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计1981~2010年辽阳市区气象观测站天气现象日数据资料,整理筛选辽阳市区冰雹天气的时间分布特征。分析发现这30a冰雹出现次数从时间上看呈减少趋势,年际间变化较大;降雹次数月份变化呈一大一小双峰型,主要集中在4~7月,6月出现最高峰,9月出现小高峰;降雹出现具体时间以午后到傍晚为主,且85.0%冰雹过程持续时间都10min。  相似文献   

2.
淄博市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77~2006年的降雹资料,对淄博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淄博市冰雹集中出现在4~10月,6月份降雹次数最多;降雹时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峰值主要出现在14:00~16:00;降雹持续时间一般为1~15 min,冰雹直径一般在40 mm以下。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0~2014年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的降雹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降雹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冰雹集中出现在4月下旬~10月上旬,5月上旬~7月上旬和9月中旬冰雹发生最为频繁,降雹持续时间多在10 min以内,集中发生在白天时段;黑龙江省冰雹多发生在大、小兴安岭山麓、小兴安岭山脉迎风坡、松花江和兴凯湖沿岸;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省降雹呈现显著减少趋势;1991年为全省雹日变化的转折点,1991年以后全省站点降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以冰雹易发区降雹减少最多。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防雹作业,建议加强冰雹及灾情的收集工作,提高冰雹预报和预警指挥能力,积极开展防雹效果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4.
用2004年~2013年新疆伊犁昭苏垦区冰雹记录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昭苏垦区冰雹日数为208天,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山地区域比平原区域下降幅度较大;降雹发生的季节分布呈单峰型,月份主要集中在4月~10月;降雹主要发生在午后14:00~22:00,降雹时间多持续在5分钟以内。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5-2013年西藏山南地区现有7县气象台站资料,分析其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南地区冰雹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据资料分析,从1995-2013年山南地区降雹高值年份是1999-2005年,高值为20次,2005年后山南地区降雹有明显减少趋势.山南地区降雹也存在明显季节性,春、夏、秋3个季节都有不同程度的降雹出现,降雹高值在5-9月,10月-次年4月山南地区降雹次数逐渐减少或无降雹出现.从区域特征来看,山南地区出现冰雹高发区为西部浪卡子、南部隆子县的山区,沿江一线出现冰雹概率相对较少,高寒山区降雹多于沿江临近城市的各县.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潍坊地区冰雹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根据1971—2010年潍坊地区9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日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及EOF正交经验函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潍坊地区冰雹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潍坊地区冰雹出现次数的气候倾向率为-0.55站次/10 a,呈减少趋势,且在2008年发生突变;冰雹一般出现在3—10月,呈明显的单峰型,5—7月出现次数最多,占冰雹出现总次数的77.74%;冰雹出现的日变化明显,以午后型为主,14—18时冰雹出现次数占52.26%。潍坊冰雹出现次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递减分布,临朐、安丘、诸城一带属多雹区,平原地区属少雹区,冰雹的发生受地形的影响,通过空间特征向量分析,冰雹出现次数具有空间一致性变化特性,它的分布呈西南—东北反向特征。由灾害调查知,潍坊冰雹灾害对农业的主要影响有粮食、黄烟、果树和设施农业等。加强冰雹预警预测,科学实施人工防雹作业是比较有效的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潍坊地区冰雹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根据1971—2010年潍坊地区9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日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及EOF正交经验函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潍坊地区冰雹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潍坊地区冰雹出现次数的气候倾向率为-0.55站次/10 a,呈减少趋势,且在2008年发生突变;冰雹一般出现在3—10月,呈明显的单峰型,5—7月出现次数最多,占冰雹出现总次数的77.74%;冰雹出现的日变化明显,以午后型为主,14—18时冰雹出现次数占52.26%。潍坊冰雹出现次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递减分布,临朐、安丘、诸城一带属多雹区,平原地区属少雹区,冰雹的发生受地形的影响,通过空间特征向量分析,冰雹出现次数具有空间一致性变化特性,它的分布呈西南—东北反向特征。由灾害调查知,潍坊冰雹灾害对农业的主要影响有粮食、黄烟、果树和设施农业等。加强冰雹预警预测,科学实施人工防雹作业是比较有效的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0 ~ 2012年昌都地区7个测站冰雹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近33年来昌都地区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多少雹年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多雹区位于西北部及东南部,次多雹区位于昌都、左贡一带,少雹区位于洛隆、八宿一带;近33年来昌都地区年平均冰雹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存在着准3年、7年、15年、25年的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冰雹主要集中在5 ~10月,冰雹月变化呈现明显双峰型;冰雹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一日之中冰雹时段集中在10:00 ~22:00;多、少雹年存在明显的环流差异,多雹年昌都地区处于负距平区,少雹年对应正距平区.  相似文献   

9.
选取宝鸡地区9县3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7月,日内集中在14:00~18:00。宝鸡地区主要有4条降雹路径,陇县为宝鸡地区冰雹灾害发生的高频区域。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1~2017年共37年的冰雹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通化地区冰雹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冰雹发生次数在逐渐减少,但最大冰雹却有跳跃式增大趋势;强度能够达到重雹,但以轻雹为主;冰雹一般只发生在4~10月份,主要发生在5~6月份,也是冰雹强度最大的季节;主要产生在中午前后至傍晚,即11时到18时,其间又以13时到16时产生冰雹的概率为最大,这也与强冰雹出现的时间段相吻合;总体上北部降雹次数要多于南部,降雹以单站发生居多。冷涡天气影响下单站降雹可连日或多日发生,或多日内多站先后发生。通化防雹工作仍不容忽视,在防御上可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规律、特征综合进行,以使防雹工作精准、高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统计分析2012—2017年六盘水市42个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站点降雹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所辖六枝、盘州、水城3个县(区)"降雹次数-降雹落点数"回归模型,探寻3个县(区)降雹规律。结果表明,近6年盘州每年均有冰雹天气发生,且呈现出高频性特征,而六枝、水城降雹频次相对较低;另外,从3个县(区)回归模型分析,若3个县(区)降雹次数相同,盘州较另2个县(区)降雹点数要少,重复在一点降雹的可能更大,且盘州降雹落点基数较高,基本每年都有1.3个以上炮站降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8-2017年近10年白城地区5个县(市、区)的民政部门提供的冰雹灾害资料及5个气象站的冰雹资料,对白城地区冰雹的气候特征、物理量及冰雹路径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分布上,冰雹年平均7.7次,2012年以来有增多的趋势,6月出现的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40%,主要降雹时段是13-17时。空间分布上,冰雹基本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主要的降雹路径分三个方向共5条,主要以西南-东北及偏北-偏南的方向为主。根据冰雹路径和重点作物区,调整作业站布局,科学指挥作业,提出人工防雹对策,对白城地区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玉梅  刘兵  邓捷  朱砂  许利华  张瑞  卢荣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10-6312,6316
通过对1901~2000年张家界地区降雹资料,从冰雹出现次数、冰雹时空分布、冰雹路径等气候特征及2005年降雹个例环流形势、稳定度、特征层对比分析,找出了张家界相关冰雹预报的部分指标,以期对提高冰雹预报水平,为人工消雹提供作业情报,做好防灾、减灾、抗灾服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分析2006~2015年十年间,门源县霜冻灾害趋于缓和,晚霜冻时间提前,早霜冻推迟,对农作物的危害相对减弱;冰雹灾害危害程度逐于加重,成灾年份偏多,降雹范围扩大,强降雹次数呈上升势态;随着气候变暖,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旱情中春旱、伏旱连续出现。针对"霜冻、冰雹和干旱"三大自然灾害发生规律,本文从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等7个方面提出了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14年聊城市8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灾害观测资料,结合GIS技术、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等方法分析了冰雹日数的趋势及特点。结果表明:聊城冰雹年际变化明显,年平均降雹日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雹日呈持续下降趋势;冰雹日数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冰雹天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主要出现在4—7月,占全年冰雹日数的77.7%,又以6月最多,占29.2%;通过统计1981年以来冰雹灾害对聊城农业的影响可知:30多年来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强对冰雹天气的监测、预报,实施人工消雹作业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16.
覃靖  潘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088-2090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08年3月20日凌晨发生在柳州地区的超级单体雹暴,在垂直风切变、三体散射、中气旋、三维结构和风暴属性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三体散射(TBSS)特征回波可以作为判断冰雹云、防雹预警的指标,并且具有一定提前量,最大时间提前量可达半个小时,高反射率因子区域越大,TBSS的长度越长,最大长度可达20km;雷暴尺度涡旋的出现有利于大冰雹的生成;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值和强回波区高度跃增反映冰雹碰并增长过程,降雹期两者多次跳跃使雹暴长时间维持;对于矮硕超级单体风暴,VIL密度更能反映降大冰雹的潜势;双倒“V”字型入流缺口和双有界弱回波区的出现意味着即将降雹,并且降雹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临夏州6个气象观测站48年气候观测资料和历年天气图资料,分析了临夏州冰雹的空间分布特点,冰雹云团的移动路径和冰雹发生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临夏州年平均降雹次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受地形因素影响,处于干旱山区的降雹次数多,川塬区较少。通过对500 h Pa高空天气图上的环流特征研究分析,发现冰雹云团的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与高空引导气流基本一致;临夏州出现冰雹天气的主要环流特征为西北气流型、冷性(低涡)切变型和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高空急流带对冰雹的发生起着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选取宝鸡地区9县3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7月,日内集中在14:007月,日内集中在14:0018:00。宝鸡地区主要有4条降雹路径,陇县为宝鸡地区冰雹灾害发生的高频区域。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统计历年实况资料,得出广西强天气的气候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然后利用大量样本的探空资料计算有利于强天气发生的特征物理量。结果表明,广西强天气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雷暴南部多、北部少,其中桂东南和沿海地区是雷暴的高发区;冰雹主要出现在北部,桂南降雹少;广西东部和沿海地区为大风频发区;历年龙卷风天气发生次数不多,且集中在涠州岛及沿海地区;强降水呈南北2个高频带。雷暴、降雹和强降水的月变化均具有"单峰型"特征,大风月分布具有"双峰型"特征;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夜间至次日08:00,大风、雷暴和冰雹天气则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广西强天气发生前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温度层结和不稳定能量等探空特征物理量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呼和浩特市冰雹特征及危险性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呼和浩特市6个气象站1971-2009年冰雹天气实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市冰雹日数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冰雹灾害性天气进行危险性区划。分析表明:冰雹灾害在呼和浩特地区出现频率呈年减少趋势。降雹主要集中在5-9月份,降雹日数以夏季居多,春末、秋初也时有发生。由呼和浩特市北部至南部地区冰雹发生危险性等级逐渐降低。武川北部地区危险性级别最高,托县、和林、清水河属于低危险区,其它地区为中等危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