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在线支付方式不断改革与创新,"互联网+农业电商"模式的快速发展已势不可挡.本文对于"互联网+农业电商"的发展与运作进行了具体研究.首先对我国的"互联网+农业电商"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从"互联网+农业电商"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环境来概述我国"互联网+农业电商"模式下的信息化营销渠道建设的现状,分析信息化营销渠道建设与"互联网+农业电商"发展中的关联性,并且对新形势下"互联网+农业电商"模式下的信息化营销渠道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使越来越多的农业从业者了解"互联网+农业",从而推动"互联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介绍"互联网+农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条件,总结介绍了"互联网+农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以期加大对"互联网+农业"的宣传。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3):180-181
在"互联网+"的趋势下,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相继融合,"互联网+农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加速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体制转型。随着辽宁农业信息化建设,辽宁现代化农业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互联网与农业融合仍然不足。在对辽宁省五个地区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基于510份调查样本分析影响辽宁"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有利于辽宁省未来"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让亿万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更好对接"。互联网+农业作为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传统农业要实现大发展,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乘势而上。本文从"互联网+农业"概念出发,分析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根据当前互联网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探索互联网+农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有效结合,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未来,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具有的意义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提高民众参与积极性,培育"互联网+"农业人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电商平台改造农业产业链、加大金融对"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红川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6):143-142
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农业正在迈向现代化,互联网与新兴技术有效结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阐述"互联网+农业"内涵,分析"互联网+农业"现状,认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迅速,针对观念比较落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商业模式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农产品安全政策的"互联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是调整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提高农科水平的必经之路,"互联网+"这一新概念的出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与平台。文章从"互联网+"与"互联网+农业"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农业技术应用"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以期促进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业具有巨大的互联网改造空间。改造旧模式,创造新市场,"互联网+农业"不仅创造着南阳市农业互联网的新模式,也在践行着网络信息化对于农业产业改造的大课题。笔者对"互联网+农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南阳市"互联网+农业"的现状、发展及对策。以期能够促进南阳市"互联网+农业"建设的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9.
发展"互联网+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泰州市采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农牧旺"等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多渠道培养"互联网+"人才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推动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处于起步阶段、经验积累不足等原因,泰州市"互联网+农业"仍存在着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深入、新业态新模式不够成熟、技术应用不接地气、特色农业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等现实问题。针对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不足,省内外各地在"互联网+农业"路径的选择上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本文结合泰州市农业发展的特色,采取完善"互联网+农业"科技支撑、创新监管调控手段、打造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农户"互联网+"应用能力技术培训等举措,对深化泰州市"互联网+农业"发展、促进泰州市农业提档升级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泰州市的落地生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阿克苏地区"互联网+农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物流配送不断完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互联网+农业"发展缓慢、应用范围窄、基础薄弱。本文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阿克苏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总结金昌市金川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金川区"互联网+农业"推进特色戈壁农业发展的情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兰溪农业肩负着从传统向现代化加快转型升级的历史重任,面临着从农业供给不匹配向提升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农业发展驱动力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实压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互联网+农业"概念阐述,摸清"互联网+农业"的深层内涵和重大意义。从这一高度出发,进而调研分析当前兰溪"互联网+"在农业各环节的发展状况,厘清"互联网+农业"在我市的发展脉络,加以经验总结、查找短板,进而提出兰溪"互联网+农业"下一步该如何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我国"互联网+"的行动计划的重要领域。"互联网+农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对于引领"三农"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和提升农村服务水平意义重大。本文结合"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主要问题,提出了重要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互联网+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的优势,总结了"互联网+农业"在农业经营方面的应用体现,分析了利用"互联网+农业"拓宽农业经营的流通方式和途径,并提出了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农业"优势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宁夏“互联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当前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对"互联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在对"互联网+"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环节中的应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夯实发展基础、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加大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力度等推动宁夏"互联网+"与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毕节市"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针对毕节市"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对"互联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在对"互联网+"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环节中的应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夯实发展基础、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加大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力度等推动宁夏"互联网+"与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现代农业领域不断渗透,"互联网+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以寿光市为例,阐述了"互联网+农业"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分析了寿光市"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双创"的整体、持续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部署,国家对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及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顶层设计与定位,为"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首先分析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壁垒;再基于湖南农业大学的实践与探索,创新地提出"互联网+"新引擎助力多维度的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途径:普及"互联网+农业"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建设"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个性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互联网+农业"思维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夯实具有"互联网+农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农业为特色进行探索,将成为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之不尽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农业"是互联网技术与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其结合的目标是推动农业科技化、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实现。河南省"互联网+农业"在取得初步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强化认识,积极作为、加速农村网络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多网融合互联互通、推进电子商务与三农融合发展、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强化农民的农业科技和互联网知识的培训、规范农业电商环境、加强"互联网+农业"的立法等方面探讨河南省"互联网+农业"健康发展的路径,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