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京市江浦县发展多熟主体种植具有光温资源、土壤、农民积极性、市场等有利条件。该县多熟立体种植经历了“纯粮型”、“粮经兼顾型”、“经济作物高效型”等阶段,其现状和特点是:“因地制宜,特色明显”;“内容丰富,模式新颖”;“经作为主,增效显著”;“集约生产,技术配套”。特色化、设施化、高效化、多元化是多熟立体种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朱普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2,30(6):897-898,906
论述了发展多元多熟立体种植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调查,分析了发展鲜食类作物多熟立体种植经济效益及对防范市场风险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多熟立体种植。其种植模式主要有:(1)粮食套种复播模式:如小麦、套种玉米“一年两收”吨粮田,小麦、地膜复播玉米“一年两收”吨粮田,小麦、玉米套种复播“一年三收”超吨粮田,麦稻“一年两收”吨粮田等;(2)提高经济效益模式:如麦棉套种、玉棉套种、麦瓜套种、棉花套种小茴香、芝麻、大蒜、葡萄长廊、葡粮间作、毛渠栽桑、粮桑间作等;(3)提高土壤肥力模式:如粮豆间作、粮肥间作,林带及林带过苜蓿等。塔里木盆地发展多熟立体种植有广阔的前景和较大的潜力,是加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其措施是:(1)搞好塔里木盆地多熟立体种植规则;(2)抓好多熟立体种植的配套栽培技术;(3)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4)抓好示范,搞好宣传。  相似文献   

4.
多元多熟立体种植是一种符合生物群体结构的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形式与配套的综合技术体系,发展多元多熟立体种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淮北地区发展棉花多元多熟立体种植的机理1.1因地制宜,讲究效率棉花立体种植涉及多种作物、多种因子、多种学科,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相似文献   

5.
棉田多熟立体种植是解决江苏省人多地少,粮棉总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理论依据为:增加了叶日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充分利用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地生态平衡和棉花害虫的综合防治;减轻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6.
7.
北疆地区多熟立体种植试验在1.71 hm2耕地试验示范,采用春小麦-套种甜、糯玉米-复播谷子模式可增种两茬作物,667 m2产值1 639.9元,纯收益719.1元,比对照冬麦田增纯收益492.2元.这项研究展示了北疆地区多熟立体种植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中国北方小麦多熟种植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多熟种植科研、生产所取得成果及存在问题,认为发展多熟种植的关键是模式规范化、专用品种的选育、优化栽培技术体系、农机农艺配套、经济生态效益并重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多熟立体农业是科学的农作制或农业生态系统,能够充分合理地开发气候、土地、水域等时空资源,培养地力,保护环境,高效低耗,促进农业的持久发展。本文论述了多熟立体农业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多熟立体农业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各种新型技术的发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尤其是种植过程中所提供的各种新型技术,更是间接的导致北方种植业的迅速发展,对此,本文将针对中国北方小麦多熟种植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农区集约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了黄淮海农区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早春玉米/夏玉米及冬小麦-夏玉米3种集约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生产特性。结果表明,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产量达20.52~21.79t/ha,间套行又可间套蔬菜生产,增产增效,但该模式时空集约性强,机械化操作难度相对较大;早春玉米/夏玉米产量可达18.24~18.39t/ha,同时该方式又可纳入春、秋两季蔬菜间套种植,具有粮菜结合,高产高效的特征;采用20+40模式种植冬小麦-玉米两熟,产量可达18.47~20.89t/ha。3种种植制度单位面积产量比黄淮海农区目前高产吨粮田(1t/666.7m2,15t/ha)增产21.63%~45.28%,初步实现了粮食进一步高产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对凤阳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凤阳县水情和经济发展需要,分析了凤阳农业节水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明了农业节水的方向、布局,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节水保障制度,对凤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呈贡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婷  刘基林  郭小辉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2):109-110,128
农业产业结构与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密切关系。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民收入,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分析了云南省呈贡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对策,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双季稻田多作复合种植系统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粮食问题一直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探寻高效的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是目前最为迫切的研究内容。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来看,实行多熟种植模式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在朝着多熟种植的方向发展。1987年,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 Odum提出能值分析理论来探讨陆地复杂生态系统的功能原理和模拟技术,并将其扩展到人类所参与的生态、环境乃至社会经济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能量投入产出来衡量不同熟制或不同复种方式优劣已为国内外农业工作者重视并广泛应用,有助于调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自然资源的科学评估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论文将阐明双季稻田冬季复种模式系统中的资源利用和投入与产出效益,为南方双季稻田冬季复种模式的耕作制度改革、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全面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为国家和地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与农村繁荣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大田定位试验的原始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资料为基础,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对江西省余江县双季稻田7种复种模式系统中的经济产量折能、光合生产力、光能利用率、投入产出、运行效率和环境负荷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冬季复种模式下的作物经济产量折能为217.5×106-229.7×106 kJ•hm-2,均大于冬季休闲模式(T1)的213.5×106 kJ•hm-2,其中T4、T6和T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以T6的增幅最大(8.5%)。T6处理在2008-2010年间均表现出最高的能量增幅,具有很好的优势和稳定性。冬季复种模式的光合生产力(11.99-14.03 g•m-2•d-1)和光能利用率(1.46%-1.70%)极显著高于T1(10.55 g•m-2•d-1和1.28%),平均增幅为14.4%-34.8%,以T3为最高(34.8%)。光合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冬季复种轮作模式下的经济产量折能为220.9×106-229.7×106 kJ•hm-2,均高于冬季复种连作(T2)的217.5×106 kJ•hm-2,以T6的增幅最大(6.1%)。除T3有所增加外,冬季复种轮作模式的光合生产力(11.99-13.10 g•m-2•d-1)都低于T2(13.67 g•m-2•d-1),平均降幅为4.2%-12.4%,以T4下降最多。T3(1.70%)和T6(1.67%)的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46%-1.58%),且其他处理均低于T1,以T4和T5降幅最大。能值分析显示,不同处理的能值投入产出存在明显差异;表土净损失能最少为T1(2.98×1016sej),最多是T5(3.83×1016sej);工业辅助能最少投入为T1 (1.62×1017sej),最多是T4(2.98×1017sej,近T1的2倍);有机能投入最少为T1(6.55×1015sej),最多是T7(1.19×1016sej,近T1的2倍);T1的产出能最低(1.39×1016sej),T6的产出能最高(5.42×1016sej,近T1的4倍)。除T3(2.81)略低外,冬季复种模式的能值投入率(3.12-4.57)均大于T1(2.84),T4和T5增幅分别达61.1%和50.4%;但冬季复种模式下的能值产出率只有T4(0.13)高于T1(0.08),其他处理(0.06-0.07)均低于T1。冬季复种模式的环境资源能值占总投入能值的比例为0.17-0.26,一定程度上说明稻田冬季复种模式更有利于保护农田环境资源。冬季复种模式的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总投入的能值的比值在本研究中为0.10-0.15,意味着稻田农产品的产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可更新环境资源的消耗,将增大稻田水土流失的风险。所有处理的工业辅助能值/总投入能值的比值均超过了0.8,但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即工业投入所占比重较大,不利于稻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结论】双季稻田冬季作物的种植有利于提高稻田的光合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除双季稻田冬季种植混播绿肥轮作模式外的稻田冬季种植经济作物的轮作模式的光合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均低于双季稻田冬季复种连作模式。双季稻田冬季种植蚕豆和豌豆的种植模式比稻田冬季休闲模式具有优势,但双季稻田冬季种植油菜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种植模式,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试验区双季稻田冬季种植油菜为最佳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广西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一是品种结构逐步优化,优质品率明显提高.各地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在重视发展本地名特优品种的同时,加大了品种结构调整的力度,农产品优质率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7.
郭鑫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6):184-187
以平遥古城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及开发现状,并挖掘出平遥古城开发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就古城未来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建议,强调关注古城文明旅游开发重点及其在当今开发过程中如何寻求与现代文明的恰当相融。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保粮油安全,对近年来赣北地区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超级稻-再生稻、马铃薯-早稻-晚稻、马铃薯-水稻、马铃薯-玉米-玉米、大豆-大豆-马铃薯5种种植模式适合赣北地区,每667 m~2纯收入均突破千元,可为赣北地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发展苜蓿草产业促进西北旱区农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入,增加西北地区农民的收入已成为全面实现小康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和农业增收已成为当前西部开发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苜蓿草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的分析,论证了苜蓿草产业在西北旱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潜力、地位和作用,提出通过发展苜蓿草产业,推进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将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创新和农业增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师宗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形多变,灌溉区域分散,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差,且山区水利工程以小型为主。该文调查分析了师宗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管理和改革两方面探讨了师宗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