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节试验区属典型的生态环境岩溶脆弱区,山高坡陡,宜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石漠化严重。2008年在全国石漠化严重的8省(区、市)启动实施了100个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其中毕节地区8个县市全部被划为治理示范点。研究以石漠化严重的毕节试验区为例,选择与石漠化最为密切的自然干扰因子、社会干扰因子和石漠化景观格局因子,构建岩溶地区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熵权灰色关联法,对毕节试验区8个县市进行土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毕节试验区土地质量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是威宁县〉金沙县〉黔西县〉毕节市〉赫章县〉织金县〉大方县〉纳雍县。土地质量水平较好的是威宁县和金沙县;土地质量水平一般的为黔西县、毕节市、赫章县、织金县、大方县和纳雍县。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毕节岩溶区为例,针对岩溶区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划分中存在的问题,将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应用于岩溶区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划分中,力求更客观地对岩溶区水土流失的强度进行等级划分,同时在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选择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密切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毕节岩溶区水土流失强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毕节岩溶区的8个县市进行了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毕节8个县市中,有轻度水土流失县1个,中度水土流失县5个,强度水土流失县2个.研究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毕节岩溶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可为该地区的水上保持与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岩溶山区县域农业碳足迹分析——以毕节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岩溶落后地区的低碳农业发展途径,选择典型岩溶地区——毕节地区,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对其农业碳排放、碳固定和碳足迹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毕节地区8个县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明显,农业碳排放量最多的黔西县为86 165.4t,最少的织金县为37 169.3t,两者相差48 996.0t,前者是后者碳排放量的1.32倍。碳排放强度最大为黔西县和纳雍县,最少的为织金县,其顺序依次为黔西县>纳雍县>金沙县>大方县>毕节市>赫章县>威宁县>织金县。(2)毕节地区8个县市的农业碳汇量与碳汇强度变化差异明显。纳雍县和威宁县的农业碳汇量与碳汇强度变化呈相反趋势。(3)毕节地区8个县市的碳足迹差异化明显,农业碳足迹都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单位面积的碳足迹和单位农业GDP碳足迹差异明显,单位面积碳足迹顺序为威宁县>纳雍县>金沙县>赫章县>大方县>毕节市>黔西县>织金县;单位农业GDP碳足迹顺序为威宁县>赫章县>大方县>金沙县>黔西县>毕节市>纳雍县>织金县。威宁县无论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农业GDP碳足迹均最大,织金县最小。  相似文献   

4.
以甘肃省14个市(州)的81个县(市、区)为评价单元,建立了生态脆弱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确定的各指标权重值,计算了各县(市、区)的生态脆弱度,其中:强度脆弱县8个,高度脆弱县17个,中度脆弱县31个,轻度脆弱县22个,微度脆弱县3个。该研究对甘肃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格网GIS的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贵州省长顺县为研究区,以多元空间信息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格网GIS技术,对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10m×10m尺度下的格网化,运用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方法及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模型,分析获得了长顺县草地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数据。根据生态脆弱性指数(EVI)将喀斯特山区的草地资源生态脆弱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析结果显示,严重脆弱区的面积为36.32km2,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度脆弱区和极端脆弱区面积分别为28.09和24.99km2,最后,轻度脆弱区和潜在脆弱区面积分别为16.54和8.60km2,所占比重较小。从总体上看,长顺县草地生态脆弱性等级较高,喀斯特山区草地的生态脆弱性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质背景和人类频繁活动干扰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中国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贵州省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目前仍有3.27万km2石漠化面积需要治理。据贵州省林业厅统计,贵州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省有78个县(市、区)境内石漠化严重。其中,中度石漠化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确定水土流失优先保护区和需要生态修复的区域,为龙门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方法]主要考虑降水、土壤侵蚀和地形起伏和植被覆盖等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的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对龙门山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辨识,并借助于3S技术强大的空间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计算水土流失敏感性综合得分值,按照ArcGIS自然断点分类方法将水土流失敏感性分为不敏感区、较敏感区、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5个等级。[结果]龙门山东部山前丘陵地区,人类活动频繁,水土流失敏感性最强,占总面积的34.12%;中部中海拔山地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次之,占总面积的28.30%;西部山区,水土流失敏感性最低,所占面积比重较小,为13.65%。[结论]龙门山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点,人类活动频繁,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强烈,水土流失敏感性最强,人类活动是加剧龙门山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侵蚀因子的变化必然导致侵蚀模数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水土流失强度等级的判定。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选取甘青宁黄土丘陵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塔里木河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部分县/市,分别分析了降雨侵蚀力因子(R)、耕作措施因子(T)和植被覆盖度(FVC)的变化对年度水土流失面积监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R因子变化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有较大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T因子变化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有一定影响,且与区域内的耕地面积等密切相关;FVC变化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影响较小,且对水力侵蚀区的影响要高于风力侵蚀区;上年度水土流失面积基数对水土流失面积变幅有一定影响。因此,进行水土流失目标责任考核时,建议规划期内保持R、T因子值不变,并对上年度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的县(市)适当降低考核比例。  相似文献   

9.
毕节地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长期处于人口、粮食、生态的恶性循环。近20年来,围绕"治山治水,脱贫致富"这个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在毕节地区先后除实施"长治工程"外,还先后实施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国债)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贵毕公路水土保持大示范工程",开展大规模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在全区8县(市)336条小流域规划区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 785.03 km2。其成功经验是:抓试点示范,带动一片;抓监督"五步行",促进生态环境安全;抓管理做到了"四到位"。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岩溶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格局的相关性,分析水土流失敏感性背景下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特征。以黔南州为研究对象,融合RUSLE模型和ERI评价方法,在分析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基础上,对县域尺度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1) 黔南州水土流失敏感性以中度、轻度和低敏感区为主,其总面积为22 974.42 km2,比重达88.86%,但重度、极度敏感区面积仅占11.14%,且降水侵蚀力、地表起伏度和石漠化等级的空间相关性高。(2) 低生态风险区主要由水土流失轻度、不敏感区构成,耕地面积比重大(72.07%),高生态风险区则以中度、重度敏感区为主,且建设用地面积比重大,说明水土流失敏感性就越高,则区域生态风险越高。上述研究表明,从水土流失敏感性的角度评价景观生态风险,融合了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状况等信息,不仅丰富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也为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