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钩介幼虫病是淡水鱼苗夏花培育阶段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几年在淡水鱼疾病防控过程中多次遇到给鱼苗造成死亡的病例,在湖北、湖南草鱼夏花培育,珠三角的河魨、加州鲈、生鱼和北方鲤鱼鱼苗培育都造成了较大的危害。下面把钩介幼虫的生物学特点、对鱼苗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供大家参考。1钩介幼虫的生物学特点钩介幼虫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的淡水蚌类特有的幼虫。蚌类一般为雌雄异体,性成熟季节雄性个体将精子排入水中,随  相似文献   

2.
<正> 1 症状与危害 瓣鳃纲中一些蚌类的钩介幼虫用长而具有粘性的足丝和钩子附着在鱼体上,通常在鱼的鳃、口、鳍条以及皮肤上。鱼体受到刺激引起周围组织发炎增生,色素渐消退,并逐渐将幼虫包围在里面,形成包囊。较大的鱼体寄生几十个钩介幼虫,一般影响不大,但对饲养5、6天的鱼苗和体长1.  相似文献   

3.
摇蚊幼虫是多种经济鱼类的优良饵料,浮游阶段时,不少幼鱼可摄取,转入底栖时则是底层鱼类,鲤、鲫、青鱼等的佳饵。目前尚未见其影响或危害鱼类的报道。笔者在1983年5月上旬,发现本场203号池岳鲤。苗(体长13毫米-20毫米)死亡甚多,经检查试验证明是气泡病及猎食性摇蚊幼虫(以下简称幼虫)综合引起的结果。因此,我们进行了幼虫对培育鱼苗的影响及防治方法的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有关复殖吸虫的幼虫或成虫寄.生于鱼体引起鱼类患病的情况是为常见,而在鱼苗孵化生产期间,大量复殖吸虫的尾蚴危害鱼苗,造成大批死亡,则不多见。本文是作者于1983-1985年赴斯里兰卡协助开发渔业生产期间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之一,经观察、试验,初步查明了这些复殖吸虫尾蚴的感染途径,对鱼苗的危害程度,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作为寄主鱼,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过程、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背瘤丽蚌钩介幼虫在黄颡鱼的鳃丝、鳍条或须上均能完成变态发育。在水温(25±1)℃时,寄生期为8 d。钩介幼虫腹缘先与寄主鱼体表组织接触,寄生后5 h,大部分被鱼体组织包裹;第2天,内幼虫足丝消失,钩介幼虫全部被包在包囊中;随着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进行,其壳颜色逐渐加深;第7天,变成黑色不透明,并有少量钩介幼虫变态为稚蚌;第8天,稚蚌脱落达到高峰期;第9天,稚蚌全部脱落。在寄生阶段,钩介幼虫壳长、壳高和铰合部长未发生显著变化。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8℃,有效积温为100.2℃.d。  相似文献   

6.
钩介幼虫     
正病原或病因钩介幼虫是淡水双壳类的幼虫,较为常见的有背角无齿蚌(Anodona woodiana)、杜氏珠蚌(Unio douglasiae)的钩介幼虫。体背两片几丁质壳,闭壳肌中有一根细长的足丝。临床症状钩介幼虫可以寄生在鱼体的吻部、鳃丝、体表等处(见图1),造成寄生部位组织增生,微血管  相似文献   

7.
蚌的人工繁育暨育珠操作技术规程(二)三、采苗1.时间:力争抓早繁,以4月下旬─—5月中旬为好。2.繁殖雌亲蚌:在亲蚌池中选取钩介幼虫发育成熟的种蚌─—针刺外绍腔见钩介幼虫足丝粘连,用5—10倍的放大镜镜检钩介幼虫双壳不停地合张。3.寄生鱼:每只雌亲蚌...  相似文献   

8.
为了充分利用光能,延长鱼类生长时间,培育大规格鱼种,缩短养殖周期,1985年10月至1986年4月底,我们进行了利用塑料大棚提早家鱼人工繁殖的试验,经初步试验,于1986年4月25日首次催产成功,获鱼苗70万尾,比常规催产早20~25天。  相似文献   

9.
用食盐加青霉素治愈黄颡鱼急性水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 4月 22日,本地一养殖户暂养的黄颡鱼,暴发急性水霉病,一天内死亡黄颡鱼 1000公斤以上,损失惨重,黄颡鱼是供钩介幼虫寄生用的,如不及时治疗,将直接影响河蚌育苗生产。河蚌育苗于 4月 20日开始。   一、症状   (1)已死亡的 1000多公斤鱼体表长满水霉,全身象裹着旧棉絮一样。   (2)网箱内尚有 4000多公斤存活的黄颡鱼,均有不同程度的水霉感染。   (3)镜检:鳃、肠道、皮肤均未见有其他寄生虫寄生,并未发现有其他鱼病现象。   二、发生原因   (1)黄颡鱼自去年年底收购,放于网箱内暂养,供春末夏初钩介幼虫寄生用,…  相似文献   

10.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5种寄主鱼体寄生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黄颡鱼、草鱼、鲢、鳙和鲫作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寄主鱼,分析了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和寄苗时间对5种鱼初始寄苗量的影响,并对寄生在这5种鱼上的钩介幼虫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无论高密度寄苗还是低密度寄苗,长时间寄苗还是短时间寄苗,黄颡鱼和草鱼的寄苗量都明显高于鲢、鳙和鲫。提高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寄主鱼的寄苗量显著增加,但增加寄苗时间,寄主鱼的寄苗量未见显著提高。黄颡鱼和草鱼的稚蚌脱苗率显著高于鲢、鳙和鲫,寄生在鲢、鳙和鲫鳃上的钩介幼虫约80%未发育至稚蚌便提前脱落。不论在寄苗量方面,还是在稚蚌脱苗率方面,黄颡鱼和草鱼均是三角帆蚌钩介幼虫的最佳寄主。  相似文献   

11.
卞伟 《内陆水产》2001,26(10):22-23
每年4~6月为三角帆蚌的最佳繁殖季节,雌蚌将成熟的卵球输送到外鳃瓣的鳃丝间隙中,再将雄蚌释放在水体中的精子随呼吸水流纳入外套腔被外鳃瓣滤取,并与待留在鳃丝间隙中的卵球受精。受精卵即滞留在鳃丝间隙中进行胚胎发育。当胚胎发育至钩介幼虫时,雌蚌将成熟的钩介幼虫排放到水体中钩介幼虫遇到鱼体便寄生在鱼鳃和鱼鳍上营寄生生活变态完毕形成仔蚌从鱼体上脱落下来,落入泥底中营独立的埋栖生活。1亲蚌的选择与培育1.1亲蚌雌雄鉴别1雄蚌较狭长,后端较尖,雌蚌体厚,后端较圆2雌蚌的内脏团丰满、色深,雄蚌则小而呈…  相似文献   

12.
胡坤寿 《内陆水产》2002,27(12):9-9
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州稻田养鱼质量,解决农户购买鱼苗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利用稻田插秧前空闲条件,就近就地培育鱼苗鱼种,满足农户稻田养鱼的需要,同时增加稻田收入。我们结合凯麻产业带开发项目,2001年3月在麻江县滥坝村一组选择杨政泽、杨政元两农户稻田1800米2进行培育鱼苗试验,投放建鲤乌仔鱼苗40500尾,经过62天饲养,收获鱼苗26530尾,收入2646.5元,每667米2增纯收入335.37元,投入产出比1∶1.51,鱼苗出售后插水稻。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田的选择试验…  相似文献   

13.
李斌顺  杨华 《河南水产》2004,59(3):25-25
林州市水产管理站从2004年4月28日起,在临淇镇万泉湖进行网箱养殖香鱼试验。苗种下箱15天后,增重倍数为2.2,生长情况良好。后发生肠炎病及缺氧综合症,死亡率极高,对养殖试验造成严重影响。随后我们再次引进香鱼苗6000尾,对肠炎病及缺氧综合症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验证杂交鲤的优良性状、挖掘鱼种池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鱼产量,于1984年和1985年在总面积为16.8亩的8个鱼种池(最大的2.8亩,最小1.5亩,水深1.3~1.5米,底为沙质泥底)作了本试验。1984年5月25日~6月12日先后投放杂交鲤1,008尾(各池均为60尾/亩)和其他鱼苗58.8万尾(平均3.5万尾/亩,其中鲢鱼  相似文献   

15.
1999年 11月起,我所与东海水产研究所合作进行香鱼育苗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999年10月26日自外地购进香鱼发眼卵30万粒,置于80米2面积的水泥池内,水温为18℃,盐度为18‰,水深55厘米, pH值为 7. 7,至 11月2日全部孵化出香鱼幼苗约8万尾,鱼苗平均体长0.6厘米,池水盐度降至14‰,维持1星期后降低至12‰,先以循环过滤式培育,后改为流水式培育。 鱼苗池上方应避免直射光,在塑料棚正上方盖绿纤维瓦,池上方设200瓦灯泡2只,以利于增加阴雨天室内光照度及夜间…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在1985年做了翘嘴鳜(Sinipercachualsi)与大眼鳜(S.knerii)生长速度对比试验。兹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1.材料翘嘴鳜苗和大眼鳜苗均取自长江边的绠网中,规格是1.5朝鱼筛之上,2.7朝鱼筛之下的鱼苗。鳜适口的饵料鱼规格为1.5朝鱼筛之下的鱼苗。 2.方法 1985年5月16日将翘嘴鳜苗750尾(体有墨绿色斑块)和大眼鳜苗250尾(体有黄褐色斑块)同时放入一个三亩的长方形鱼池中,水深1.0-1.5米,排灌方便,池底有2-5寸的淤泥,生长着多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幼苗,水质清净。池中原有虾、鲫、虾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域中的团头鲂种质资源久已被沿湖诸县水产养殖界开发利用,并随鱼苗市场的发育,其养殖范围不断扩大。本文就我们在1995年和1996年进行的池塘主养和混养鄱阳湖团头鲂的试验情况作一总结。1养殖时间1996年3月20日至12月1日,历...  相似文献   

18.
鳜鱼俗称桂花鱼,为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以捕食各种小鱼、虾为主,并有吞食同类鱼的现象。它肉嫩、刺少、味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江河名贵鱼类之一。人工养殖鳜鱼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由于自然资源明显衰退,江河捕捞鳜鱼苗,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进行人工繁育种苗很有必要。我们于1985年4月至6月中旬,在三水县径口华侨农场枕头湾水库捕获鳜亲鱼,就地进行人工孵化和鱼苗培育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9.
1985年3月在日本黄姑鱼人工繁殖初获成功.以前均靠捞天然鱼苗进行养殖,鱼苗难以保证,这次试验是将4尾亲鱼注射激素后,产卵成功的.共孵出18万尾鱼苗。投喂浮游生物,配合饵料、切碎的活饵料。同年6月体长达4.5厘米,5万尾幼鱼生长状况良好.1986年对饲养方法进行了改进一提前投活饵料,使营养条件尽量接近天然鱼.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任阳乡大面积鱼苗池的鱼苗发塘从1981年起,逐渐将传统的用豆浆发塘,改为用豆浆与有机肥结合发塘,最后改为纯用有机肥发塘。1985年在与洪泽县联营中的发花塘亦全部采用有机肥发塘。通过五年时间的大江南北大面积试验证明,纯用有机肥发塘,不但可节省生产成本,而且由于用肥料发塘,能够培养浮游生物等活饵料,使鱼苗摄食的营养成份全面,分布均匀,能促使鱼苗暴长,规格整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