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组织凭借自身的优势无疑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力量。苏州市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作为以文创产品研发为主线的社会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社会资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首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亦庄南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镇化建设矛盾突出.长子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启动非遗保护工程、打造“凤河京晋文化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等,传承和保护长子营镇地方特色文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佛山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对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蔡李佛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信息化时代应通过加强发展基于智慧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基于智慧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两种途径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灵活性、地域性、差异性等特点,保护难度较大.传统的保护措施包括法律手段、培养传承人、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等,但这些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随着数字采集技术、遥感技术、存储技术、空间建模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数字化技术为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技术基础.该文针对中国数字景观技术及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根据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建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地图系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可视化.通过数据库和数据管理系统,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与服务系统.在该文的实验与分析中,将数字景观技术分别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物遗产上进行应用与分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绵阳市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的进行,绵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政府、传承人、民众、研究人员等四个方面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以个案的形式对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些反思,从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287-289
以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对这些世居少数民族中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描述,提出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存在公众观念滞后、资金缺乏、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文化自觉与公众参与程度等问题,以期对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河南省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河南省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凸显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比如,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人对技艺的文化认同缺失,以至于面临濒危失传的困境;产业化水平低下等问题。而日本在非物质遗产保护方面有着非常丰富和成功的经验,因此,研究日本成功经验对河南省的借鉴意义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针对西安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登录、轻保护以及非遗保护与乡村生活、旅游业逐步脱节等问题,首先从西安乡村非遗保护综合价值阐释出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旅游业发展需求,阐明西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与意义,其次对西安乡村非遗保护概况进行总结,指出西安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整体保护欠缺、濒临失传、与缺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加强调查整理、传承人保护、平台建设、教育推广、宣传普及等五个方面着手,提出西安农村地区非遗保护具体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的民族文化表现,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受欢迎程度上面临较大的问题,最主要的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导致其长久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进来,团结一致,重视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面临的困境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杨艳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20-20622
以产业融合的视角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创新与相互促进。以寒地黑土核心区绥化市为例,概述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探讨了非遗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及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从制作地旅游、旅游纪念品开发、节庆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旅游4个方面分析了旅游业与非遗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最后为绥化市旅游业与非遗产业的融合提出了相关建议,强调要深入挖掘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具魅力的品牌优势,并发挥政府的引导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已被列入滁州市级以上的非物质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49项。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不能适应皖东地区人文旅游发展的客观现实。目前皖东地区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受众性不强、原真性缺失等问题。根据皖东地区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的各自不同特点,提出民间美术观赏类,民间音乐、歌舞、曲艺、戏曲、杂技等表演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俗类非遗项目因类而宜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未来十年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重庆武陵山片区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对策,是改变武陵山片区贫穷面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建议:①加强申报传统名优特产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②尽快建立各种国家地理标志特产的国家质量标准;③鼓励使用各种地理标志专用标志;④加强传统特产的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⑤实施传统特产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文化遗产的多重保护;⑥发展与繁荣传统特产相关的文化产业;⑦加强地理标志特产的农村扶贫开发。完成这7个方面的改进工作,重庆武陵山片区的面貌将换新颜。  相似文献   

14.
李淑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60-15462
通过分析陕西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及保护工作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结构失衡,传承体系不完善,社会民众文化自觉性不够,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认为应重视体系建设,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体系,加强群众文化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从而达到保护陕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姚玲玲  于小俸  王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75-10576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作用3个方面探讨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意义,并以湘西风凰县为例,具体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构想,建议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民族乡村旅游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方面着手。并具体阐述了相关策略.以期增加农民收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地区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从而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6.
代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6-13028,13109
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现状,提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市场空白。根据笔者参与的黑水卡斯达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采访活动,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进行黑水卡斯达温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调查研究,得出游客对卡斯达温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认知度极低;游客市场需求多层次化;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认知度低,缺乏相关宣传;游客更倾向于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等结论。基于此,笔者分析了黑水县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将其归纳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从这两项资源特点出发,提出主打"卡斯达温"牌的黑水旅游开发模式,改变原有的自然景观旅游无文化的旅游现状,增加黑水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层次,从硬件上、软件上进行文化功能和文化产业布局,配以其他类型资源布局,旨在抛砖引玉,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作为具有宣传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职能的公共图书馆,对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介绍了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探讨其发展对策,并建议该市:(1)收集与整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着重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领衔申报砖茶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实现传统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双重保护;(5)重点建设通城县麦市镇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7)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8)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9)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当前非遗数字资源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开发主体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开发方式难以兼顾用户需求和活态化发展,投入成本与产出难以平衡,影响后续开发成果。将NFT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资源的开发中,能够更好实现非遗的传播与传承。[方法/过程]通过网络调查和文献调研,归纳、分析了非遗数字资源开发的深层问题,介绍了NFT关键技术,对其应用于非遗数字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依据非遗数字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基于NFT的开发架构,并对应用流程和实施策略进行阐述。[结果/结论]将NFT技术迁移到非遗数字资源开发中,构建基于NFT的非遗数字资源开发模式,在保证知识产权的同时实现了可溯源开发,为非遗数字资源的传播传承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拥有的一笔无价财富.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出去,走出国门,从而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中,口译相对于笔译和其他外宣资料能够让口译对象更加直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译的现场性、互动性和有声的信息传递方式以及零翻译的使用,能够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术语在口译交流过程中高频率出现,成为具有高辨识度的中国文化标签,从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得到传播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