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播期与密度对冬小麦西农9871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陕西关中地区小麦播期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采用播期与密度最优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播期与密度处理下冬小麦西农987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特点。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在7 500~9 750 kg·hm-2范围内,适宜的播种期是10月8日至10月20日,播种密度为181万~248万·hm-2。穗值产价、粒值产价、重值产价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早播情况下低密度分蘖成穗多,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分蘖成穗减少,需要加大播种密度,通过提高主茎成穗数来提高小麦产量。粒值产价和重值产价比较大,在成穗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穗粒数与千粒重能够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
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确定江苏淮南麦区红皮强筋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选用红皮强筋小麦新品种镇麦10号作为试验材料,在基施45%复合肥375 kg·hm-2和尿素150 kg·hm-2条件下,分析了播期和密氮组合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镇麦10号产量先升后降,穗数和千粒重下降,穗粒数略有增加。11月5日播种较10月20日和11月20日播种分别增产2.26%和10.59%;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播期不同而有所差异;种植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但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10月20日播种时,提高种植密度不利于产量的增加,在基本苗225×104 株·hm-2下平均产量最高,较基本苗300×104 和375×104 株·hm-2分别增产3.52%和9.21%;11月5日和11月20日播种时,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以基本苗375×104 株·hm-2的产量最高,较基本苗225×104 和300×104株·hm-2分别增产6.32%、4.89%和4.58%、3.25%。增加追氮量有利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但过量追氮时,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追施纯氮120 kg·hm-2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追氮量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产量的增加。早播、增加种植密度、增施氮肥均能促进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但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镇麦10号高产最适播期为11月5日,最优密度为375×104 株·hm-2,适宜追氮量为120 kg·hm-2。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审定品种育种特点及表型性状演变情况,分析了2001-2020年河南省审定的555个小麦品种的育种特点,统计了其中425个水地组品种的12个农艺和品质性状,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品种审定数量加速上升,企业已成为小麦育种的主导力量;2001-2005审定品种60个,2006-2010年审定76个,2011-2015年审定95个,2016-2020年审定324个。品种选育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占比90.99%;种质资源利用集中、品种同质化严重。亲本资源集中在周麦16(87次)、矮抗58(76次)、周麦22(59次)、豫麦21(35次)等种质上。企业选育品种数由2001-2015年间的86个上升至2016-2020年间的202个,占同期科研机构育成品种数比例由54.7%上升至185%。(2)品种单产增长,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生育期延长。半冬性、弱春性小麦品种的均产分别为7 932.4 kg·hm-2、7 488.6  kg·hm-2。半冬性品种单产增加了610 kg·hm-2,穗粒数增加3粒,千粒重提高4.7 g,生育期延长3.3 d;弱春性品种单产增加672.8 kg·hm-2,穗粒数增加3.4粒,千粒重提高1.7 g,生育期延长5 d。(3)品质改良取得进展,半冬性、弱春性品种的稳定时间分别上升了2.6 min、0.7 min。审定品种以中筋为主,中强筋(含强筋)较少,弱筋最少;单一指标达标品种多,综合指标达标品种少,品质结构不平衡。(4)河南省小麦育种宜选择高生物产量(株高80~85 cm)、适宜群体(550~660万穗·hm-2)、高结实率(穗粒数35~40粒)、高千粒重  (≥45 g)的中大穗品种,需重点改良蛋白质质量,促进各品质性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挖掘稻茬晚播小麦产量潜力,以春性中强筋小麦品种扬麦23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密度、氮肥施用量及比例的处理,按实收产量高低划分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了较适宜播期推迟10 d左右播种的晚播小麦8 000 kg·hm-2高产群体的产量及其结构、品质和群体质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扬麦23实现产量8 000 kg·hm-2以上,要求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560×10·hm-2以上、39.0~40.0 粒和38.0 g左右,总结实粒数在22 000×10 粒左右。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分蘖期和拔节期的茎蘖数分别为穗数的1.1~1.3倍和2.3~2.5倍,茎蘖成穗率40.0%左右;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5 000 kg·hm-2,成熟期为21 000 kg·hm-2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6 200 kg·hm-2;孕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群体LAI分别在7.0、5.6和3.2左右,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为0.31~0.33 粒·cm-2和11.5~11.8 mg·cm-2;各时期具有较高的旗叶SPAD值,花后21 d旗叶SPAD值控制在43.0~47.0。8 000 kg·hm-2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湿面筋含量,使品质得到改善。本试验条件下,扬麦23晚播10 d适宜的栽培措施组合为种植密度270× 10株·hm-2、施氮量225 kg·hm-2、氮肥运筹5∶1∶2∶2或4∶2∶1∶3。  相似文献   

5.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参考,以扬麦23为材料,在稻茬晚播(12月5日,较适播期晚约30~40 d)条件下设置不同密度、氮肥施用量及运筹处理,按产量高低划分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6 750 kg·hm-2高产;6 000~6 750 kg·hm-2中产;<6 000 kg·hm-2低产),研究了晚播小麦高产群体的产量及其结构、群体质量特征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稻茬晚播条件下,产量大于6 750 kg·hm-2小麦高产群体的平均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16×104·hm-2、36粒、39.8 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影响较小。稻茬晚播小麦在以下条件下有利于达到6 750 kg·hm-2产量水平:拔节期、开花期茎蘖数在1 350×104·hm-2、700×104·hm-2左右,茎蘖成穗率为38%左右;开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为13 500 kg·hm-2左右,成熟期为18 500 kg·hm-2以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于5 300 kg·hm-2;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LAI控制在7.5、5.5、3.5左右;提高花后旗叶SPAD值以及净光合速率,尤其是乳熟期。本试验条件下,稻茬晚播小麦实现高产的最佳组合为密度330×104株·hm-2、施氮量225 kg·hm-2和氮肥运筹6∶0∶2∶2处理。  相似文献   

6.
氮肥运筹对江汉平原稻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江汉平原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以郑麦9023为材料,在中肥力和高肥力土壤条件下开展氮肥运筹田间试验(设0、135、180和225 kg·hm-2四个施氮量,分别用N0、N1、N2、N3代表;氮肥基追比设10∶0∶0、7∶3∶0、1∶1∶1三个水平,分别用M1、M2、M3代表),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江汉平原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与运转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到成熟期小麦旗叶SPAD值和LAI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和氮肥基追比的降低而提高。施氮量相同时,干物质积累量在苗期以M1处理最高,拔节期到开花期M2处理最高,成熟期为M3处理最高;氮肥基追比相同时,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上指标在中、高肥力点变化趋势表现一致,高肥力点小麦的SPAD值、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整体上高于中肥力点。在相同施氮量下,小麦产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表现为M1<M2<M3,千粒重与穗粒数呈负相关;当氮肥基追比相同,不同施氮量间产量表现为N1<N2<N3,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千粒重呈下降趋势。土壤肥力对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大于施氮量。高肥力点小麦的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生产力均高于中肥力点。在135~225 kg·hm-2施氮量范围内,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植株氮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和追肥时期的后移显著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中肥力点小麦在施氮量为225 kg·hm-2、基追比例为 1∶1∶1处理下获得最高产量和氮利用效率。高肥力点小麦在施氮量为180 kg·hm-2、基追比例为1∶1∶1处理下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这两种氮肥运筹模式可作为江汉平原小麦在中肥力和高肥力土壤条件下兼顾高产和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不同缓释肥配比与基本苗互作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以中筋小麦扬麦25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江苏省仪征市进行田间试验,设置100%普通尿素(S1)、50%缓释肥与50%尿素配施(S2)、100%缓释肥(S3)3种施肥处理及4种氮密模式[施氮(纯N)量225 kg·hm-2、密度225×10株·hm-2(A1);施氮量191.25 kg·hm-2、密度258.75×10株·hm-2(A2);施氮量157.5 kg·hm-2、密度292.5×10株·hm-2(A3);施氮量123.75 kg·hm-2、密度326.25×10株·hm-2(A4)],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类型和氮密模式均对产量有极显著效应;与 A1处理比较,A2处理的穗数和穗粒数较高,千粒重下降,继续增加种植密度、减少施氮量后,穗数与穗粒数显著下降;产量以S2A2与 S3A2组合处理较高。S2与S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与氮素农学效率均优于S1处理,A4模式的氮素农学效率最高,不同氮密模式处理间的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氮肥类型与氮密模式对出粉率、容重与硬度影响不显著,对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与吸水率有极显著影响, A1和 A2处理的品质表现较好,S2与S3处理的小麦二次加工品质优于S1处理;氮肥类型与氮密模式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50%缓释肥与50%尿素配施或100%缓释肥处理下,施氮量191.25  kg·hm-2、密度258.75×10株·hm-2(A2),施用基肥与返青肥,有利于小麦减氮稳产、改善品质、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为给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啤酒大麦垄作沟灌栽培的水肥管理提供参考,通过裂区试验,设置4个不同灌溉定额(1 500 m·hm-2、2 100 m·hm-2、2 700 m·hm-2和3 300 m·hm-2)和3个不同施肥水平(N 75 kg·hm-2+P2O556.25 kg·hm-2、 N 150 kg·hm-2+P2O5112.5 kg·hm-2、N 225 kg·hm-2+P2O5168.75 kg·hm-2),研究了灌水和施肥对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定额、施肥量及水肥互作对啤酒大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明显影响。当灌溉定额从1 500 m·hm-2增大到2 700 m·hm-2时,啤酒大麦千粒重提高5.36 g,成穗数增加1.16×106·hm-2,增产57.9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4.12%;灌水量超过2 700 m·hm-2时,增产效果不明显。在N 75~150 kg·hm-2、P2O556.25~112.5 kg·hm-2范围内,增施肥料有利于啤酒大麦千粒重和穗粒数增加,并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灌溉定额2 700 m·hm-2、纯N 150 kg·hm-2、P2O5 112.5 kg·hm-2条件下,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6 239.84 kg·hm-2和13.33 kg·mm-1·hm-2,水肥利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渭北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栋  于琦  李敖  李军 《麦类作物学报》2020,40(7):818-825
为明确施氮量对渭北旱塬冬小麦产量与籽粒品质的影响,以小麦品种长6359和晋麦47为供试材料,设置0、60、120、180、240 kg·hm-2共5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0、N1、N2、N3、N4表示),探究施氮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相关指标及氮素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180 kg·hm-2施氮范围内,施氮对旱地冬小麦的穗数和产量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但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施氮量达到240 kg·hm-2 时,穗数依旧增长,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则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2)在 0~180 kg·hm-2 施氮范围内,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淀粉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出粉率并未与施氮量呈现相关性,容重则与施氮量呈负相关。施氮量超过180 kg·hm-2 后,除面团形成时间外,其余品质参数均下降。(3)从冬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含量与品质相关性看,拔节期二者关系最为密切。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与籽粒品质,推荐渭北旱地麦田最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较渭北旱塬平均施氮量降低约6.4%,推荐品种为晋麦47。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甘肃省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对以甘肃省2004-2022年审定的284个小麦品种的基本情况和抗条锈病性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生育期、株高和产量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近19年审定的小麦品种数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育种单位主力为省内科研院所,联合育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科研工作者对小麦品种选育具有较高的积极性;通过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统计分析,发现甘肃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亲本配置组合主要来自主栽品种和人工创制的种质资源,并发现5个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表明近19年甘肃省审定品种遗传基础较窄;育成品种主要采用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且育种方式趋于单一,表明今后要加强创新育种方式;审定的小麦品种以冬小麦为主,其中80.2%集中在陇东泾河上游川塬山地冬小麦区和陇南渭河上游河谷山地冬小麦区,而审定的春小麦97.9%则集中在河西内陆河灌溉春小麦区和陇中干旱川山春小麦区;小麦抗病性方面,审定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但年际间波动较大;春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增加0.15 d,而冬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减少0.46 d;株高年平均降低1.10 cm,平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47.25 kg·hm-2,其中2012年产量最高,为8 136.2 kg·hm-2;千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穗粒数变化不大,年均增加0.08粒,千粒重年均增加2.71 g,有效穗数年平均增加1.29个。综上,在后续的育种工作中,可结合不同育种方式,更进一步选育出高产、优质和高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为给小麦新品种中麦895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2013-2015在关中中部灌区,采用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播期与播量对中麦895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显著影响中麦895的产量,其高产适宜的播期为10月12日-19日,适宜的播量为170.2 kg·hm-2~206.5 kg·hm-2。不同处理之间成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差异极显著,穗粒数差异显著。播量为185.5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的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22日;播期为10月14日时,达到最高产量适宜的播量为130.5 kg·hm-2~207.3 kg·hm-2。播期和播量可显著影响中麦895的蛋白质含量和容重,对加工品质和拉伸品质没有显著影响;适期偏晚播种有利于提高中麦895的成穗数和千粒重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限水减氮对高产麦田群体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河北省水资源匮乏和麦田施氮量偏多问题,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分别设置限水灌溉的单因素试验和限水减氮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限水减氮对河北省高产麦田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3~(-2)014年度,限水灌溉处理(拔节期45mm、开花期30mm、灌浆期30mm,春季总灌水量105mm)与节水灌溉对照(拔节期60mm、开花期60mm,春季总灌水量120mm)间小麦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率、生物产量、穗数和穗粒数差异均不显著;限水灌溉的千粒重显著增加,籽粒产量为10 081.08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27.98kg·hm~(-2)·mm-1。在2014~(-2)015年度,限水灌溉处理中W3处理(拔节期37.5mm、开花期15mm、灌浆期15mm,春季总灌水量67.5mm)的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率与节水灌溉对照(拔节期67.5mm、开花期67.5mm,春季总灌水量135mm)无显著差异,穗数和穗粒数有所降低,但千粒重显著增加,籽粒产量8 903.70kg·hm~(-2),比节水灌溉对照减产7.95%,生物产量降低7.15%,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28%和84.10%,且未显著增加0~140cm和0~200cm土层贮水的消耗,是本试验条件下保证高产高效的最佳限水灌溉模式。120、180和240kg·hm~(-2)的3个施氮水平间各指标差异均不显著。综合节水高产和减氮增效的现状,以小麦拔节期灌水37.5mm、开花期15mm、灌浆期15mm的灌溉模式结合生育期施N 120kg·hm~(-2)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限水减氮组合。  相似文献   

13.
为给小麦优质生产中硅肥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两个春小麦品种龙麦26和克旱16为材料,研究了硅肥施用量(15~75kg.hm-2)对小麦植株形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硅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其中龙麦26的增产幅度大于克旱16,穗粒数和穗数的增加分别是两个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施硅对小麦植株高度和茎秆基部粗度影响不显著,但不同程度地增加龙麦26的穗长;硅肥对千粒重、容重和蛋白质含量等籽粒品质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龙麦26的干湿面筋含量、面粉吸水率和面团断裂时间等加工品质指标,同时改善了其面团的拉伸特性。在本试验条件下,龙麦26的适宜施硅量为30kg.hm-2,克旱16为60kg.hm-2,过量施硅不利于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粮棉轮作两年三熟模式下棉茬小麦适宜的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15日、10月25日和11月5日)和播量(187.5kg·hm~(-2)、225.0kg·hm~(-2)、262.5kg·hm~(-2)和300.0kg·hm~(-2))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小麦叶面积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在孕穗期,10月25日播期时,播量过大(300.0kg·hm~(-2))会降低小麦叶面积;在扬花期,11月5日播期时,播量过小(187.5kg·hm~(-2))会降低小麦叶面积。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生物量逐渐降低,且随小麦生长发育推移,播期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晚播可以提高小麦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片衰老。播期推迟会降低小麦拔节期、扬花期和成熟期的茎蘖数,播量增加会提高小麦的茎蘖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的成穗数下降,从而导致产量降低。穗数对小麦的产量贡献最大。增加播量使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但穗数增加,所以相同播期时,播量对小麦的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本试验中,以播期10月15日、播量262.5kg·hm~(-2)产量最高。建议棉茬小麦适当早播,如果播期推迟,则应适量提高播量以保证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丰富磷高效小麦遗传资源,分析了小麦纤维素相关基因突变体(ZC5和ZC7,为郑麦9023经EMS诱导的脆杆小麦)及其野生型(小麦品种郑麦9023)在三种磷素水平下(0、105、210 kg·hm-2)、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关生理指标和成熟期农艺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基因型、磷水平和基因型与磷水平互作均对旗叶叶面积、旗叶SPAD值和籽粒淀粉含量有一定影响,影响程度因生育时期而异。不同处理小麦灌浆过程符合Logistic生长规律,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基因型和磷水平均对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全磷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基因型对成熟期株高、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有极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籽粒渐增期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快增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旗叶SPAD值均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渐增期、快增期持续时间和淀粉含量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ZC5为磷敏感材料,施磷能提前ZC5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期,提高其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且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和全磷含量增加。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突变对旗叶SPAD值、叶面积、籽粒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全磷含量、株高、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存在显著影响。通过化学诱变改良小麦细胞壁成分可为小麦育种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匀播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匀播冬小麦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以不同穗型品种新冬22(A_1)和新冬50(A_2)为材料,匀播(株行距相等)条件下设置了123万、156万、204万、278万、400万株·hm~(-2)(分别记为M_1、M_2、M_3、M_4、M_5)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匀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运转、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匀播条件下,冬小麦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新冬22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籽粒产量均表现为M_2处理最高,新冬50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籽粒产量均表现为M_4处理最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的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匀播条件下,多穗型品种新冬22号适宜种植密度为156万株·hm~(-2),大穗型品种新冬50号适宜种植密度为27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近年育成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四川小麦新品种培育和生产提供参考,统计了2008-2018年四川省审定的100个小麦品种的6个农艺性状和8个品质性状,并对其性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8年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22.0kg·hm^-2;产量三要素中,穗数和粒重呈下降趋势,穗粒数呈上升趋势。生育期平均每年缩短0.36d,株高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高产品种的穗数较多,千粒重较高,增加穗粒数可能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关键。近年审定品种的粗蛋白含量和沉降值相对较高,但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等指标相对较低;同一品种多个品质指标间强、中、弱筋层次交错。总体来看,四川省小麦高产优质育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穗数接近350×10^4·hm^-2、穗粒数44粒、千粒重45g以上的多穗型品种可能更适合四川气候和生产条件;相同品种的多个品质指标间不协调,总体较差,品质遗传改良研究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施用锌肥对旱地冬小麦光合和衰老特性的影响,选用强筋冬小麦“京9428”和普通冬小麦“轮选987”为试材,进行了四个水平(0 kg·hm-2对照、11.25 kg·hm-2低锌、22.5 kg·hm-2中锌、33.75 kg·hm-2高锌)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旱地上低锌处理,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和SOD、CAT、POD三个酶活性都有所增加,MDA含量降低,干物质积累增加,“轮选987”穗粒数和千粒重最多,产量最高。中锌处理下,旗叶POD活性有所下降,“京9428”产量增加不显著,“轮选987”产量与低锌处理相当。高锌处理下,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和SOD、POD活性都有所降低,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减少,使得产量显著降低。施锌肥对“轮选987”比对“京9428”影响大,因此,“京9428”不适宜在旱地上种植。旱地上种植“轮选987”要施以适量锌肥以提高产量,锌肥施用量以11.2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小麦宽幅播种的适宜行距,在高产地块以高产小麦品种泰农18为材料,设置20 cm、25 cm、30 cm三个行距处理,研究了宽幅播种条件下行距对小麦产量、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行距下,宽幅播种的小麦产量较常规条播提高11.0%。在宽幅播种条件下,行距过大时小麦群体数量较小,成穗不足,干物质积累减少,产量降低;缩小行距可提高群体数量和干物质积累;但行距过小时穗粒数、千粒重下降,群体边际效应减弱,产量降低;适宜行距可协调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群体在花后维持较高光合能力,提高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和对籽粒的贡献度。在本试验的条件下,泰农18以宽幅播种、行距25 cm、播量12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近十年来黄淮麦区小麦遗传改良的进展和性状间的遗传差异,选用黄淮麦区骨干亲本周麦22及其衍生的22个小麦新品种为材料,研究其产量性状和品质指标,并对其衍生方式、遗传进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周麦22衍生系的平均产量和穗数分别较周麦22提高598.7kg·hm~(-2)和12.6个·m~(-1),遗传增益分别为10.1%和17.6%,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而周麦22衍生系的千粒重、穗粒数和株高与周麦22均无显著差异。通过周麦22培育出4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占衍生品种总数的18.2%。周麦22衍生系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和吸水率较周麦22均显著降低,遗传增益分别为-4.6%、-11.1%、-5.2%和-1.7%;面筋指数和面团稳定时间较周麦22均显著提高,遗传增益分别为148.2%和41.2%;籽粒硬度和面团形成时间较周麦22略有降低,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周麦22衍生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穗数和千粒重的提高,蛋白质质量性状在遗传改良中有所提高,但蛋白质数量性状呈下降趋势。加强蛋白质质量与数量性状的协调改良已成为当前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