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把整株干物质换算成能量值和估测植株体内的能量分布,以了解组织的能量含量及作物干物质在植株各器官之间的分布,都是必要的。通常,作物模拟模式需要整个生长季节中作物各组成成分的能量含量数据。关于玉米整株的能量含量已有评价(Lieth,1968;Ovington等,1967)。但是,为实现作物模式  相似文献   

3.
小麦粒重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小麦粒重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的大小差异较大,称之为籽粒“不整齐”或“大小不匀”。然而籽粒的大小除遗传基质外,也受环境条件(尤其是在籽粒发育和增重期间)的影响,穗轴不同部位的粒重有相当大的波动性。笔者从1983年起,试图探讨籽粒“不整齐”在穗轴上的分布规律,并将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5.
6.
籽粒发育期小麦体内氨基酸组分及运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京冬6号为材料分析了小麦籽粒发育期籽粒、籽粒腹腔液、穗梗韧眼叶汁液、旗叶、旗叶韧皮部汁液和根系伤流液中氨基权含量及组分的变化。籽粒中以谷氨酰胺和谷氨酸(Gln+Glu)、脯氨酸(Pro)、丙氨酸(Ala)、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Asn+Asp)、丝氨酸(Ser)和甘氨酸(Gly)为主。籽粒腹腔液中以Ala、γ-氨基丁酸(γ-Aba)、Ser、Gln和Gly为主。穗梗韧皮部汁液中Asn、苏氨酸(Th  相似文献   

7.
把采果后的9龄妃子笑和黑叶荔枝树植株,以及3龄未结果幼年妃子笑植株的根、茎、叶3个器官分成16~20个部位和组织,分别测定各个部位和组织的生物量及P含量,并计算其P累积量,研究荔枝树体内P素在各个部位、组织中的分布及积累特点.结果表明:(1)P含量因组织和部位而异,在末级侧枝木质部、新成熟小叶中最高,在根颈、主茎木质部中较低;随着荔枝枝干和根系粗度增加,其P含量基本上呈下降趋势;(2)9龄妃子笑植株的末级侧枝木质部和叶中的P含量高于3龄树相应部位的P含量;(3)9龄荔枝树体内P累积量以茎中为最多,其次为叶片,根系中的P累积量最少,其中茎中木质部P积累量远大于韧皮部;3龄妃子笑植株树体内叶和茎的P累积量差异不大;(4)9龄妃子笑植株末级侧枝(包括其叶)的P累积量占整株树P累积量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8.
以RA、STV、RC和RD四品系甜叶菊植株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法(HPLC-ELSD)分析十叶一心期和现蕾期茎、叶及种子成熟期根、茎、叶内聚果糖类化合物检出最大聚合度及含量情况,为甜叶菊聚果糖类化合物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聚果糖类化合物形成能力在甜叶菊植株各部位间差异明显,以根中最强,茎秆次之,叶内最弱,随...  相似文献   

9.
从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HW-L1改良后代中选育的5个春小麦新品系,在青海表现出比对照品种高原448更优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潜力,推测源于外源物种的野生不良性状被淘汰,保留在新品系中的外源染色体区段可能对遗传改良有贡献。为了了解源自人工合成小麦SHW-L1的外源染色体区段在这5个改良新品系中的分布,利用11 660个具有染色体位置信息的多态性DArTseq标记对这5个改良品系进行了外源染色体区段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78个外源染色体区段,其中,65个为源于四倍体小麦的A和B基因组,13个为来自于节节麦的D基因组。24个源于四倍体小麦的外源染色体区段分布于3个以上的品系中,这些区段主要来自于A基因组,其中2A有8个,7A有4个,1A有3个,6A有3个。本研究材料来自于混合选择,不同品系共有的外源染色体区段可能含有对当前育种有价值的重要基因位点或基因簇,这样的区段将是下一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个体直接收获法,在采果后把10龄和3龄妃子笑荔枝树的根、茎、叶3个器官分成16~20个部位和组织,分别测定各个部位各个组织的生物量和镁浓度,并计算其累积量,以探明妃子笑荔枝树体内镁素在各个部位、组织中分布及累积特点,为荔枝镁营养研究及镁肥施用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镁浓度在不同组织和不同部位是不同的,在叶、皮部含量较高,在根颈、主根、茎枝木部含量较低;随着荔枝根系粗度增加,其镁浓度呈下降趋势;在同级枝干中,皮部镁含量显著高于木部;(2)10龄树老叶柄镁浓度显著高于3龄树,但其梢皮部和木部镁浓度则显著低于3龄树;(3)荔枝镁素累积在叶最多,其次为茎,根系镁累积量最少,叶镁素累积量占整株树镁素累积量50%以上(其中10龄树为50.7%,3龄树为62.0%)。10龄树镁累积量(62.0 g)是3龄树镁累积量(9.8 g)的6.3倍。  相似文献   

11.
糯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加深对糯小麦淀粉特性的认识,选用2个糯小麦和2个普通非糯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了糯小麦完熟籽粒中淀粉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普通非糯小麦品种的差异。结果表明,糯小麦淀粉粒的粒径分布范围为1.0~43.7 μm,不同粒径淀粉粒的数目比例分布呈单峰曲线变化,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均呈双峰曲线变化;糯小麦籽粒中存在2种类型淀粉粒,即A型大淀粉粒(直径≥10 μm)和B型小淀粉粒(直径<10 μm),B型淀粉粒的数目、体积和表面积比例均高于A型淀粉粒。与普通非糯小麦相比,糯小麦籽粒中B型小淀粉粒的数目、体积和表面积比例较高,淀粉粒的平均粒径和中位粒径较大。糯小麦与普通非糯小麦不同粒径淀粉粒的数目、体积和表面积比例分布曲线存在差异。糯小麦B型淀粉粒处的峰高显著高于普通非糯小麦,A型淀粉粒处的峰值低于后者。糯小麦体积和表面积分布中B型淀粉的峰值粒径显著小于普通非糯小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外对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内的各种营养元素在茶树和茶叶中的含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但营养元素在茶树各部位的分布及其在生长周期中动态变化的研究资料则较少。为了探明不同品种茶树对主要  相似文献   

13.
1.茶树在水培法下,2小时内即能吸收磷素。 2.茶苗在子叶期间.无论它有无子叶,均需向外吸收磷素,但无子叶的吸收得更多,因此,播种前必须施用基肥,否则会影响子叶期间的幼苗生长。 3.茶苗的子叶,不仅有贮藏原有物质的作用,而且还能将根系吸收的营养物质起到运输作用。 4.茶苗在相对休眠状态所吸收的磷,在体内的分布是:无论有无子叶的,均是:根>茎>叶。在生长状态所吸收的磷在体内的分布是:①有子叶的:根>叶>茎,无子叶的:叶>根>茎。 5.无论是在嫩叶上或在老叶上,进行根外追磷,茶树均能吸收。但是追施在嫩叶部分的吸收效果更好。 6.幼龄茶树从4—12月均不断地吸收磷肥,其中出现两个吸收高峰:一个是6—7月间,另一个是12月份。这说明磷肥不仅要分次施用,而且应该以两个高峰期前一个月作为主要施磷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模拟土柱,研究滴灌条件下施用不同镁肥和不同土壤质地(砂土、壤土和粘土)中镁的移动分布,以探求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中镁的移动与分布。结果表明:(1)在滴施硝酸镁、硫酸镁和氯化镁处理后,0~40cm土层的交换性镁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急剧减少而后呈逐渐增加趋势,土层中交换性镁含量以0~5cm土层最大,不同镁肥品种在0~5cm土层的交换性镁含量顺序为:硫酸镁硝酸镁氯化镁;(2)滴施硫酸镁后,在不同质地土壤中镁的移动存在较大差异:砂土和粘土中交换性镁的含量以0~5cm土层最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壤土0~40cm各土层中交换性镁含量随土柱深度的增大而上升。  相似文献   

15.
16.
小麦主要种植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水分通常是限制因子.植物利用有效水分保持地上部发育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根系.在营养生长期,虽然土壤剖面上层的水分可以利用,然而在半干旱气候中,籽粒灌浆期常常无水可用,只有深层根系才能促进籽粒灌浆(Behletal,1986).弄清基因型根系纵向和横向分布的弹性,作为雨养条件下的适应性与地上部发育的机理,将有助于小麦育种者为既定环境培育相应丰产的品种.本研究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探讨了春小麦突变体及其母本品种根系的分布和地上部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小麦叶枯性病害在黑龙江省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720个点的调查,初步查清了小麦叶枯性病害在全省的分布,根据温度和降雨量气象条件和初始病指可初步将全省病害分为三个区:即病害流行强度I级区、包括嫩江、呼玛地区;流行强度Ⅱ级区,包括泰来、哈尔滨、牡丹江、宝清、佳木斯等地;流行强度Ⅲ级区,包括北安、饶河、伊春地区。并明显了Septoria属病害和Biploria属病害的各地区叶枯性病害中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18.
不同光照条件下大豆体内异黄酮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HPLC检测了不同光照处理大豆组织中异黄酮的含量。结果显示:幼苗子叶异黄酮含量大大高于叶片和根中的含量;光照处理后,子叶中异黄酮的含量降低,而叶片和根中的异黄酮含量上升;异黄酮含量较低的品种,幼苗光照后子叶中异黄酮含量上升较多。幼苗子叶中的异黄酮以大豆甙和染料木甙及其丙二酰衍生物为主,叶片中主要含有染料木甙及其丙二酰衍生物,根中异黄酮组分以丙二酰大豆甙为主;异黄酮组分因品种不同显示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及时掌握江苏省不同生产区域小麦主推品种及新审定品种的品质状况,评价和筛选优质高产品种,针对2014—2015年大面积推广和引进的15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各参试品种间品质性状差异较大,其中,差异较大的是面团稳定时间和沉淀时间,其次是软化度、评价值、沉降值、湿面筋与蛋白质,差异较小的是面团吸水力、出粉率与容重。2)淮北麦区优于淮南麦区,其中淮北麦区新育成的淮麦33和徐麦32达到优质强筋小麦的标准,淮南麦区大面积推广的宁麦13号达到优质弱筋的标准。此外,本文还对江苏小麦品质改良的主攻方向,优质小麦区域化种植和产业化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