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重点工作。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社会环境,想要得到自身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塑造健全的法治人格。法治人格的生成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法治文化的价值内涵同是法治人格所要达到的精神追求,也为其提供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七大战略"之一,成为牵引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顶层设计。这既是对当前"农村衰落"的现实挑战的战略回应,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中国乡村社会良治体系的建构。从乡村社会权力网络结构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包括自治权利、文化力量、法律权威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个维度的治理网络结构的重组,进而调整乡村社会空间中权利、权力、权威与领导力的关系,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德治、法治有机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对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走上了快车道,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法治建设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突出中国特色和有序推进,明确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之路,抓住关键,加强立法,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司法工作,依法创新,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管理体系,加强监督,确保民主法治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大把公正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首次载入党的政治报告。十八届三中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为社会公正建设提供了法治路径和法治保障。当前我国处在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爆发期,维护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和谐,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德治"与"法治"的治国手段,被我国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所倚重,"德法兼济"的治理理念也是有所显现,二者相应为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德法"思想也是渊源长久,并且为这些国家的进步、发展产生明显的实践效果。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德"与"法"必须互为结合,尤其在法治社会的今天,要更加注重道德社会的形成,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加速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为完成执政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社会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文章主要从法治的视角来系统论证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首先, 从我国当前法治的制度现状、法治的功能以及中西国家治理的历史比较三个方面来分析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必要性的。其次, 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能性在于, 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所追求的秩序井然、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等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客观需要出发,继承与发展邓小平法治思想,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江泽民法治思想的核心和最高成就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法治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加强立法、依法行政、司法改革、普法教育、发展法律服务业.  相似文献   

8.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凝练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提出,高度凝练概括了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些核心价值元素和中国梦理念共同构成了新时期我国的时代精神,指引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法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法学教育的目的也有不同的见解。我国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为实现法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法治既是一种治国方式和手段,也是人民行使管理圜家、管理社会的权利的途径。德治的核心内容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法治和德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辨证统一的。法治、德治的辩证统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农家科技》2014,(10):20-2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积极构建由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支撑的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理念。本文从"和谐"的基本内涵入手,解析了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理念,其中的关键是要切实把和谐理念渗透到法律制定、法律适用中去。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进行了发展与创新,形成了以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中心,以共同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为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以法治国为保障作为党的执政理念。这些执政理念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基础,以实现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和自身发展权,把发扬民主政治,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为保障,以实现人民民主的政治权利作为执政理念,这对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法治中国的内涵着眼,总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村民是农村的核心,土地是农民的核心,土地问题不仅影响着农业、农村及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决定和影响着国家、村委会与农民的关系,但我国的乡村治理困境并未得到解决。通过对C村和F村的田野观察,以及对两个村庄内有土地的村民分别进行了30份和20份的深度访谈,从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参与困境中可见村民的参与不足。从法治和德治方面提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基层社会治理一直以来都是推动国家进步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概念,将构建社会治理体系放在了改革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如何创新体制,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是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分。从目前我国基层"三治合一"的现状着手,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途径,试图完善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农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是法学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农业院校培养的法学人才对填补农村法治人才真空、提供农村社会发展外源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着法学教育的通病,同时又面临基础不厚实、培养目标模糊等困境。农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应确立合适的培养目标,发挥比较优势,加强社会交流,争取社会认可,推动教学改革,深化涉农法学研究,建设特色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林业的发展逐渐的重视,在林业生产中森林的防火措施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目前为止,我国森林防火法治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对我国的森林防火法治体系的组成内容进行概述,并提出构建森林防火法治体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加强政府法治建设,只有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为支撑,才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环节,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如何依法创新社会管理,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社会问题日渐凸显,而其中关于弱势群体问题成为了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党和政府在不断确立的发展观众,若是不能解决保护法,那么社会的经济与发展将不在稳定。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体系建设、进行法律保护是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法学的角度,通过对经济法、社会法的视角来对弱势群体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提出可构建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