为10~(5.9)/0.1 mL。对该分离株的5'端非编码区(5'UTR)和Npro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分离株为国内首次分离并鉴定的基因亚型,即BVDV1v亚型。本研究为了解BVDV地理分布和流行情况及BVDV疫苗的制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用1·9Pfu×10~5/ml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悬液实验感染牛14头,用抗RSV病毒高免牛血清与异硫氰荧光素的结合物直接着染鼻咽涂片与病毒分离进行了比较,使用荧光抗体(FA)方法从107份试验样品中检出24份样品为阳性,21份病料分离到RSV病毒。81%(19/21)阳性牛是在病毒感染的第9天后才能检测出来,80%(17/21)的感染牛于感染病毒后  相似文献   

8.
梅花鹿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及其RT-PCR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梅花鹿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分离培养及RT—PCR进行了研究。从腹泻鹿粪样中分离到了 与BVDV的C24V标准椿致细胞病变相同规律的BVDV病毒株,经RT—PCR扩增进一步证实其为牛病毒性腹 泻病毒。  相似文献   

9.
结荷兰进口的,临诊上表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症状的奶牛的22份眼、鼻分泌物作 IBR 病毒分离,获得了4株病毒。通过血清学、病毒学、理化特性、病毒核酸型和电镜观察证实,分离到的病毒均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BVD/MD)是由被膜病毒科瘟疫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两种临床表现型的牛的传染病。我国某些省市已分离到了病毒。为探索本病对我省牛群的感染情况,1987年以来,我们对本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如下。一、方法1.BVD/MD微量病毒一血清中和试验:被检血清送农业部动检所,由部动检所按部  相似文献   

11.
已由患呼吸道疾病的牛、绵羊及山羊中检出副流感-3病毒(PI-3)。从流产牛胎儿也分离到此病毒,但其对牛流产的作用尚不清楚。对婴儿和儿童,PI-3病毒可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并常导致肺炎。猪和马PI-3病毒感染病例少见。在苏联,Yarsten等(1984)对1~5月龄猪进行检测,结果100头猪中有15%出现PI-3抗体。最近从一头表现兴  相似文献   

12.
<正>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一3)是单股负链RNA病毒目、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呼吸道病毒属的成员,是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RDC)的重要病毒性病原之一。1959年Reisinger等([1])在美国首次从牛体分离到此种病毒,随后世界许多国家都从牛羊身上分离出该病毒,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新疆等地普遍流行。BPIV-3感染导致的牛副流感病是牛群的一种常发病,且BPIV-3感染时常伴有混合感染和继  相似文献   

13.
一些学者用牛流行热含毒血液和含毒血液感染适应 BHK_(21)细胞的病毒液对牛以外的动物进行感染试验的结果表明,牛流行热病毒(BEFV)不能使马、绵羊、山羊、犬、家兔、豚鼠、大鼠、小鼠和鸡胚感染发病。1967年 Van der westhuizen 用1~3日龄乳鼠脑内接种可使之发病并分离到病毒。1969年,Tanaka Y 等对 BEFV 的理化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试验。翟中和等  相似文献   

14.
1980年3月,广东省光明华侨农场从新西兰进口一千余头奶牛.根据原农业部畜牧总局的指示,我们承担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的检疫任务.在检疫过程中,我们于四月首次从新西兰进口奶牛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其致细胞病变作用可被匈牙利Bartha Nu/67 IBR标准毒抗血清所中和.五月,周泰冲等同志也从新西兰进口牛中分离到了IBR病毒.本文就IBR病毒的分离及鉴定作一简要介绍.一、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疑似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牛的分泌物与排泄物中分离鉴定1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并进行E2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病毒命名为JN株;Reed-Muench法测定分离株病毒TCID50为10-7.5/0.1 mL;病毒中和试验结果表明,BVDV JN分离株可被BVDV阳性血清特异性中和,而不能被BVDV阴性血清中和;分离株病毒E2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属于BVDVⅠa亚型。  相似文献   

16.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内蒙古分离株gG基因的PCR扩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全基因序列(GenBank)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内蒙古分离株提取的总DNA为模板,运用PCR方法成功地扩增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内蒙古分离株gG基因,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牛精液中基因I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1)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Sephycral S-400凝胶对牛精液过滤处理后提取病毒核酸,根据BVDV-1 5'UTR保守区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牛精液中BVDV-1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检测到牛精液中含量为0.0125 TCID50的病毒,灵敏度比病毒分离方法高200倍~2000倍,比常规RT-PCR方法高10倍.对从同一个牛场6个月内采集的120份新鲜牛精液和40份冷冻牛精液用该荧光RT-PCR方法检测,没有检测到BVDV-1阳性样品.对其中的10头牛定期检测精液中病毒的同时,并同步检测了全血中的病毒和血清抗体,结果血清抗体阳性牛精液中没有检测到病毒,本研究结果表明,不能以血清抗体阴阳性做为精液是否带毒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用光生物素标记牛传染鼻气管炎病毒(IBRV)基因的9.6kb片段制成探针,能检出10pg的IBRV—DNA,1个TCID_(50)量的病毒和1个TCID_(50)掺毒量的精液,与其它病毒无交叉反应。检测人工感染牛的鼻、眼拭子和病毒分离符合率为84.4%,检测感染细胞与细胞病变符合率达81.7%,两项综合符合率为82.5%,以病毒分离为标准,核酸探针检测的鼻眼拭子特异性为90.9%,灵敏度为71.4%。鼻眼拭子经一代细胞培养增毒后再用核酸探针检测,与病毒分离的符合率达93.8%,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达92.9%。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IBRV引起的牛呼吸道炎症、生殖道感染、结膜炎、脑膜脑炎等症状的疾病。此病的诊断通常采用中和试验、ELISA等方法检查感染动物的血清抗体以及病毒分离检测病原。只要病料新鲜,分离病毒并不困难,但从牛精液中分离IBRV,由于精液对细胞有毒性影响,有时不一定能成功。用核酸探针检测病毒基因是一种快速、灵敏、简便的方法,我们采用光生物素标记IBRV基因的9.6kb片段作探针,对IBRV掺毒精液及人工感染牛的鼻、眼拭子进行检测,并与病毒分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核酸探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与病毒分离符合率在8(?)%以上,可与病毒分离互相补充作为病原检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病毒引起的牛的传染病。1946年美国Olafson等首先报导了此病,以后世界各国陆续都有报导。目前在南、北美、西欧、日本、印度等许多国家都证明有本病的存在。我国李佑民等(1980)曾在吉林省某奶牛场分离到场采购试验BVD病毒。1984年我所从黑龙江省某农贸市牛的过程中,在22头6个月~1岁半的本地牛中检出7头血清学阳性牛,占检查牛只31.4%,这说明BVD对我国某些地区牛只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特异性RT-PCR从某实验室送检MDBK细胞中分离到1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命名为BVDV-C1。通过免疫荧光、电镜观察和5'UTR序列测定及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在MDBK细胞中无细胞病变产生,应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检测,在感染细胞胞浆内呈现特异性荧光信号,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未检测到荧光。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囊膜,直径约为50 nm。5'UTR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BVDV-2b基因亚型。BVDV-C1株的分离对进一步开展疫苗研发、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