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小麦品种安麦1132的7个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籽粒黑胚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幼苗生长习性、出苗到抽穗天数、抽穗到成熟天数和籽粒熟相呈正相关关系;与基本苗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可将安麦1132的7个农艺性状和产量简化为3个主成分因子,即籽粒产量因子、物候期因子和幼苗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75.43%,其中第一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42.86%。安麦1132基本苗数可适当减少,增加出苗至抽穗天数,减少抽穗至成熟天数。有效穗数的增加可以提高产量水平,但会影响籽粒黑胚率和熟相,因此大田生产和品种改良应注意平衡产量与籽粒黑胚率和熟相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系)的黑胚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利用抗病品种有效防治黑胚病,从2003年至2005年,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和新近选育的小麦品种(系)的抗性黑胚病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发现,供试材料中无免疫品种,但品种(系)间抗性差异明显。其中,豫优1号、陕229等6个品种(系)平均籽粒黑胚率小于5%,为抗病类型,占供试材料的13.64%;漯麦4号、豫农9901等6个品种(系)平均籽粒黑胚率超过30%,达到高感水平,占13.64%;豫展9705、豫麦49等15个品种(系)的平均籽粒黑胚率在5.0%~14.9%之间,为轻感类型,占34.09%;新原958、中育6号等17个品种(系)平均籽粒黑胚率在15.0%~29.9%之间,为中感类型,占38.64%。同时.调查发现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问的抗性表现有一定差异。对滤纸保湿培养法和直接观察法评价小麦品种对黑胚病抗性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种方法评价结果趋势基本一致,但保湿培养法籽柱黑胚率普遍高于直接观察法。  相似文献   

3.
人工接种及自然发病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年份、同一地点品种(系)间对黑胚病的抗性有差异。4 级黑胚粒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苗高、苗鲜重和根鲜重明显降低;黑胚粒千粒重与正常粒相比有增有减,且增减幅度与其病粒率高低无关;黑胚对籽粒外观和面粉质量的不利影响引起商品小麦降低。用敌力脱每公顷有效成份 100 g 防治黑胚病,在灌浆初期施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给小麦抗吸浆虫育种提供参考,以小麦高抗和高感吸浆虫品种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分析了小麦形态特征、抽穗期和开花期与吸浆虫侵害后小麦估计损失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吸浆虫侵害后,小麦估计损失率与植株高度、穗下茎节间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6和-0.178;估计损失率与抽穗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23;而估计损失率与小穗密度的相关性不大,相关系数仅为-0.026。抽穗期和开花期均与估计损失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55和0.161;抽穗期至开花期天数与估计损失率的相关性不大,仅为-0.071。因此可以通过株高、穗下茎节间长度、抽穗度、抽穗和开花的时间大致判断小麦对吸浆虫的抗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小麦黑胚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人工接种及自然发病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年份、同一地点品种(系)间对黑胚病的抗性有差异。4级黑胚粒使粒子的发芽率、苗高、苗鲜重和根鲜重明显降低;黑胚粒千粒重与正常粒相比有增有减,且增减幅度与其病粒率高低无关;黑胚对籽粒外观和面粉质量的不利影响引起商品小麦降低。用敌力脱每公顷有效成分100g防治黑胚病,在灌浆初旗施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小麦黑胚病病因复杂,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等多种真菌是引起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有限的研究报告显示,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具有数量性状特征,QTL定位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报道的小麦抗黑胚病QTLs位于1D、2A、2B、2D、3D、4A、5A、7A等多条染色体上。小麦第2部分同源群携带了较多抗病QTLs,与这些QTLs连锁的分子标记有gwm319(2B)、gwm341(3DS)和wmc048(4AS)等,但是还没有见到这些标记在抗小麦黑胚病新品种培育中应用的报道。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小麦黑胚病抗性遗传研究中缺乏准确的抗性鉴定方法和病原不清导致的QTL定位结果不可靠的问题,应在明确病原菌的情况下,采取可靠的接菌鉴定方法进行QTL定位研究并开发分子标记,以期辅助抗黑胚病株系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小麦黑胚病对种子发芽和出苗等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黑胚病对种子发芽及出苗的影响,室内测定了2006年黑胚病发生严重的小麦品种漯麦4号的健康籽粒和发病籽粒的发芽势、发芽率、幼芽鲜重、出苗率以及三叶期的苗长、苗鲜重、根长、根鲜重.结果表明,小麦发生黑胚病后,病粒导致发芽势、发芽率、幼芽鲜重、出苗率、苗高、苗鲜重、根长、根鲜重降低,尤其是发芽势、发芽率明显降低,各病级处理间差异显著,种子病级与上述生长因子呈负相关.小麦黑胚病对小麦种质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重病粒.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龙眼坐果率与开花后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关系,以储良龙眼为材料,分析28个温度和湿度自变量与花后30d坐果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花后7个日均低温变量与坐果率为显著或极显著正单相关关系,其中花后1~10d日均低温对坐果率直接影响最大。(2)开花后7个日均高温变量与坐果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除开花当日的相关为多项式相关外,其他6个变量均为正单相关,其中花后1~6d日均高温对坐果率的直接影响最大。(3)开花后7个日均温度变量与坐果率为显著或极显著正单相关关系,其中花后1~10d日均温度对坐果率直接影响最大。(4)坐果率与花后日均空气相对湿度的7个变量中仅花后1~6d达到负相关显著水平,且受到花后1~8d和1~15d日均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5)在坐果率与温湿度的影响因素中,日均温度对坐果率的直接影响最大,日均低温和日均高温受间接因素影响较大,日均空气相对湿度与坐果率的相关性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小麦温光敏不育系BNS花粉育性转化规律,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测定了不同播期的小麦花粉育性,同时对其花粉育性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NS花粉育性随播期的推迟而变化,出现了从完全不育到可育的育性转换过程,11月10日前播种花粉败育率为95%以上,表现为高度不育,11月10日、11月18日和11月26日播种,育性处在转换期,随播期推迟花粉败育率逐渐降低;BNS的花粉败育率与抽穗前10~15d的平均温度和抽穗前7~15d的平均最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低温是影响BNS育性转换的主要因素,表现低温不育,高温可育,当温度低于8.9℃时表现彻底不育,此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花粉败育率逐步降低;BNS的花粉败育率与抽穗前10~15d的日照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BNS花粉育性与温度和日照时数有极显著相关性,且其温度的影响大于日照时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及黑胚对种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同一年份、同一地点、同一栽培条件下,152份小麦品种(系)自然感洒黑胚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2份免疫,81份抗病,69份感病,病粒度在0-68.83%之间。黑胚粒与正常粒相比,90%品种闰重增加,10%品种千粒重降低,且千粒重增减与其病粒高低无关。同一品种0级种子和4级种子相比,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明显降低,苗干重、根干重减轻,病苗率提高。  相似文献   

11.
小麦黑胚病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黑胚病,室内测定了8种不同杀菌剂对小麦黑胚病菌(A lternaria a lternata)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敌力脱对小麦黑胚病菌菌丝生长抑菌活性最强,EC50为3.38 m g/kg;烯唑醇、世高抑菌效果也较好,EC50分别为6.61和6.89 m g/kg。代森锰锌对病菌孢子萌发抑菌活性最强,EC50为0.25 m g/kg;麦叶净、福美双、烯唑醇抑制效果也较好,EC50分别为0.30、0.80和1.76 m g/kg。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发现,22%麦叶净W P 600倍液喷雾对小麦黑胚病防效最好,平均防效达80.59%;其次为25%敌力脱EC 1 000倍喷雾,两年平均防效为74.97%;22%麦叶净W P 800倍和12.5%烯唑醇1 500倍液喷雾也有较好的防效,两年平均防效均超过60%。从防治时期和次数试验结果来看,扬花后5 d喷药防治效果最好,随着施药时间延迟,防治效果也随之下降;两次施药效果明显优于一次施药。  相似文献   

12.
黑胚对小麦幼芽某些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了三个不同程度抗感黑胚病的小麦品种病粒和健粒的幼根和胚芽鞘中SOD、POD、PPO和PAL活性及幼根中总酚与类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豫麦2号黑胚种子的幼根和胚芽鞘中SOD和POD活性显著升高;高感品种豫麦40号的SOD和POD活性变化不大。抗病品种幼根中PPO和PAL活性显著升高,胚芽鞘中PPO和PAL活性显著降低;高感品种幼根和胚芽鞘PPO活性升高,PAL活性下降。抗病品种总  相似文献   

13.
14.
黑胚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籽粒病害。为了解小麦黑胚病症状产生的原因,用碱溶酸沉的方法提取感黑胚病籽粒黑变部位的物质(黑变物质)与健康籽粒相同部位提取物(BPF)以及致病菌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的胞内黑色素与胞外黑色素,并对其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扫描以及光、热稳定性等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1)病粒黑变物质的紫外吸收峰(235 nm)与B.sorokiniana的胞外、胞内黑色素的紫外吸收峰不一致(210 nm),而与BPF的紫外吸收峰相同;(2)病粒黑变物质与BPF的红外光谱一致,而与B.sorokiniana的胞外、胞内黑色素不一致;(3)病粒黑变物质与BPF的光、热稳定性较差,而来源于B.sorokiniana的胞内、胞外黑色素相对稳定。综上所述,黑胚病籽粒的黑变物质与致病菌B.sorokiniana的黑色素的理化性质有较大差异,而与健康粒相同部位提取物的理化性质类似,推测该物质是由小麦籽粒本身合成,而不是来源于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15.
探索防治金桔黑星(黑点)病的有效方法,通过田间农药防效试验,探讨施药路线;再以防为主,大面积综合防治示范。结果表明:通过药品筛选、综合防治,相对防治效果为81.16 %,为进一步防治金桔黑星(黑点)病奠定了基础,为桂林市金桔生产高产优质、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胡椒园间作槟榔对胡椒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椒园间作槟榔是海南胡椒间作体系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模式,为探明其间作优势来源,以海南胡椒优势种植区4个试验点的胡椒单作与胡椒/槟榔模式为研究对象,调查了2009~2011年各点胡椒产量与养分投入状况,测定2011年土壤养分与胡椒植株叶片养分含量,从而对比了间作模式与胡椒单作模式下胡椒产量、土壤养分状况、肥料产量贡献率和胡椒叶片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各试验点不同产量水平下,同一地点间作模式的胡椒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单作。间作模式土壤氮、磷、钾全量含量略低于单作,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间作模式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单作,且速效磷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养分投入相同的条件下,间作模式氮、磷、钾肥料偏生产力均极显著高于单作。间作模式下胡椒叶片磷、钾养分含量周年大于单作。上述结果表明胡椒/槟榔间作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促进了胡椒对磷、钾等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了其肥料利用效率,并最终提高胡椒产量。胡椒/槟榔的间作优势可能与二者地下部互作有关。  相似文献   

17.
悬浮发酵红茶与传统红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涛  童启庆  萧伟祥 《茶叶科学》2000,20(2):105-109
比较了悬浮发酵红茶与传统红茶的品质差异 ,结果显示悬浮发酵红茶的水浸出物、可溶性糖、氨基酸和茶黄素 (TFs)含量均比传统红茶高 ,茶汤汤色红艳明亮 ,滋味表现出浓强爽的特征。悬浮发酵液经适当后熟处理 ,可增加水浸出物和氨基酸含量 ,明显改善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