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玉米-稻"或"玉米+马铃薯(早毛豆)-稻"是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典型布局之一,提高后季稻的产量和效益是实现全年高产高效的重要保证.自九十年代初以来,各类多熟制的后季稻品种一直沿用"武育粳3号",该品种目前退化严重,抗性较差,难以达到高产稳产的要求.现改用感光性较强的"武运粳7号"作后季稻进行示范栽培获得成功,在水稻后期低温寡照阴雨的不良天气条件下,14.5亩玉米茬后季稻平均实收单产仍达456kg,较"武育粳3号"增产23.0%,亩纯收益增加90元左右.  相似文献   

2.
稻茬甜瓜早春拱棚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城区稻茬早春拱棚甜瓜.改变了多年来“小麦-水稻”的传统种植模式,实现了“水稻-甜瓜”的双丰收,2004年甜瓜平均亩效益达到7000元,水稻平均单产达到680kg。现将稻茬甜瓜早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通过“绿肥-玉米-后季稻”、“冬闲-玉米-后季稻”、“大麦-玉米-后季稻”、“小麦-单季稻”4种不同种植方式的试验研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以“绿肥-玉米-报季稻”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土壤理化推广“绿肥-玉米-后季稻”粮、饲、肥相结合的复种方式,将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且对发展畜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稻茬甜瓜早春拱棚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济宁任城区稻茬早春拱棚甜瓜,改变了多年来“小麦——水稻”的传统种植模式,实现了“水稻——甜瓜”的双丰收,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水稻平均单产680kg左右,甜瓜平均单产2000kg左右,平均每667m^2效益达到7000多元。现将稻茬甜瓜早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由于近两年早春低温、寡照,水稻立枯病呈抬头趋势。经调查江苏省淮海农场1998年水稻立枯病的发病率为16%,1999年水稻立枯病发病率为20%,2000年水稻立枯病发病率为25%,个别严重的苗床全床枯死,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素质和水稻单产。所以必须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四川省第三大粮食作物、第一位饲料作物及加工用农产品。全省玉米常年种植1700万亩,生产量620万t左右,为了满足四川省需求常年须依靠从省外调进460万t以弥补不足。大幅度提高我省广大中低产田单产,是提高我省玉米生产自给率的重要途径。四川盆地大部地区早春气温回升快但寒潮多,玉米全生育期季节性干旱重,旱灾已成为生产中的首要非生物限制因子。研究表明应用早春玉米高密抗旱简化配套栽培技术,可有效避免前期频繁寒潮并减轻中后期旱灾,从而增加广大中低产田单产以提高玉米总产量,  相似文献   

7.
<正>前言高粱是一种耐脊薄、耐干旱、耐盐碱的高产粮食作物。其单产同玉米,水稻不相上下,平均亩产1200斤左右,高产田可达1300-1400斤。高粱在我省栽培历史悠久。籽实是酿酒和畜禽的优质饲料。多年来影响高粱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因过去高粱品种熟期过长,丰欠年单产波动太大,遇低温早霜严重减产,甚至绝产;二是我省早春气温低,土壤冷凉,播种不当易粉籽,造成瞎地现象严重;三是中耕管理困难,间苗难,除草难,因此很多  相似文献   

8.
水稻再生力与头季稻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0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再生力与头季稻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头季稻齐穗后18d体内营养元素含量与再生力的相关性较弱;头季稻收割时体内N和P含量与再生力呈显著正相关,K,Mg及Fe,Mn,Cu,B等元素含量与再生力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头季稻收割前12d左右施1次促芽肥和头季稻收割后5d左右施1次保芽肥是必要的,P肥1次性作底肥施用,K肥可采用头季稻所需头季施,再生稻所需再生季施的方法;在头季稻生育后期应尽量避免施用Mg及Fe,Mn,Cu,B,Zn等微量元素肥料,以免影响水稻再生力.  相似文献   

9.
山东济宁任城区稻茬早春拱棚甜瓜,改变了多年来"小麦--水稻"的传统种植模式,实现了"水稻--甜瓜"的双丰收,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水稻平均单产680kg左右,甜瓜平均单产2000kg左右,平均每667m2效益达到7000多元.现将稻茬甜瓜早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谷子的发展前景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展前景在历史上谷子被认为是低产作物,因为其单产同玉米、高粱、水稻等作物相比.产量也确实相对较低。谷子去皮后为小米。小米属传统的营养保踺农产品,近年来,市场需求逐步扩大,市场价格远远高于玉米,是玉米的2~3倍。对于旱薄地来说,种植玉米需要靠当年的降雨量来保证产量,  相似文献   

11.
水稻、玉米间作超高产栽培技术,是在水稻田内沿东西向起垄,两季水稻、玉米间作条带种植;选用适宜的杂交水稻、玉米品种和地膜覆盖等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南方水稻区的光、温资源和农作物高、矮间作立体栽培的边行优势,以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作物产量。1.栽培技术(1)起垄:在冬闲或早春季节,沿稻田东西向起垄,垄高40厘米~50厘米,梯形断面,起的垄可用2年~3年,水稻、玉米条带宽分别为1.4米和0.8米,水稻种植带不影响牲畜等耕耙。(2)品种:早、晚稻均采用“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玉米采用“掖单”或“湘玉”杂交品种,两季水稻、…  相似文献   

12.
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年来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水稻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双季连作稻占种植面积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86.0%到2004年下降到34.1%;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从80年代平均242.4万hm^2和1340.0万t,到2004年下降到102.8万hm^2和686.9万t;水稻单产增长辐度下降,单产年均增长率由60年代的5.3%,到2001年以后仅为0.3%。水稻现实单产、品种单产和良种良法配套单产的存在较大差异;生产上主导品种不突出,良种良法不配套,技术的集成度不高和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产量提高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提高水稻产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再生稻优良品种(组合)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见平  李彦宁  熊继东  罗赫荣 《湖南农业科学》2002,(6):《湖南农业科学》-2002年6期-11-13.1页-《湖南农业科学》-2002年6期-11-13.1页
通过对再生稻优良品种的筛选研究,筛选出再生能力强、抗性好、产量高的杂交稻培两500、新香优63等两个优良的再生稻组合,其再生稻单产比对照V644分别增产0.81t/hm^2与0.61t/hm^2,增幅分别为18.54%与13.96%;头季稻 再生稻单产比对照V644分别增加1.33t/hm^2、0.72t/hm^2,增幅分别为11.15%、6.04%。头季稻 再生稻单产比V644增产的组合还有金优207、V46、V35、新香优80、V227、V77、V288、培两优288等。常规稻则以湘晚籼6号、农香98两个品种较好,其再生稻单产分别为3.66t/hm^2、3.61t/hm^2,头季稻 再生稻单产分别为10.73t/hm^2、10.57t/hm^2。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玉米效益和销路看好。玉米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以前无人问津的低洼盐碱地块,也被开垦起来种植玉米,由于这类土壤中的盐分含量高,时常对玉米生长发育产生危害。特别是春季低温多湿的年份对玉米苗期生长影响大,严重制约了玉米单产的提高,因此在低洼盐碱地块种植玉米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今年安徽省气候条件不利于水稻生产,5、6月份栽秧时遇持续干旱,8月中下旬抽穗扬花时遇低温阴雨,灌浆成熟时频受台风袭击,部分地区稻飞虱、稻瘟病大暴发,水稻单产普遍减产达10%左右。而培两优慈4在大灾之年却显示出很强的优势,大田生产表现突出,一般单产都能达到600千克左右,各地还涌现出很多700千克以上的田块。如寿县堰口镇北店村沟拐组王永胜种1467.4平方米田,收稻谷1628千克,单产达到740千克;含山县仙踪镇余杭村小朱组朱仕好种1667.5平方米田,单产达到769千克,等等。  相似文献   

16.
应用苗床酿热物抗低温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高温短日照作物,热量资源和产量关系极为密切。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带,无霜期短,热量资源差,早春回暖晚,地温低,特别是早春低温冷害频繁,严重影响了水稻的育苗,致使育苗时间拖后。即使提早育苗,水稻秧苗生长缓慢,立枯病、青枯病、生理性的缺素症、壮秧剂中生长调节剂与除草剂发生混合药害等病害发病率高,使水稻苗期抗逆性降低,秧苗素质差等。严重制约了水稻后期生长发育,影响水稻的产量提高,针对以上水稻育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试验通过应用水稻苗床酿热物抗低温育苗技术,研究酿热物做床育苗对稻苗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确立及构建寒地水稻共性通用超高产育苗技术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头季稻机收技术是水稻一季+再生技术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本文从头季稻机收的意义、头季稻机收与手割效益分析、头季稻机收技术等方面对头季稻机收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强敏 《农家致富》2004,(24):31-31
马铃薯、玉米、后季稻立体种植,亩产马铃薯2000公斤左右,产值约2000元:亩产玉米600公斤,产值约750元:亩产后季稻500公斤,产值约900元,扣除三季农本约900元,亩纯收入可达2750多元,比常规种植油菜——单季晚稻模式增收1000多元。  相似文献   

19.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及增产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使寒地水稻能够有效地抗御低温冷害、高产稳产,我们从1983年就开始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取的很好效果。目前,该技术已在我们县连续推广面积达25.4万hm^2,平均单产在8794.5~10189.2kg增产幅度为9.6%~15.5%。现将有关栽培技术及增产机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将当前水稻-水稻-蔬菜普通种植模式调整为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种植模式,即把水稻-水稻-蔬菜模式中的一茬水稻(早稻)改为早春种植玉米套种辣椒,结果表明,玉米/辣椒-水稻-蔬菜模式每公顷年平均产粮15160.5kg,粮食产量与水稻一水稻一蔬菜模式基本持平,产值增加了62196.3元,纯收益增加46546.8元。边际成本报酬率3.97,新增纯收益率60.5%,实现每667m2“吨粮万元”目标,经济效益明显。该模式适于南方双季稻区应用,尤其适用于类似来宾市春、秋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