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倍体僧帽牡蛎生殖腺发育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僧帽牡蛎繁殖盛期,详细观察了二倍体,三倍体僧帽牡蛎生殖腺外部形态特征,比较了成熟卵母细胞卵径和核径。结果表明,外观上三倍体生殖腺发育较二倍体差,三倍本成熟卵母细胞卵径和核径分别比地倍体大19.6%和17.6%,体积分别比二倍体增加70.3%和64.2%,组织切片检查结果,二倍体生殖腺发育正常,三倍体生殖腺发育受阻,大都在增殖期和休止期,一部分个体可发育至生长期和成熟期,并能产生成熟的卵子和精子, 相似文献
2.
棘胸蛙生殖腺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福建地区棘胸蛙的性成熟、发育周期及生殖力的研究结果,并对棘胸蛙的个体生长与发育、产卵类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为棘胸蛙自然資源保护和人工繁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4.
5.
加州鲈鱼生殖腺的组织学及相应时期血清成分电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旨在通过血清的SDS-PAGE分析和生殖腺组织学切片观察,探讨加州鲈鱼性腺发育状况。结果表明:12月份雌鱼卵巢以Ⅲ时相孵母细胞为主,少数发育程度较好的雌鱼血清中出现雌性特异性蛋白带(FSPP);3月份卵巢以Ⅳ时相早、中期卵母细胞为主,雌鱼血清均有FSPP;而4月份的雌鱼卵巢以Ⅳ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并有少量排空的滤泡囊。因此可知加州鲈鱼到3月份性腺趋于成熟,4月份雌鱼已至少产过一次卵,而同期血清 相似文献
6.
7.
三倍体栉孔扇贝的生殖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繁殖季节,对人工诱导的三倍体栉孔扇贝的生殖腺进行了外观,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三本栉孔扇贝的生殖腺外观呈透明状,分不出雌雄,组织切片观察,三倍体雌性的生殖腺滤泡细胞数量少,为一大的空腔,沿滤泡壁排列着单层不连续的卵原细胞,呈不规则形态,另外有许多三倍体的生殖腺组织内含有大量的不定性细胞,可能是尚未分化的生殖细胞,分布在稀少的滤泡内及及其周围,未发现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无法根据滤泡的组织学牧场生区分雌雄,在检查的样品中未发现雄性个体,电镜下观察到了三倍体的精母细胞,细胞结构呈梭形,核开始收缩,细胞质内线粒体较发达,但与二倍体相比细胞及线粒体数量稀少,说明三倍体栉孔扇贝存在着雄性个体,生殖细胞增殖分化出精原细胞和少数初级精母细胞后即停止了发育。 相似文献
8.
灰鲳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并取其卵巢做石蜡切片,用显微镜观察灰鲳(Pampuscinereus)的卵巢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对灰鲳卵巢中的卵母细胞的各个时相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灰鲳卵巢的周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灰鲳卵巢发育可为6个时期,繁殖期在6~8月,8月下旬起至9月中旬卵巢开始退化,9月中、下旬起卵巢进入重复发育的Ⅱ期,直到翌年3月都停留在重复发育的Ⅱ期,4月初部分灰鲳卵巢开始重新发育。灰鲳的卵巢平均成熟度在0.3%~12.3%之间。研究表明,灰鲳属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 相似文献
9.
筏式养殖中间球海胆生殖腺发育周年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 3月~ 1999年 5月间调查了筏式养殖体系中中间球海胆生殖腺发育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 ,海胆的个体大小及性别不同 ,生殖腺成熟期及生殖腺指数变化略有不同。A组 (壳径 3 5~ 5 0cm)海胆的成熟期为 6~ 10月 ,B组 (壳径 5 0~ 6 5cm)为 5~ 10月。壳径大的海胆生殖腺成熟早且成熟期长。雄性较雌性生殖腺发育较快 ,成熟较早 ,成熟期保持时间长。 10月底至 11月初生殖腺指数急剧降低 ,此时为繁殖高峰期。雄性个体的生殖腺指数在 3~10月间略高 ,其余时间无明显性别差异。除排放期和恢复期外 ,A组的生殖腺指数均略低于同期B组 相似文献
10.
团头鲂消化道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团头鲂是一种优良的淡水鱼类,为提高鱼苗饲养成活率,对其早期消化顺官的发育进行了观察。鱼苗孵出后第1天至第3天,消化道呈直管形,管壁由单列细胞组成,口裂未形成,肛管不与外界相通,营养靠自身的卵黄囊。从孵出后第3天起,口腔开始形成,消化道呈现弯曲,细胞层次增加,前肠中肠后肠三段组织学结构区分逐渐明显,卵黄囊缩小,肛门形成,可以摄取外界细小的食物。此时将鱼苗由孵化容器中移入池塘饲养比较适时,过早过晚不利 相似文献
11.
营养条件对海蜇螅状体形成足囊及足囊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卤虫(Artemia)无节动体作为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螅状幼体的饵料,按不同投饵频次划分为7个营养水平,考察不同营养水平对海蜇螅状体形成足囊及足囊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条件不仅对螅状体形成足囊的数量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足囊萌发也有明显的间接影响。在具备丰富的营养条件下,螅状体形成足囊活跃,个体大,易于萌发;缺乏营养则抑制足囊形成,即使形成足囊,个体也小,不萌发或萌发率很低。 相似文献
12.
温度、盐度和光照对海蜇足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盐度和光照对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足囊形成和萌发的影响进行观察。温度实验在0~30℃范围内设7组,盐度实验在2~32.1‰范围内设16个梯度,光照分为自然光和黑暗两组。实验显示:10℃以上海蜇无足囊繁殖迹象,15~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海蜇足囊繁殖能力增强;6‰以下盐度,海蜇不能进行足囊繁殖,20~22‰是海蜇足囊繁殖的最适盐度;黑暗有利于足囊繁殖。温度是足囊繁殖的关键因子,盐度和光照是足囊繁殖的充分条件。作者认为,适宜的环境因子是海蜇螅状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尽管足囊可以抵御外界的恶劣环境,但足囊形成并非需要不良环境因子诱导,足囊繁殖是海蜇螅状体一种正常的无性繁殖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温度和相对饵料丰度对海蜇水母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盐度为20‰时就温度和相对饵料丰度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水母体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温度设6个梯度组(16℃,20℃,24℃,28℃,32℃、变温),同时对应4级饵料丰度(20℃组设7级),通过测定海蜇水母体日生长率得出海蜇水母体生长的最适温度,最佳有效饵料丰度及变温组的适宜饵料丰度,并在20℃条件下,得出水母体平均日生长率(Y)与相对饵料丰度(X)的关系式:Y=9.43-2.69(1 X~-),从理论上推算出水母体平均日生长率的最大值为9.34%及停止生长(或出现负生长)时的饵料丰度为0.285次/日。实验用逐步逼近方法得到海蜇水母体致死的上限温度为34℃。 相似文献
15.
黄鳝性腺发生与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系统观察仔鳝、幼鳝连续石蜡切片,率先对黄鳝性腺的发生与分化进行了详细研究,基本掌握了黄鳝早期发育中性腺发生和分化的时间和过程,并将此过程划分为如下五个时期:①生殖腺原基的出现及其发育时期;②生殖腺分化时期:③左右生殖腺合并时期;④单一生殖腺时期;⑤生殖腺分化结束时期。 相似文献
16.
形成足囊是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螅状幼体无性生殖的方式。但已形成的足囊,有的可萌发为新的螅状幼体,有的则不萌发乃致死亡。为探讨足囊的萌发机制,了解海蜇在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作者首先就温度、盐度和光度等环境因子对足囊萌发的影响进行观察,温度实验在0°—30℃范围内分7组,实验结果表明:10℃以下(包括℃)足囊不萌发;15℃—30℃范围内,足囊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5℃和30℃时足囊萌发率最大,为23.33%(实验进行22天)。盐度实验是在20°±1℃温度下,在盐度2~32.1‰范围内分16个梯度,每梯度又分别设黑暗与自然光两种光度水平,实验结果表明,盐度在8‰以下(包括8‰)足囊死亡,足囊萌发的最适范围为18~22‰,在盐度为22‰黑暗条件下,足囊萌发率最高为43.33%(实验进行24天),黑暗有利于足囊萌发。 相似文献
17.
黄海北部近岸水域海蜇放流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84~1986年,每年6~7月在大连市黑石礁湾放流海蜇碟状幼体,8月末至10月中旬,根据面积法对海蜇成体数量监测的结果,推断回捕率可达1.2%~2.5%。1988~1993年,在大洋河口附近水域进行了扩大规模的放流试验,每年5~6月,放流碟状幼体。以主要产区(39°40′N 以北、123°15′~123°50′E)8月的实际捕捞量计算,比放流前的1987年有明显增加。结果表明,海蜇放流增殖总体经济效益显著;但实验中也出现了因回捕率偏低,经济效益不显著甚至亏损问题,对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