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虬髯客传》历来被归为豪侠小说或侠义小说,虬髯客、李靖与红拂女并称为"风尘三侠"。小说虽或多或少体现了些侠义因素,但从文本细节观之,三人分别欠缺传统侠客应该具备的平民意识、独立精神和淡泊品格,因此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不是宣扬侠义精神。相比较而言,小说所述李靖的人生道路是儒家士子成才之路,红拂的选择也是儒家女性人生观的体现,而虬髯客更是体现了大济苍生的儒家政治理想。因此,《虬髯客传》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更多体现了儒家的政治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2.
当代反腐小说显示出较为突出的法制意识:一是从“清官情结”向现代民主与法治迈进;二是高唱法治的主旋律;三是对“清官情结”的深刻批判;四是表现民众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3.
《庄子》中最早提到"小说"一词,但此"小说"非后世之"小说"。庄子所说的"卮言",具有现代小说的意味。庄子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实践,都很有现代性。其小说创作和西方现代小说家海明威、博尔赫斯相通;其小说理论和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异曲同工。回到庄子的"卮言",是中国现代小说通途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小说由于体裁及题材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祈向。据此路径思考,不同题材的传统小说中描写茶事的侧重点亦有不同:在历史军事小说中,茶一般作为一种社交礼仪与写作程式,其文化内涵未做过多展开;在英雄奇侠小说中,从总体上来看,描写茶的具体内容较之历史军事小说有所增加,但茶仍然不是小说书写的主线;在神魔鬼怪及世情小说中,茶的线索性作用及精细化描写得以体现,茶事受到了更多关注。但由于传统小说的题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茶很难突破传统题材的园囿成为小说描写的绝对主体。  相似文献   

5.
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婚恋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描绘的婚姻类型是当时人们所期望的理想婚姻,即容貌美、才智美、性爱美,完成了中国婚恋文化由“怨“到“慕“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全面变迁,文化也得到繁荣发展,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也看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化的转化过程,本文将结合小说文本以及影视作品深刻分析这一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反思从小说到电影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探讨更加合理优化的文化转化的方式,总结小说到电影的改编给中国现当代文化创作带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郭社霞 《河南农业》2016,(36):57-58
从四类典型的女性形象入手进行分析,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简略的清代小说中女性形象图谱。同时,分析了这四类女性形象的时代特征以及所产生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8.
幸福侠     
<正>美国有蝙蝠侠/钢铁侠/超人中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文化大侠客幸福侠是"幸福文化"人物化的一个吉祥物。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和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内心里集合着一种超思维想象的力量来强大自我。以侠客精神弘扬正义、驱除鞑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富有创造精神和正义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幸福侠是人们对幸福的一种积极的愿景,在祈愿福气满门的过程中,表达良好的祝愿。2008至2013年以来,长春连续5年被评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幸福侠是春城幸福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它的形象极具亲和力,侠义之气又不失奋斗的精神,长春是  相似文献   

9.
老舍在小说中描述了大量的个体悲剧, 其悲剧主体大多数是一些弱小人物, 他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两难的境地。老舍通过描写他们在困境中的无尽挣扎, 展示了现代社会生存性的悲哀。同时, 老舍也指出,这样的生存困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困境, 悲剧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交战。这体现了老舍对人的命运的执著关注, 揭示了 20 世纪中国人囿于文化中挣脱不了的悲哀。  相似文献   

10.
晚清谴责小说《老残游记》塑造了两个可怕的清官形象 :玉贤、刚弼。他们“清”就清在不要钱 ,不收贿 ;可他们这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比赃官还恶。正如作者刘鄂所说 :“赃官可恨 ,人人知之 ,清官尤可恨 ,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 ,不敢公然为非 ;清官自以为不要钱 ,何所不可 ?刚愎自用 ,小则杀人 ,大则误国 ,吾人亲目所见 ,不知凡几矣。……历来小说 ,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也 ,自《老残游记》始”也。果真“揭清官之恶也 ,自《老残游记》始”吗 ?当我们翻开明代天启元年刊行的《古今小说》 ,发现冯梦龙在卷十《滕大尹鬼断家私》(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士大夫政治趋于高度成熟的一个时代。社会变革与转型的社会特征,促使"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阶层解放思想,上下求索,"变风俗、立法度"以为"万世法"。在求索中,他们各自提出了丰富的社会建设理论,为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做出了贡献,其中精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他们提出关于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思想如注重宗族建设、编修族谱;社会控制思想如重视"礼、德"、编修礼书;社会理想如追求古代仁爱礼乐的理想社会等社会建设方略并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古代农学百科全书,《授时通考》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知识谱系和统治者的思想世界。该书的"本朝重农"包括敕谕、祈谷、耕耤、御制诗文和耕织图,是农业与政治、礼仪、文化的结合,体现"致用"特征,彰显清代皇帝丰富的农学思想:一是重视农田功作之法和颁布谕旨劝课农桑的"实用"思想;二是祈谷上帝、亲耕耤田的以身垂范的"礼农"思想;三是宣扬嘉禾瑞谷、赋诗以咏耕织的歌功颂德的"致治"思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一步步的提高,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质量要求也在一点点的提升。"民以食为天",科技经济都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养生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纯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等一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论焦点。茶叶作为最普遍的大众消费品,其"无公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无公害茶叶也是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如何高效的种植无公害茶叶成为广大茶叶种植户以及相关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就无公害茶叶高效种植技术的要点做出如下的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城镇化"一词一度成为近十多年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热度最高的名词之一,而"城乡一体化"也在相关文件中频繁出现。十八大报告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可见,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对汪曾祺创作的有关“梨园行”的梨园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探求.揭示出汪曾祺创作梨园小说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剖析中国人自身的劣根性,从而净化民族心灵,树立良好民族品格的深刻用意。  相似文献   

16.
杨彦 《河南农业》2012,(2):62+64
沈从文是中国文坛上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清新、朴实、自然.特别是关于湘西乡村风情的小说,以表现人性为中心,传递出作者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对善良淳朴的民风民情等人性美的讴歌、对美的刻意追求和作品中展现出的浪漫色彩是沈从文乡土小说中重点表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文化形成于中晚唐时代,之所以形成于中晚唐时代,这主要是因为到中晚唐时代,饮茶习尚才逐渐由南到北在全国展开,而正是到中晚唐时代,中国文人才变得世俗、变得沉湎于享受生活,再也没有了盛唐时代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浪漫,茶成为了中晚唐时代文人们享受生活的媒介之一,文人们在面对人生无奈时,在茶中寻得些快乐、寻得些快慰、寻得些放下;文人们在人生快意时同样要以茶娱情,在茶中享受高雅的美.因为文人们将思想情感灌注于茶,喝茶才成为一种有较深刻文化内涵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李碧华是言情小说家,她以其独特的个性和独辟蹊径的小说赢得了读者的广泛注意。基于这种"先娱己,然后再娱人的享受"的理念,她创作出了多部小说。李碧华的小说有很多情节穿越古今,并来往于阴阳两界,从这种角度上来说,奇诡与妖艳成为李碧华创作的小说的两大特点。同时,和同时期的林白、陈然一样,她的小说是随着自己的心性来孤芳自赏,用女性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表达和征求着属于女性自己的话语权。在李碧华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她的那种独特犀利的文笔特征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不可忽略的让人深深思索的女性个人形象和情感命运主题。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不朽的地位。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表现了现代文明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伤痛,具有浓郁的现代主义文学色彩。本文立足于小说本身从三个层面论述了哈代小说中存在的悲剧意识:即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并对其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霍桑的作品<红字>中关于自然法则与社会法则的对立描写最为突出.在作品中,霍桑十分深沉地表现了加尔文教的统治对人们的摧残和留在人们心灵上的烙印,描写了宗教压抑下的变态心理,思想矛盾和生活悲剧.同时也表现出作者自己的思想里也充满了矛盾,充满了消极处世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意识.他经常陷入苦思冥想,执着于加尔文教义上的"恶"的概念,并往往从这一观念出发来看待社会现象,把一种具有神秘含义的恶当作造成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这可能是由于作者一方面身受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极其普遍存在的宗教的熏陶和影响,另一方面作者本人对自由和个性解放有着强烈的要求.然而,自始至终,霍桑站在自然法则的一边,热情地赞美野蔷薇及人们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本文拟从社会学及心理学入手,对作者创作的心理历程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