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红茶史略     
翁寿楠 《茶报》2004,(3):13-13
宜昌红茶简称宜红茶,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由于宜红茶系条形茶,加工精细又称为宜昌工夫茶,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2.
宜红茶史略     
翁寿楠 《茶叶》2004,30(3):173-174
宜昌红茶简称宜红 ,又称宜昌工夫茶 ,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1 宜红茶区的自然环境宜红茶区位于东经 1 0 9°- 1 1 2°,北纬 2 9°- 31°31′。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 )二十余县 ,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 ,早在公元 3世纪西晋时 ,《荆州土地记》就记有 :“武陵七县通出茶”。唐代陆羽《茶经》载 :“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山南 ,以峡州上”。1 .1 气候属亚热带气候 ,茶区年均温度 1 4~ 1 8℃。宜昌年均温度 1 6.…  相似文献   

3.
一、“宜红”茶创制史。宜红茶究竟始于何时?江荻君同志曾在1950年《中国茶讯》“宜红区毛茶产销调查”(下称调文)一文中阐述:“湖北红茶最早为道光年间,首先为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成丰甲寅年(1854年)高炳三、光绪丙子年(1876年)林紫宸、泰和合(可能就是卢  相似文献   

4.
宜红茶略考     
正清朝和民国时期,渔洋关是湘鄂西最大的茶叶集散地,素有小汉口之称。作为一个山区小镇,形成宜红茶最大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特殊的历史条件。虽说经历两三个世纪的变迁,渔洋关集镇上的古街、古茶庄、古码头许多已不复存在,但得到保护和利用的那些遗址遗迹,仍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和探寻这里生产的宜红茶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5.
6.
为考查我区《宜红茶》茶叶生产历史,现将收集到的几首茶诗摘抄如下。  相似文献   

7.
1宜红茶的产销现状分析 宜红茶又名宜红工夫茶,是我国传统外销工夫红茶,与"祁红"、"滇红"被列入我国三大工夫红茶,生产历史悠久,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宜红茶最早产生于17世纪,19世纪60年代开始规模生产,历史上宜红茶的产地包括今天的湖北(宜昌、恩施),湖南(常德)两省三地的26个县市,是我国茶叶中颇具出口创汇能力并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百年老字号品牌,以其特有的"冷后浑"风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为稳定的消费群体,在俄罗斯、德国、乌克兰、波兰、日本、英国、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欢迎.  相似文献   

8.
最近,重读我国“现代茶圣”九十二岁高龄的吴觉农先生所著的《吴觉农选集》,颇获教益。对拙文《宜红茶初考》(载《茶叶通讯》1985年第四期)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恰好,这时又拜读了《茶叶通讯》1989年第二期刊载的湖南石门县泥沙  相似文献   

9.
翁寿楠 《茶叶》2004,30(4):236-236
建国前,农村一无电、二无柴油机及其他动力设备,也无制茶机械,不论是制红茶还是绿茶,全部手工制作。没有机械就用手和脚,萎凋好的叶子少量的用手搓揉,但数量多了,就用脚来揉,而且要用力。把叶子揉成条索,揉出茶汁,以便发酵。每家茶农都有一个木桶,称为“黄缸”,高约1.5m,直径1.5~2m。鲜叶采回后,一般用晒席铺在稻场里用日光萎凋,  相似文献   

10.
正前言2015年8月,在湖北省图书馆有幸看到了民国十年版《湖北通志》,在二十二卷《物产》章节茶类中介绍了在湖北有名称、起源清楚、产地明确的27只茶和只有茶名没有产地和其他信息的近40只茶,其中没有找到宜红茶,只提到蒲圻、崇阳、长阳、五峰等地有红茶。2016年9月,五峰县研究古茶道的同仁们告诉笔者,他们查阅了保存在宜昌档案馆的宜昌海关自1877年设关到1940年6月活动停滞期间  相似文献   

11.
宜红茶是传统的外销工夫红茶,于清光绪初年诞生在湘北鄂西交界的武陵山脉东部山区,至今已近150年历史。本文从不同时期的设备条件、加工方式和工艺变化等方面,探讨和阐述宜红茶初精制工艺的演变过程,研究和弘扬宜红文化。  相似文献   

12.
炒干时间对宜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宜红茶为对象,分析不同炒干时间0min、10min、15min、20min、25min对宜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炒干时间的增加,干茶的形状紧结度和匀整度增加,色泽润度提高,但时间超过15min后润度下降,灰度增加,茶叶的炒香变浓,香型发生变化,同时涩味加重。TR/TF值以15min处理最低,其次是10min和25min。结合感官和内质分析,宜红茶炒干时间控制在10-15min范围,即含水量控制在26~22%为宜。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控制萎凋程度、发酵时间和足干温度,研究宜红茶初制过程中工艺条件对成品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程度、发酵时间和足干温度3因素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发酵时间萎凋程度足干温度;鲜叶萎凋至含水率为60%,发酵2.5 h,再用85℃温度足干制得的红茶汤色橙黄明亮,甜香明显,内含物质丰富,综合品质突出。  相似文献   

14.
今年走访了湖北省著名茶区——合丰、五峰、宜都、宜昌等地和国营走马茶场、宜都茶厂等单位,参加座谈的有老茶工、老干部,有专职技术人员,也有七十多岁的老茶农等提供的资料、得益不浅。为了更好了解“宜红茶”来历与品质特点而改进我省“宜红”品质促进茶叶生产,特整理供茶界同志们参考。根根“中国茶讯”五○年综合版资料结合本人访问调查材料,关于“宜红”的来历  相似文献   

15.
茶叶制成后,在通常的条件下,贮藏时间过长,往往会发生质变。重者发霉和陈变,形成异味,汤色也浑暗;轻者香气、滋味失去鲜爽,或鲜爽度降低,汤色由红亮转变为红暗,并出现陈味,逐渐失去刺激性。  相似文献   

16.
福建在唐、宋时代武夷茶已见称于海内。唐郑谷《谢尚书惠腊面茶》:“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宋范仲淹《斗茶歌》:“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载”。都描绘当时武夷茶之盛况。元代于武夷山四曲建御茶园,武夷茶之名更著。武夷山水诡奇壮丽,历代名人墨客所吟咏,名山名茶广为流传,崇安茶市亦应运而兴。但因所产不足供天下之需,商贾多运他乡之茶,以充武夷茶。故有“药不到樟树不灵,茶不到星村不香”(星村在武夷山东南为茶叶集散地)之俗谚。 崇安茶市的形成,有其历史的社会经济基  相似文献   

17.
宜红茶在我国红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国际市场上颇负盛名,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但作为宜红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却鲜为人知。本文想就宜红茶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等,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湖南红茶     
正辉煌历史,照耀湖南红茶。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湖南红茶始创于1854年,因其"清香厚味",自道光年间问世就名传天下,列为贡品,风靡全国,直至西方上层社会而享誉世界。据《湖南省之茶》记载:"湖南红茶与祁红、建红鼎足而三,同为中国红茶之正宗"。1915年,湖南红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世界顶尖红茶的代表之一;主产县有新化、安化、石门、桃源、平江等。1993年,湖南红茶出口4.6万t,占全国出口量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正> 马铃薯(S. tuberosum)为茄科茄属植物,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山区的智利、秘鲁一带。约于1570年由西班牙海员首先将其带回西班牙和葡萄牙,然后在欧洲各地种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适制品种和采摘标准、加工工艺、感官品质特征等方面阐述了花香型红茶与传统红茶的区别,为花香型红茶的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