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烘焙对乌龙茶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不同的烘焙方式会形成乌龙茶不同的品质特点。重点综述了烘焙的作用原理及电烘箱烘焙、木炭烘焙、电焙笼烘焙等不同烘焙方式在乌龙茶烘焙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炭焙的注意事项,以期探讨不同的烘焙方式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铁观音茶在不同烘焙条件下的感官审评分析,确定最佳的烘焙工序,即依次在100℃下焙火90 min、在120℃下60 min、在140℃下30 min,中间摊晾30 min左右待茶叶冷却至室温。  相似文献   

3.
不同烘焙处理对颗粒乌龙陈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烘焙处理对颗粒乌龙陈茶品质的影响,为乌龙陈茶烘焙提供参考。[方法]以常温放置了2年的白芽奇兰颗粒乌龙陈茶为原料,研究电焙笼烘焙、炭焙2种不同烘焙方式对颗粒乌龙陈茶品质的影响。[结果]电焙笼100~110℃烘6 h或120℃烘3 h,有利于乌龙陈茶品质的形成;炭焙对样品的品质提升明显,陈茶经相对低温(80~85℃)炭焙后,汤色变深,滋味变醇厚,含炭香,随炭焙年份的增加,茶汤变得更加顺滑、甜醇、有活性。[结论]烘焙是改善颗粒乌龙陈茶品质的有效途径,炭焙对其品质提升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嫩度的信阳毛尖夏茶为原料,在45℃~50℃的炭火温度下,对其进行不同时间的烘焙处理,通过感官审评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分析,探索炭火低温长焙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炭火低温长焙能够提高茶叶的香气,降低茶叶的涩味,但不同嫩度最佳品质的烘焙时间不一致;在烘焙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可溶性糖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氨基酸含量变化不规律,咖啡碱含量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针对滚筒式茶叶提香机烘焙过程中碎茶率过高、影响烘焙质量的问题,基于离散元法理论,对其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利用SolidWorks 2014软件建立滚筒式茶叶提香机的三维几何模型,通过EDEM 2018软件对茶叶烘焙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滚筒转速和滚筒倾角下茶叶颗粒的运动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对茶叶烘焙效果的影响。以六安瓜片为试验材料,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进行滚筒式茶叶提香机烘焙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滚筒式茶叶提香机烘焙效果的结构参数包括滚筒转速和滚筒倾角。优化的结构参数为滚筒转速33 r·min-1、滚筒倾角3.7°。在此条件下,碎茶率为6.7%,感官审评得分为90.6,茶叶具有良好的烘焙品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判明不同加工类型乌龙茶的香气特点和创新乌龙茶的烘焙工艺、指导乌龙茶生产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与气—质联用GC-MS技术检测电焙和炭焙武夷岩茶水仙品种和常规烘焙铁观音3种乌龙茶香气成分的组成与含量。【结果】供试的3种乌龙茶的香气均由碳氢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内酯类、酸类、酚类、杂氧类和吡咯类及其氧化产物等十大类化合物组成,在香气组成上无明显差别,但在醇类、吡咯类及其氧化产物等主要香气成分的含量上电焙和炭焙武夷岩茶与常规烘焙的铁观音之间存在差异,3种乌龙茶中醇类含量分别为37.202%、37.495%、44.430%;吡咯类及其氧化产物含量分别为12.570%、15.791%、23.912%。【结论】从主要香气成分的含量上来看,炭焙武夷岩茶较电焙武夷岩茶更丰富,常规烘焙的铁观音较电焙和炭焙武夷岩茶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7.
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人们要求生产清洁卫生的茶叶产品,以电力为清洁能源代替以前的茶叶烘焙传统能源的使用,同时适度规模茶叶生产的发展,更加促进以电力为能源的茶叶烘焙机得到迅速使用。阐述了CD-6CHZ-9B型茶叶烘焙机的特点及适用范围,介绍了其规范性安装和操作、维护和保养,并总结了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大麦茶是我国传统清凉饮料。饮用前,只需要用热开水冲泡2~3分钟就可浸出浓郁的香茶。一、原料配方大麦粉7千克、茶叶粉3千克、天然香料100克、牛骨粉50克。二、制作方法1.清洗去杂。将大麦洗净,除去其中的杂物,晾干或晒干。2.焙炒。可用焙炒机焙炒,  相似文献   

9.
以金观音毛茶为试验材料,采用轻火炭焙、中火炭焙和中足火炭焙3种不同炭焙程度制作武夷岩茶,通过感官审评以及测定茶叶中的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含量,研究轻火炭焙、中火炭焙和中足火炭焙3种不同炭焙程度对金观音制作武夷岩茶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轻火炭焙的武夷岩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最高,分别为35.03%、16.58%、1.77%;3种炭焙程度下的武夷岩茶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低于毛茶,轻火烘焙的武夷岩茶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为1.46%、6.34%;品质感官审评结果显示,评分高低为轻火中火中足火毛茶,轻火烘焙时品种果香显、馥郁持久,茶汤水中带香,味醇厚,表现最为优异。因此,综合评价金观音采用轻火炭焙制作武夷岩茶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0.
大麦茶是我国传统清凉饮料。饮用前,只需要用热开水冲泡2~3分钟就可浸出浓郁的香茶。一、原料配方大麦粉7千克、茶叶粉3千克、天然香料100克、牛骨粉50克。二、制作方法1.清洗去杂。将大麦洗净,除去其中的杂物,晾干或晒干。2.焙炒。可用焙炒机焙炒,或用文  相似文献   

11.
烘焙对于铁观音乌龙茶的生产极为重要,因为它强烈影响其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为了研究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对铁观音品质的影响,设置不同烘焙条件对铁观音进行焙火处理,并对其进行理化指标的测定,同时采用电子鼻和GC-MS对铁观音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的增加,3个茶样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滋味物质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茶多酚含量分别降低4.95%、6.31%和7.66%;儿茶素含量分别降低3.66%、4.33%和5.08%;氨基酸含量分别降低1.19%、1.87%和2.22%。酚氨比由平稳波段而后呈上升趋势,酚氨比分别升高0.34、1.55和2.17,且300 min后的茶叶滋味物质急剧下降,酚氨比急剧上升,气味响应降低,结合感官评价的结果,300 min后烘焙品质下降。电子鼻结果表明,不同烘焙条件和不同烘焙程度的茶叶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利用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费舍尔判别分析以及多种智能算法能够较好地快速辨别不同烘焙条件以及不同烘焙程度的茶叶。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气味特征表明,不同烘焙程度的茶叶挥发性物质和香气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出现了烤、焦和辛辣的气味。此外,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的电子鼻与挥发性物质的分析结果揭示了传感器与香气物质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为寻找最佳烘焙工艺以及铁观音的品质和香气特征鉴别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茶叶含水量控制在3%~5%才能长时间的保存,焙火及干燥程度与茶叶贮藏期限有相当重要关系;一般而言,焙火较重,含水量较低者可贮存较久。茶叶最适贮存期届满时,应取出再焙火。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茶叶的木炭烘焙工艺,为高品质茶叶木炭烘焙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为茶叶烘焙智能化提供基础。【方法】利用模糊数学矩阵分析原理,以模糊感官综合评价分作为响应值,烘焙温度、摊平厚度、烘焙时间为自变量,设立三因素三水平试验组合,拟合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响应面法对茶叶木炭烘焙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实际烘焙试验进行验证;测量茶叶主要香气成分含量、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分析试验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二次回归模型的可靠性。【结果】结合实际修整后的最佳组合参数:烘焙温度为82℃、摊平厚度为3 cm、烘焙时间为126 min;茶叶主要香气成分有反-橙花叔醇、法尼烯、植物醇、吲哚,其含量多少与香气等级相符;主要生化成分有茶多酚、可溶性糖、氨基酸、咖啡碱,其含量多少与汤色、滋味等级相符,感官评价结果与评价体系相吻合。【结论】建立的高品质茶叶木炭烘焙工艺的感官评价标准合理,感官评价模型可靠性强,试验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木炭烘焙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4.
从生姜中提炼出的生姜油,具有行气开窍、通血驱毒等功效,是现代食品、医药和化工的重要原料。加工优质生姜油成本低,效益显著。一、选料及处理将鲜姜洗净,切成4~5毫米厚的姜片,晒干。也可用炭火烘焙,但要防止姜片焙熟焙焦。一般7千克鲜姜可晒焙1千克干姜片。姜片干后,即可送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烘焙对夏秋绿茶色泽变化的影响,为烘焙工艺在夏秋绿茶品质改良中的优化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模拟烘焙工艺,比较分析烘焙过程茶叶感官品质、色差指标及影响色泽变化的主要理化成分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烘焙过程中夏秋绿茶颜色总体变化趋势为墨绿→黄绿→红黄→红褐色;色差指标L*、a*和b*在相同烘焙温度下随烘焙时间的延长呈现升高的趋势;叶绿素a、b的热降解属于一级动力学反应,烘焙温度越高,叶绿素a、b的反应速率常数k越大,半衰期(t_(1/2))越短,降解速率叶绿素b叶绿素a,烘焙过程茶多酚、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也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80 ℃烘焙茶叶色差变化较小、叶绿素的降解速率缓慢,茶多酚、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量最低,茶叶色泽品质保持最好。  相似文献   

16.
以信阳毛尖毛茶为原料(含水量≤6.5%),在40℃电烘笼下分别进行烘焙20min、40min、60min、90min等不同时长的焙火处理,以信阳毛尖毛茶为对照,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不同焙火时间对信阳毛尖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焙火时间的延长,干茶总体品质呈现先提升后下降的趋势,焙火时间在40min时干茶品质最佳,外形条索紧结,色泽尚油润,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滋味较鲜爽,叶底嫩绿匀整;水浸出物的含量随焙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的总含量与酚氨比随焙火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降低;氨基酸含量随着焙火时间的延长先降低后增加;焙火后茶样中的叶绿素a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7.
以丹桂乌龙茶(闽南)毛茶为研究对象,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设计,探讨丹桂乌龙茶精制过程中变温烘焙工艺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4B1C4D2E3及A3B2C4D3E1处理茶品质最佳,具有清香稍带甜香、滋味醇爽、汤色金黄明亮或花香显、滋味浓醇、汤色金黄的品质特点。丹桂乌龙茶变温烘焙包括3个阶段,即高温去杂、低温慢焙、高温提香阶段,较佳参数为120℃、20 min,90℃、130 min,120℃、30 min或110℃、30 min,90℃、140 min,130℃、10min。烘焙对丹桂乌龙茶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焙可显著增加其水浸出物及咖啡碱含量。极差分析表明,影响因子的主次顺序为:DEABC;第三烘焙阶段中的烘焙温度、时间为烘焙的主效因子。  相似文献   

18.
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叶利用率、茶产业效益的重要途径,终端产品开发是茶叶深加工的重要内容,将茶叶和烘焙食品结合开发烘焙类茶食品,已成为食品消费市场的一种新潮流.综述了主要烘焙类茶食品的原料配方和加工工艺,涉及茶面包、茶糕点、茶饼干和茶月饼等,并总结了烘焙类茶食品抗氧化性和抑菌作用两个功能,最后提出烘焙类茶食品未来的几个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一种新发明的龙眼烘焙灶结构及龙眼干加工工艺。其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剪果→除杂→原料吊送并平铺于网板上→初焙→冷藏→分级→包装。以期为龙眼的烘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铁观音毛茶为材料,采用均匀设计法设置试验方案,结合二次多项式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烘焙工艺中温度、时间和摊叶厚度等因素对茶叶内含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制清香型铁观音在80℃、150 min、4.0 cm和99℃、120 min、5.5 cm的条件下处理,可使生化品质达到较高.对烘焙温度、烘焙时间和摊叶厚度3个自变量及茶叶生化品质、儿茶素品质指数和苦涩味指数、y-氨基丁酸和茶氨酸含量5个因变量进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烘焙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每上升1℃,儿茶素品质指数提高0.7424,儿茶素苦涩味指数提高0.0126;烘焙温度和时间对生化品质、γ-氨基丁酸和茶氨酸含量的影响呈负相关,即低温长时间烘焙有利于功能性氨基酸的富集.经计算,其优化烘焙工艺组合为:85℃、300 min、1.0 cm,此时茶叶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为1.027 mg·g-1,茶氨酸含量为7.102 mg·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