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明确樟树枝叶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混合液滴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樟树枝叶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病原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了枝叶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测定了其活性成分对葡萄霜霉病的室内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浓度为0.1 g/mL以上的樟树枝叶提取物对孢子囊萌发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达100.0%;樟树枝叶提取物经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后,分别获得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相分离物,浓度为1.0%时各分离物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8.4%、92.4%、32.5%和58.7%,乙酸乙酯相富集了主要抑菌活性成分,经液相色谱分析并与色谱库数据比对,确定其活性成分中含有芦丁和槲皮素;浓度为1.0%的芦丁和槲皮素对孢子囊具有抑制作用;田间试验显示,浓度为0.3 g/mL以上的枝叶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预防效果显著,治疗效果在60.0%以上。研究表明,樟树枝叶提取物可以有效控制葡萄霜霉病,提取物的活性成分芦丁和槲皮素可以作为植物源药剂。  相似文献   

2.
葡萄霜霉病对葡萄叶片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对葡萄生产影响极大,是葡萄栽培中主要病害之一。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分析鉴定对照组与霜霉病组代谢物含量的变化,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并结合t检验的结果,筛选出造成健康和发病的葡萄叶片显著差异的20种主要代谢物质。其中,霜霉病处理组差异代谢物含量显著上升(P<0.05)的物质主要分为4类:氨基酸类、核酸代谢类、植物激素类和其他化合物;显著下降(P<0.05)的物质分6类:糖类、羧酸类、甾类、二萜醇类、三萜类和其他化合物。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酰tRNA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戊糖磷酸途径,二苯乙烯类、二芳基庚烷类和姜辣素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6条代谢通路中。由此可知,葡萄霜霉病侵染导致了葡萄叶片糖、核酸、氨基酸等相关代谢物的显著变化,相关代谢途径可能是霜霉菌侵染葡萄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刘天明  李华 《植物保护》1995,21(6):12-15
经田间自然鉴定、接种鉴定及室内离体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葡萄对霜霉病抗性与品种叶内的含水量、可滴定酸、还原糖、淀粉、水解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相关,与叶背气孔密度、气孔开闭程度也无相关,而外施高浓度蔗糖及邻苯二酚却显著降低霜霉菌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4.
葡萄对霜霉病抗性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田间自然鉴定、接种鉴定及室内离体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葡萄对霜霉病抗性与品种叶内的含水量、可滴定酸、还原糖、淀粉、水解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相关,与叶背气孔密度、气孔开闭程度也无相关,而外施高浓度蔗糖及邻苯二酚却显著降低霜霉菌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5.
2013—2014年对三都县水晶葡萄霜霉病进行田间系统调查和药效试验,基本摸清了三都县水晶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规律,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三都县葡萄霜霉病在4月下旬开始发病,6—7月为发病高峰期,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茎干上发病少。在霜霉病盛发期,用5%嘧菌酯水分散粒剂、40%烯酰吗啉悬浮剂、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等药剂喷雾,对水晶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化学诱导剂诱导葡萄抗霜霉病的特性与葡萄内生菌激活的关系,筛选出对葡萄霜霉病有较高生防效果的菌株,本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传统培养法,检测了葡萄茎段的内生菌,并应用4种化学诱导剂对葡萄叶片和茎段进行处理,对被激活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和生防效果的测定.结果显示,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  相似文献   

7.
生防细菌SY286的筛选及其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辽宁省9个地区葡萄园采集葡萄叶片36份,分离获得303株细菌,并筛选出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具有抑制作用的12株细菌,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为菌株SY286,其在离体叶片上对葡萄霜霉病防效可达93.18%。在2012—2013年进行2次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Y286发酵原液对葡萄霜霉病防效可达80%以上。抑菌谱试验表明,该菌株对供试的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抑菌带宽度为5.93~24.90 mm。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同源性分析,鉴定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sp.。  相似文献   

8.
9.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通过对辽宁省不同葡萄品种进行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以期为葡萄抗性品种的选育和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中,没有对霜霉病完全免疫的品种,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和田间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品种间霜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供试的65个品种中,室内离体叶片接种评价高抗品种3个,抗病品种23个,感病品种24个,高感品种15个;田间自然发病调查评价高抗品种1个,抗病品种19个,感病品种35个,高感品种10个。欧美杂交品种(系)相对欧亚杂交品种(系)较抗病。  相似文献   

10.
8种杀菌剂防治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8种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烯酰吗啉.甲霜灵30%水分散粒剂600倍液、烯酰吗啉40%悬浮剂600倍液、甲霜.锰锌72%水分散粒剂400倍液、嘧菌酯25%悬浮剂1 500倍液以及氯化十二烷基苄基铵10%水剂1 000倍液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良好,显著优于传统药剂三乙膦酸铝80%水分散粒剂500倍液、代森锰锌80%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丙森锌70%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其中,烯酰吗啉.甲霜灵30%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11.
葡萄生单轴霉重寄生菌F3的鉴定及防治效果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从生长异常的葡萄霜霉层上分离获得的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的重寄生作用及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的重寄生作用,并对菌株F3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28S rDNA序列分析,采用孢子囊萌发抑制和离体叶片点样法测定该菌株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表现出覆盖、缠绕的重寄生现象。结合形态特征与序列分析结果将该菌株最终鉴定为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及其无菌发酵液对葡萄霜霉菌孢子囊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86.8%和83.1%;经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预防处理后的离体葡萄叶片发病率为10.9%,显著低于对照的发病率98.8%,防治效果达88.9%;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与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混合后点样接种处理的叶片发病率为50.0%,也显著低于对照,防治效果为49.1%;而治疗处理的叶片发病率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层生镰刀菌对葡萄生单轴霉具有重寄生作用,且对葡萄霜霉病具有较强的预防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葡萄霜霉病是危害葡萄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发生时会给葡萄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对葡萄抗霜霉病机制研究的结果,认为葡萄对霜霉病抗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理生化物质、叶片形态结构及抗病遗传基因三个方面。由于各种因素对霜霉病病原菌作用关系复杂,目前对于葡萄抗霜霉病的决定性因子还没有明确结论。  相似文献   

13.
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性鉴定的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盆栽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从22个供试葡萄品种中鉴定筛选到1个高抗霜霉病的品种超藤和8个中抗品种饭刚黑、信浓乐、弗雷无核、黑蜜、优选皮奥萘、高妻、京秀、峰后。相关性分析表明,22个供试葡萄品种接种前和接种后2d,PPO、PAL活性和CAT比活性与霜霉病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SOD活性与霜霉病病情指数相关不显著。PPO、PAL活性和CAT比活性与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可利用这3种酶的活性作为葡萄品种霜霉病抗性鉴定的辅助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霜霉病是世界范围内葡萄上的一种重要流行性病害.2020年,本研究系统调查了北京市房山区3个酿酒葡萄酒庄中4个不同葡萄品种的霜霉病发生情况,并记录了实时温湿度、降雨数据和用药时间,还分析了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降雨、相对湿度和用药时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感病性的差异.结果 表明:房山3个酿酒葡萄酒庄在2020年5月...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野生葡萄株系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以18个种的46份野生葡萄株系为试材,采用叶盘法鉴定其对霜霉病的抗性,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技术对部分关键基因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在不同抗病株系中的表达模式差异。结果表明,46份野生葡萄株系的病情指数为0~34.72,其中17份为感病株系,病情指数在25.93~34.72;21份为抗病株系,病情指数在5.32~24.35;5份圆叶葡萄株系均表现为免疫,病情指数为0.00;云南-元谋2、云南-2和木扎岭-3为高抗株系,病情指数分别为1.81、4.40和1.62。当被霜霉病菌侵染后,抗病株系和感病株系中的PAL、PR1、TLP和NPR1基因的诱导表达模式不同;与感病株系相比,抗病株系中的TLP、PR1和NPR1基因有强烈的诱导表达,PAL基因在感病株系比在抗病株系中表达量高。在免疫株系普莱德和高抗株系云南-元谋2中,NPR1与其它3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差异最大;TLP在抗病株系蘡薁-林县中与其它3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差异最大;在感病株系秋-嵩县中,NPR1与TLP表达模式相近,PAL和PR1表达模式相近。研究表明,在中国野生葡萄种质中,云南-元谋2、云南-2和木扎岭-3对霜霉病有良好的抗性,可作为抗病育种的原始材料;抗性基因可能在抗病株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流行规律及测报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2001-2003年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的系统调查,初步明确葡萄霜霉病在当地的消长规律。对影响该病流行的相关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组建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霜零病流行的预测模型,并用历史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其预测7 d病情指数的准确度为79.46%;用该模型预测2003年的病情指数,其预测7 d病情指数的准确度为87.73%。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stage ofPeronospora destructor (Berk.) Caspary on onions is reviewed. For sporulation to take place, a period of light must precede the period of darkness and high humidity in which spores are formed. Spores are discharged when the relative humidity (RH) is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and over a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s. Their discharge is triggered by exposure to red-infrared radiation and by vibration of the leaf. Dissemination of spores follows a daily periodic cycle and spores can be blown by wind over long distances. Duration of spore survival depends on temperature, RH and, especially, the absence of strong radiation. The rate of spore germination is highest at 10°C and declines with the rise in temperature. Germ tubes develop in liquid water, and a continuous period of wetness is required for infection to be completed. Systemic infection is common in cooler climates, where necks of onion bulbs are slow to dry. The principal sources of downy mildew infection by wind-borne spores are systemically infected propagation material, onion volunteer plants, and neighboring older cro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