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弱筋小麦扬麦9号5个密度处理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光合产量存在着差异,以基本苗240万/hm2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群体LAI变化、群体叶面积指数垂直分布、群体透光率垂直分布及旗叶、籽粒中合成的蔗糖含量等几个重要光合指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且其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品质也符合国标弱筋小麦优质水平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弱筋小麦扬麦9号高产优质栽培应合理增加基本苗,科学运筹肥水,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提高后期群体光合能力,增加光合产物的合成与积累,是实现其高产优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旱地高产小麦光合速率与产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旱地大田条件下对鲁麦 2 1与D2 7两品种生育后期旗叶与群体光合速率、籽粒灌浆速率及产量变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旱地小麦要获得高产必须保持开花后高的旗叶与群体光合速率 ,以有利于籽粒灌浆速率维持 ,形成高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类型品种超高产栽培的行株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多穗型济麦20和大穗型山农8355为材料,探讨5种行株距配置对产量构成及生育后期光合、衰老特性等指标的调控作用。【结果】均等行株距和窄行宽株距可显著提高孕穗至花后7d的叶面积系数和群体净光合速率。旗叶净光合速率随着行距扩大和株距的缩小而提高,且提高幅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不同行株距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与旗叶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与丙二醛含量相反。大穗型山农8355灌浆中后期抗衰特性和光合速率优于中多穗型济麦20。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不显著,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相关显著性因生育进程而呈现较大差异,群体与旗叶光合速率自开花14d开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行株距配置可有效调控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并最终影响籽粒产量;宽行窄株距可改善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延缓衰老;实现高产的最佳行株距配置依品种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4.
以两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对小麦群体动态及生育后期群体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光合、旗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多穗型小麦品种周麦18在10月上中旬播种,其群体结构、群体光合速率(CAP)、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等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较优,最终产量最高;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在10月19号播种的条件下,上述各性状最优,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超高产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追施氮肥对超高产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孕穗期追氮有利于延缓小麦生育后期旗叶中Chl含量、Pn与RUBPcase活性及植株LAI,CAP的下降速率,拔节期追肥较其它时期追肥产量构成因素较为协调,产量最高;孕穗期追肥能明显增加粒重与粒数,增产效果也十分显著;返青期追肥由于粒重较低,产量略高于氮肥全部底施。  相似文献   

6.
在连续多年创小麦超高产纪录试验田,通过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采用开放式气路测定旗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摩尔分数、气孔导度等相关指标,研究灌水量和灌水期对超高产小麦灌浆期光合特性、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0~300 mm,灌水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有显著调节作用;与CK处理相比,灌水可显著提高超高产小麦灌浆期旗叶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使小麦能够保持较好的叶片结构和功能状况,这是小麦获得超高产的基础;随着灌水量增加,超高产小麦旗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加,胞间CO2摩尔分数降低,净光合速率提高;至T5处理(灌冬水、拔节水和灌浆水各60 mm)灌浆期旗叶各项光合指标协调,净光合速率最高,成熟期其产量最高,并达到超高产水平;进一步增加灌水量,小麦旗叶衰老加快,净光合速率降低,产量下降,水分利用率显著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灌冬水、拔节水和灌浆水各60 mm是超高产麦田适宜的用水方案.  相似文献   

7.
为小麦新品种陕715和陕627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在生育后期对旗叶光合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个品种播期播量处理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存在着差异。陕715在播种日期为10月15日时其各个播种量的光合速率都达到最大值,最佳播种量为16万基本苗。陕627在播种日期为10月9日,播种量为16万基本苗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在其最终产量上达到最大值是相同的,陕715和陕627都在播期为10月15日播量为20万时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超高产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追施氮肥对超高产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孕穗期追氮有利于延缓小麦生育后期旗叶中 Chl含量、P_n与 RUBPcase活性及植株 LAI, CAP的下降速率.拔节期追肥较其它时期追肥产量构成因素较为协调,产量最高;孕穗期追肥能明显增加粒重与粒数,增产效果也十分显著;返青期追肥由于粒重较低,产量略高于氮肥全部底施.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高产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3种类型9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高产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陕西关中灌区生产条件下,高产小麦品种与丰产品种相比,其光合性能在小麦生育后期具有明显的优势:灌浆期叶面积系数(LAI)和叶绿素(Chl(a+b))含量一直维持较高水平;旗叶丙二醛(MDA)增长速率和净光合速率(Pn)下降速率明显小于丰产品种。旗叶Pn与Chl(a+b)呈较高的正相关,与MD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及产量均与灌浆后期旗叶的Chl(a+b)含量、Pn及叶面积持续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后期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产籽粒9 000kg/hm2)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是高产(产籽粒6 000~7 500kg/hm2)向超高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揭示了高产条件下小麦的衰老规律,划分衰老阶段,探索出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同步提高的小麦由高产达到超高产的途径.研究出包括建立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两种类型品种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氮肥后移,根据超高产麦田需肥特点施用氮、磷、钾、硫元素,培育超高产麦田土壤肥力等措施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生育后期的群体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适期播种条件下,鲁麦5号每亩8、16和24万基本苗处理间后期群体光合作用和籽粒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低密度条件下花后群体光合速率高,物质净积累强度大,LAD值高,有效灌浆期长。籽粒生长速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灌浆中后期表现尤为明显。文中从群体结构和物质生产方面探讨了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疆杂交棉超高产冠层结构特征及群体光合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以标杂A1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超高产条件下杂交棉冠层不同层次的叶面积配置、叶倾角变化和光分布等冠层结构特性,以及不同层次叶片叶绿素SPAD值、光合速率和光合物质累积与分配等物质生产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条件下标杂A1叶面积指数高,冠层中部有较好的透光性,底部漏光损失较小,群体光分布较均匀。棉花初花期至盛花期,同一品种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相同部位叶片叶绿素SPAD值无明显差异,但产量水平高的棉田植株中下部叶片净光合速率较高;不同类型品种间表现为,标杂A1各层叶片叶绿素SPAD值均高于常规棉品种,但单叶净光合速率无明显优势。盛铃期至吐絮期,产量水平高的棉田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下降缓慢;杂交棉品种两者均高于常规棉品种。标杂A1超高产条件下植株中下部叶片对总光合的贡献高于一般高产棉花,且盛铃后期茎和铃等非叶绿色器官仍保持较高光合速率,而一般高产棉花已表现为呼吸消耗。超高产标杂A1总干物质积累高,且主要集中于中上部,叶片与籽棉干重在各层次分布比例相近,与其光分布相适应,有利于光能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生育后期的群体光合作用与物质生物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期播种条件下,鲁麦5号每亩8、16和24万基本苗处理间后期群体光合作用和籽粒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低密度条件下花后群体光合速率高,物质净积累强度大,LAD值高,有效灌浆期长。籽粒生长速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灌浆中后期表现尤为明显。文中从群体结构和物质生产方面探讨了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在连续多年创小麦超高产纪录试验田,通过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采用开放式气路测定旗叶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气孔导度等相关指标,研究灌水量和灌水期对超高产小麦灌浆期光合特性、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0~300毫米,灌水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有显著调节作用;与对照处理相比,灌水可显著提高超高产小麦灌浆期旗叶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使小麦能够保持较好的叶片结构和功能状况,这是小麦获得超高产的基础;随着灌水量增加,超高产小麦旗叶气孔导度  相似文献   

15.
供试品种“细叶绿”在1000—2500蔸/亩种植密度下,随密度增加,叶片的比叶重增加,单位面积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速率有降低的趋势,在三季麻的生育后期都表现比较明显,高密度群体在光合速率日变化中具有优势。三季麻的单茎干物质积累分别表现出对数增长、直线增长、抛物线增长。收获时的地上部干物质分配,叶占50%左右,茎占46—56%,其中皮骨几乎相当。三麻时生殖器官占4%左右。日照辐射强时,叶的分配率增加。在1000—2500蔸的范围内,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新麻园的纤维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索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间作的棉花种植密度,以期为南疆果棉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枣棉间作条件下,设置高、中、低3个密度水平(31.27×104、25.01×104和20.84×104株/hm2),研究枣棉间作对棉花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枣棉间作条件下,25.01×104 株/hm2密度在各个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较大,蒸腾速率最低值出现时间较晚,冠层结构合理,生育后期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累积多,皮棉产量较高.[结论]枣棉间作下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棉花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而适宜的种植密度则能优化这种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品种沈农6号叶片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在同一施肥水平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呈现递增趋势,但叶面积指数最大值持续时间逐渐缩短。施肥量适中或较低时的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后期下降缓慢,而施肥量高时叶面积指数在达到峰值后便急速下降。同一品种鼓粒中期长花序叶、短果枝叶及其它叶片间叶绿素含量差别不大,并且它们受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影响也比较小。长花序叶的光合速率大于短果枝叶以及短果枝的同节位主茎叶,多数处理组合的短果枝叶的光合速率高于其同节位主茎叶。气孔导度高,细胞间隙CO2 浓度低,光合速率就较大。短果枝叶的光合速率与单株产量相关(r =0 .6 9 )达到显著水平,而长花序叶(r =0 .4 0 )和短果枝同节位主茎叶(r=0 .11)的光合速率与单株产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氮素梯度对超高产小麦生育中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烟农24号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氮素梯度下,研究了氮肥用量对超高产小麦生育中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小麦品种烟农24生育中后期,各小区旗叶叶绿素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也随之增大,稳定期都相应的延长。其中F4T1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大,但后期麦田中下部冠层郁闭、通风透光差,中下部叶片衰老迅速,小麦群体易倒伏,光合有效面积减少,进而影响光合产物的形成。由于F3T1处理氮肥运筹合理,具备了生产较多光合产物的条件,光合特性的相关指标达到了最优组合,因此,实现了超高产。从该试验得出,供试品种烟农24号实现超高产目标的产量构成因素为:亩穗数50-53万,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38克以上,施氮量以375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品种沈农6号叶片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在同一施肥水平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呈现递增趋势,但叶面积指数最大值持续时间逐渐缩短。施肥量适中或较低时的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后期下降缓慢,而施肥量高时叶面积指数在达到峰值后便急速下降。同一品种鼓粒中期长花序叶、短果枝叶及其它叶片间叶绿素含量差别不大,并且它们受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影响也比较小。长花序叶的光合速率大于短果枝叶以及短果枝的同节位主茎叶,多数处理组合的短果枝叶的光合速率高于其同节位主茎叶。气孔导度高,细胞间隙CO2浓度低,光合速率就较大。短果枝叶的光合速率与单株产量相关(r=0.69)达到显著水平,而长花序叶(r=0.40)和短果枝同节位主茎叶(r=0.11)的光合速率与单株产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超高产小麦品种特点及其合理群体结构调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超高产小麦品种应具备的丰产潜力大、抗逆性强、抗倒耐肥、灌浆速度快等特点和合理的群体结构应符合产量构成因素协调、群体光合性能好、茎蘖消长动态合理等要求,提出了确定合理的基本苗数、高质量整地播种和控促结合的看苗管理技术等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措施,以促进超高产小麦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