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定如 《广东园林》2009,31(5):75-76
常绿小乔木,高5~8m。树皮灰褐色,皱纵裂;小枝细长而弯垂,嫩枝和幼叶被柔毛,老时秃净。树冠垂柳形。叶螺旋状互生,革质,披针形,长3~11cm,宽3~10m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老叶边缘略反卷,羽状脉及边脉明显,有透明的油腺点,揉闻有芳香油气味。  相似文献   

2.
山茶、金花茶、油茶、广宁油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定如 《广东园林》2008,30(1):77-78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10m。树冠卵球形或近球形。树皮光滑,嫩枝无毛。叶互生,革质,椭圆形、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10cm,宽2.5~5.5cm。基部阔楔形或圆,先端短头或尾状渐尖,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两面有光泽,边缘有锯齿。花通常生于枝顶部或腋生,1~3朵;花冠直径5~10cm。花瓣6~7片,红色,有粉红色、白色或杂有色斑及单瓣和重瓣的栽培变种;雄蕊多数,花药黄色。蒴果球形,直径2~3cm,具宿存花萼,通常不正常发育结果。花期1~4月;果8~10月成熟。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木麻黄混交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闽东南沿海防护林基本上是营造木麻黄纯林,而且有些地区出现木麻黄二代更新困难等突出问题,用筛选出抗风力强、生长快、材质好的湿地松与木麻黄混交造林。通过5年的观测表明,混交林中的木麻黄平均树高、胸径分别超过木麻黄纯林(对照)的11.9%和26.9%,其混交林的立木蓄积量超过木麻黄纯林(对照)的44.5%~73.8%。该试验研究成果为沿海防护林建设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4.
吴柳清 《防护林科技》2009,(6):25-26,34
通过海岸沙地造林试验,对19个木麻黄无性系的生长效果进行对比,从胸径、树高和保存率3方面对参试木麻黄无性系进行评价、分析和选择,从中初步筛选出平潭2号、抗8、湛江、惠77等4个适合泉州地区种植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5.
几个树种对模拟海风抗性比较结果,木麻黄和夹竹桃为高抗树种;粗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湿地松属中抗树种;山地木麻黄抗性较差。游离脯氨酸(pro)测定结果,参试树种经“海风”逆境的影响后,游离脯氨酸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初期随刮“海风”次数增加积累迅速增加,木麻黄受“海风”连续吹6天后,pro浓度最高,而继续刮“海风”时,pro的积累不但不再增加,反而呈递减趋势。几个种苗在正常环境下或在“海风”的影响后pro积累量变化很大,抗“海风”刀的强弱与pro浓度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6.
间伐对木麻黄中、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位观测结果表明,间伐起始期越早,木麻黄树高、胸径和冠幅增长量越大;间伐方式对林分胸径生长的影响为下层>综合>机械>对照,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为综合>下层>机械>对照;间伐强度越大,木麻黄树高、胸径和冠幅增长量亦越高,枝下高和郁闭度越小;林分蓄积量以中度间伐为最大。木麻黄中、幼林间伐起始期以6年生时较好,采用下层间伐方式,中度、强度间伐即每公顷保留1500~1800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木麻黄(Oasuarina equisetifolia)又称驳骨树、马尾树、澳洲铁木,属木麻黄科,是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也是我市沿海防风固沙农田防护林的先锋树种之一,为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径70cm。其树干通直,主根深长,侧根发达,具有根瘤菌共生,喜光,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盐碱,适宜在滨海有机质和含氮量很低瘠薄的沙土上迅速生长。它与湿地松混交造林形成复层混交林,筑成沿海防护林带,防风固沙抗风力强,10级以下风力能正常生长。多年来,我市在沿海育苗营造不少木麻黄防护林带。笔者根据几年来的育苗实践,对木麻黄种子育苗进行不同方式试验,摸索出几点种子育苗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在木麻黄采伐迹地上进行林农轮、间作,可改善土壤肥力,有利于木麻黄二代更新。以采用轮作+间作措施,二代更新效果最佳。成活率比对照高14%,树高大2.6倍。轮作效果次之,间作效果最差,但三者都显著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木麻黄低效防护林生长主要特点、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大面积木麻黄低效防护林的成因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立地条件较差、林木衰老、灾害天气频繁及病虫害对木麻黄防护林的破坏;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立地条件与造林树种选择不当、造林材料遗传性不高、苗木质量低下、林分密度和土壤管理不善以及人为干扰对林分的破坏等。针对木麻黄低效林的形成特点和原因,提出木麻黄低效防护林改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借助有关立木材积表和立木材积方程式,对海南两大造林树种——按树和木麻黄进行了实验形数的推导和验证,以解决二类调查中角规测树的蓄积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木麻黄病害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的主要树种。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木麻黄病害研究概况,着重介绍木麻黄青枯病的抗性育种、营林技术、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具体进展,同时也介绍了木麻黄树干疱腐病、衰退病、白粉病等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通过42个木麻黄无性系在广东汕头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各无性系幼林生长与苗期的相关性较差,苗期选择不可靠;各无性系树高、冠幅和保存率都具极显著差异,利用树高、冠幅和保存率对无性系进行综合选择是可行的;运用加权评分法筛选出东山2、莆20、东山短、抗1、88、抗3、平5、C6、701、南山7等生长迅速且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3.
在广东省湛江市2个不同类型的立地上进行木麻黄无性系选择试验,调查分析树高、胸径、冠幅、保存率和抗逆性。结果表明:湛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东里6、南山杂2和南山2无性系优于对照,适于在有机质丰富的沙质砖红壤立地造林。东海林场的105、东里12、东里6、平2、南山杂5和东里10无性系优于对照,适于在沿海滨海沙土立地造林。在不同造林地表现均优的只有东里6,其生长表现最好,适应范围最广,抗逆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was consistently isolated from the wilted plants of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The isolate gave positive reaction to oxidase, catalase and gas production from nitrate and negative reaction for arginine dihydrolase and acid was produced from various carbohydrates. Wilt produced on tomato, egg plant and capsicum indicated that the pathogen belongs to Race I and Biovar III of P. solanacearum which is a new record from India.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木麻黄的引种培育和经营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由于木麻黄树木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它已成为华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我国引种木麻黄已有105年历史,目前我国已引进木麻黄植物21种、种源202个和家系261个,在华南沿海沙地防护林地区开展了广泛试验,筛选出大量优良遗传资源,为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和速生工业用材林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作者综述了我国木麻黄科树木引种、培育和经营研究概况,并对木麻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木麻黄虫害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的主要树种。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木麻黄虫害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蛀干害虫星天牛、多纹豹蠹蛾、相思拟木蠹蛾和食叶害虫木毒蛾、棉蝗等在营林技术、林木抗虫性、生物和化学防治上的具体进展。  相似文献   

18.
以木麻黄萌芽条和侧枝作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浓度萘乙酸(NAA)浸泡预处理24小时,分别用维生素B_(12)(VB~(12))溶液和井水进行水培生根试验,比较不同激素处理、不同营养液对木麻黄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萌芽条在0mg·L~(-1) NAA和20 mg·L~(-1) NAA处理,VB12溶液培养中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为100%,生根量为2.50条和4.40条,根系长度为17.93 mm和12.37 mm;萌芽条生根效果优于侧枝生根效果;VB12溶液培养穗条生根指标高于井水培养;营养液对生根率和生根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穗条类型对生根率有显著影响(P0.05);移栽生长效果以VB12溶液培养的萌芽条表现最好,移栽成活率100%,平均苗高43.3 cm。  相似文献   

19.
利用项目研究中设置的系统抽样样地,选择不同径阶的无性系木麻黄标准木各3株作为解析木材料,测定木麻黄的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的胸径、树高生长快速期都出现在早期,均在12a生前达到最快生长;胸径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在第11~12a生时相交,树高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在11~12a生时相交;12a生以后胸径、树高生长均逐渐减弱。木麻黄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在3~12a生一直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12a生以后增长很慢,在15a生时达到最大值;而材积的平均生长量一直表现为平稳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0.
Cycas revoluta (Cycadaceae) is commonly cultivated as an ornamental tree in several countries. In April 2015, C. revoluta leaves showing brownish spots with a yellow halo that progressed to leaflet necrosis were observed in Belém, Pará state, Brazil.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aetiology of this disease on sago palm in Brazil. Based on DNA sequence-based phylogeny, morphology, and colony characterization, the fungus was identified as Pseudopestalotiopsis elaeidi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P. elaeidis associated with leaf spots on C. revoluta worldw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