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桑干河干流山西段水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原则及技术方法对山西桑干河干流地面水域的功能区进行了划分.根据桑干河干流实际的水文特点,建立了桑干河干流氨氮、COD及挥发酚环境容量的计算模型,最终对不同频率流量条件下的桑干河干流氨氮、COD及挥发酚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滹沱河水环境综合质量的马尔柯夫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马尔柯夫水质动态分析法研究了山西省滹沱河7个断面的水环境综合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滹沱河7断面水环境综合质量的进步度指数的变化,从小到大依次为济胜桥<定襄桥<忻口桥<乔儿沟<代县桥<崞阳桥<南庄。滹沱河水质环境综合质量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地域性,忻口桥至济胜桥之间有明显的峰值,是污染较严重河段,整体呈现出中间水质污染严重两头水质良好的趋势。滹沱河水环境综合质量的时间变化趋势是局部有所改善,整体趋于污染加重,Ⅴ类水质的范围在扩大,Ⅲ类水质的范围在缩小。滹沱河水质环境综合质量受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环境容量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水环境容量的概念,指出了水环境容量建立的基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水生态系统健康;从水环境容量的本质出发概括了水环境容量的主要特征;论述了目前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展望了水环境容量定量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根据水功能区水质标准计算河段水环境容量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依据。考虑河段的功能区划及河段的流量、流速等条件,依据实测资料建立了河段水环境容量的一维模型。模型为水体纳污能力相对模型,体现了水体对不同污染物的容纳空间。模型应用于天津外环河段,上下断面污染物的CODcr、NH3-N、TN、TP预测值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该模型可以用于河段水环境容量计算。  相似文献   

5.
海南省南渡江流域水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巧  刘阳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625-4626
通过对南渡江流域的污染源、水文参数调查和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结合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质目标和产业发展战略,运用水质模型计算南渡江流域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环境容量,分析计算结果,提出目前需削减的污染物量,为水污染防治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银川市水环境容量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可操作性强的一维稳定条件下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结合银川市的实际情况,确定水体计算范围,经过实地勘测、取样,确定相应的参数,对控制的主要入沟污染物CODcr、氨氮分别根据不同水体保护目标,计算其水环境容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选取冯家山水库2003~2006年水库出口监测数据,评价了冯家山水库的水环境质量现状。结果表明,近几年来冯家山水库水质符合地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标准的要求。根据冯家山水库确定的水质保护目标,选用适合于冯家山水库水环境特征的水质模型,分别计算COD、TP的水环境容量。以2006年为现状年,根据冯家山水库的水质监测数据计算了COD、TP的已利用环境容量和剩余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冯家山水库库区自净能力相对较大。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水库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混合模型的灌河水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灌河口地区污染源分布特点,采用一维和二维水质模型相结合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对灌河的水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90%水文保证率下,灌河COD水环境容量为4247t/a,NH3-N水环境容量为561t/a,得出灌河流域已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提出控制污染的方法建议,供相关部门在治理灌河的污染、改善灌河水环境以及开发利用灌河方面作参考。  相似文献   

9.
郑含笑  杜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478-5480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河流水环境容量日益成为制约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阐明水环境容量的概念和简述我国水环境容量研究的发展状况和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城市河流水环境容量研究和实施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对未来城市水环境容量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针对松花江流域水环境容量季节性变化情况,在动态的水文设计条件下,基于二维岸边排放模型,采用段尾控制法对松花江佳木斯段COD和NH_3-N的实际水环境容量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松花江佳木斯段COD与NH_3-N实际水环境容量变化趋势相似,NH_3-N波动幅度大于COD的波动幅度;实际水环境容量季节性变化较大,丰水期最大,枯水期最小,应实施动态的管理。研究结果可为松花江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学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42-18243
针对乐安河流域重金属污染现状,采用重金属迁移转化一维确定性水质模型研究重金属污染物铜、铅在乐安河流域的水质模拟,并按稀释作用、冲刷悬浮作用、稀释沉降作用3种情况计算了乐安河流域铜、铅水环境容量值。  相似文献   

12.
水体纳污能力是科学合理地制定水污染控制规划的基础。沿海河网地区水系复杂,水体具有水深较浅、流速缓慢、顺逆不定和水体自净能力不强等问题。以沿海平原河网地区的海门市水环境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水系特点和实际需要建立一维河网水量水质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该市主要河道的纳污能力,为当地的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瑶湖水质现状调查与监测,对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并对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计算,最后提出瑶湖水环境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地表水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阳生  邢巧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550-5553
分析海南省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状况和污染物排放量,提出海南省地表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原则、设计水文条件、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和水质保护目标,利用一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进行地表水环境容量测算。根据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3个主成分为反映经济发展和人口状况的主成分F1、反映节水技术状况的主成分F2、反映降水量状况的主成分F3。从主成分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03—2010年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稳步递增趋势,但在2008年和2009年出现了小的波动,其原因主要是2008年、2009年两个年份降水量减小。要促进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控制该区域人口数量,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普及和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调度下鄱阳湖水环境容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三峡水库调度下鄱阳湖的水环境容量变化特征。[方法]以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为鄱阳湖污染物主要控制性指标,采用有机物和营养物质水环境数学模型,分析三峡水库调度下鄱阳湖的水环境容量变化特征。[结果]三峡工程运行后,水库增泄流量时,鄱阳湖在汛期高水位的持续时间延长;而水库蓄水减泄时,湖内退水加快,水位下降明显,因此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水文情势影响显著。2009年三峡水库蓄水时,鄱阳湖10月份的COD、TN、TP水环境容量较运行前分别下降了14.0%、15.4%、15.4%;而水库防洪泄水时,鄱阳湖8月份的COD、TN、TP水环境容量较运行前分别增加了3.64%、4.88%、4.88%。[结论]该研究为湖泊水体污染控制和水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陕西黄河湿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以陕西黄河湿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湿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比较,研究了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变异规律。[结果]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河湿地从河滩湿地、开垦湿地(农田)到因盐碱化最终废弃后的退化过程中,土壤容重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容重的平均值分别为1.474、1.522、1.593 g/cm3。土壤变得更紧实;土壤孔隙状况(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的各项指标也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有所降低,其中毛管孔隙和总孔隙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达到极显著水平,非毛管孔隙也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孔隙度状况的改变而改变,加剧了土壤的退化;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表现出相同的规律。与湿地土壤相比,开垦湿地(农田)和废弃盐碱地的最大持水量平均值分别减少了5.7%和22.3%。毛管持水量平均值分别减少了0.2%和19.4%。最小持水量平均值分别减少了6.1%和22.2%;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河滩湿地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均优于开垦湿地(农田)和废弃盐碱地,与河滩湿地相比,开垦湿地(农田)和盐碱化荒地总土壤蓄水能力分别降低了12.4%和15.2%。总的排水能力分别降低了2.7%和15.9%。[结论]采取合理措施安排湿地周边集体林地、农田及湿地资源开发关系对黄河湿地保护区涵养水源,调节水分循环和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