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农业金融是较为薄弱的一环,它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例如没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以及没有大型的农业企业等,但这也给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了很多新的路径。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现状,提出更多的发展路径,以此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是在我国科技水平逐渐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新型金融体系。互联网金融现如今在我国呈现出飞速发展的状态,是我国金融方面行业必须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国金融行业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其中各个体系的监督和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高中生的角度出发,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以及核心原则展开详细的分析,为今后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对我国农业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我国农业金融的起源与发展和 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现状出发,分析了互联网为我国农业金融发展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 础上探究了我国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路径,以期帮助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金融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模式,融合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农村金融,为我国农村实现普惠金融提供了重要基础,通过对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描述,探讨现阶段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农村发展情况,提出加大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力度、改善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征信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仍然较慢,对"三农"的服务力度不够。本文对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简要分析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在非常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现在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农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应用,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现代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建设与完善起到保障作用。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是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保障,是提高农民收入,加快现代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保障性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研究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稳步高速的发展状态,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内的消费水平正在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之前相比,已经有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既然谈到了消费的话题,那么首先就离不开金融这两个字。而且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得很快,互联网对金融消费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但是这其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也有一定的风险。而我们也会通过这篇文章具体地探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8.
P2P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新兴模式,对我国的金融行业和中小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变化,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过近10年的发展,P2P目前在我国的市场竞争中已表现出较大的潜力值,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逐渐兴起,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力。然而,由于缺乏市场监管,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运营机制不完善,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为不利。为此,本文就以腾讯"理财通"为例,对其风险的防范对策为课题,对互联网金融理财的风险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为保障我国P2P互联网金融理财的顺利发展提供有效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迅速发展,为解决我国金融扶贫工作过程中的困境创造了全新的发展契机。通过梳理我国现行农村金融扶贫现状,进行互联网金融在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的SWOT分析,为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助力农村金融扶贫提出了:政府应当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教育、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村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实施互联网涉农保险、促进金融扶贫项目与农村互联网电商密切合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农业金融发展迅速,不断推动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农业效益的增长。我国的农业金融建立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经营模式和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与我国现阶段的第二、三产业的金融模式脱节。现代农业金融体系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的制约和完善金融体系的引导,金融服务项目趋向于多样化和全面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应用互联网,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互联网的应用为我国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互联网环境下,我国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发生重大转变。本文围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农业金融的发展情况,研究互联网融入农业金融为其带来的机遇,解析在互联网环境之下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金融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行业之一,它的兴起和发展引发了全世界学者的关注。对于我国而言,互联网金融有利于互联网和金融两大行业的协调发展,同时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本文重点围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点以及我国政府部门进行的监督和管理展开探讨,目的是丰富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2.
伴随云计算技术的变革,金融行业掀起创新高潮,各种新型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但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出现了很多治理问题,审计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有效率的监督方式之一,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从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出发,探讨其存在的审计风险,重点分析审计风险防范应对措施,提高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审计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生事物,在其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为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在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现状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领域融合,有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创新。但互联网金融在进展迅速的表象下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根据互联网金融中消费者权益的发展现状与有效保障做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观点,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并未得到有效的规制,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以作为高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需要对互联网金融规制的路径进行分析,争取能够更为系统的完成这部分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6.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支持,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已成为当下我国实现农业乡村振兴、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关键目标。互联网金融的独特方式给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也可以此为窗口搭建更加完备和高效的农村普惠金融运行体制。充分考虑到当前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讨论互联网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阻碍和困难,给出我国农村地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9):158-159
近几年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对比传统的农村金融模式,农村互联网金融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特性,农村互联网金融面临着诸多潜在的风险。主要从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农村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陈艳华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1):219-221+232
农村互联网金融是传统农村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业态模式,具有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普惠金融等作用,对推动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阐述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加大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加大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宣传力度、培养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5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支持,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已成为当下我国实现农业乡村振兴、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关键目标。互联网金融的独特方式给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也可以此为窗口搭建更加完备和高效的农村普惠金融运行体制。本文结合当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阻碍和困难,并提出建议措施,以期推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8):109-110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金融行业也在不断的创新,进而改变着金融市场的格局。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也在挑战着我国中央银行的地位,进而影响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直接制定和实施。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存在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理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此来探讨如何应对互联网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