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为了确定不同布病检测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 对疑似感染布鲁氏菌病羊血清同时作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BT)、试管凝集实验(SAT)、ELISA抗体检测(cELISA)检测,分析它们的Kappa值、符合率、敏感度和特异性等。[结果] 数据显示三者符合度较高,Kappa值在0.76以上,一致性相当可靠,其中RBT敏感度高,但假阳性率也高,相比SAT结果,cELISA敏感度和特异性都高,且两者Kappa值达到了0.85,综合判断临床工作中cELISA更适合确诊诊断。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以下简称“师市”)近5年奶牛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控效果,2018—2022年每年对师市14个农牧团场的14个免疫规模奶牛场、5个非免疫规模奶牛场、22个非免疫奶牛散养户(有固定的养殖场),随机抽取不同数量血清样品进行布病抗体监测。本次监测共采集919 449份血清样品,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阳性样品用试管凝集试验确认,并对检测结果进行阳性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8—2022年各年份的免疫规模奶牛场抗体个体阳性率分别为33.17%、46.55%、51.76%、57.27%、59.12%,各年份间的个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份非免疫规模奶牛场个体阳性率分别为2.21%、0.87%、0.70%、0.29%、0.13%,非免疫奶牛散养户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87%、0.72%、0.29%、0.08%、0.03%,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结果表明:近5年师市采取的布病防控与净化措施积极有效,奶牛布病总体流行率逐年下降,出现大规模流行的风险较小。今后应继续坚持当前的布病防控策略,对高感染率奶牛场实施免...  相似文献   

3.
通过布氏杆菌试管凝集实验(SAT),对祁连县默勒镇牛羊的流产病进行调查,其中32.8%的牛羊有流产病史,并对种公畜进行布氏杆菌病的抽血检测,共检测3706份(其中牦牛血液样品595份,绵羊血液样品3111份),其阳性率为5.67%。  相似文献   

4.
为了及时、全面地掌握湘西州疫情动态,防止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人畜健康[1],湘西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牛羊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共对辖区内50个规模羊场,采集血清2071份;12个规模牛场,采集血清456份;散养户羊血清476份、牛血清67份.琥红平板检测阳性数297份、试管凝集阳性数80份、C-ELISA阳性数68份.湘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密切接触阳性场的人员进行检测,共6人感染布鲁氏菌病.  相似文献   

5.
6.
为了解近年来贵州省羊群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2016—2018年根据贵州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中的采样方案,采集全省9个市(州)和3个直管县3 346个场次227 539份未免疫羊血清样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布鲁氏菌检测,并就不同年份、不同类型养殖模式的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年共检出布鲁氏菌阳性样品5 679份,个体总阳性率为2.50%(5 679/227 539),群体总阳性率为9.06%(303/3 346);2016—2018年个体阳性率从3.19%下降至1.81%,群体阳性率从11.22%下降至4.46%,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贵州省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羊群布鲁氏菌病感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从不同类别场点来看,散养户群体阳性率(12.81%)>种畜场(7.53%)>商品代饲养场户(6.76%),说明散养户是布病传播的重要风险点,应加强重点控制;商品代饲养场户个体阳性率偏高,种畜场阳性率无明显下降,说明此类场点的布病风险也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加快推进布病净化。本研究为贵州省羊群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预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8.
羊布鲁氏菌病用不同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对虎红平板凝聚试验、试管凝集试验、竞争ELISA抗体检测三种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不同血清学检测方法对布鲁氏杆菌病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布鲁氏菌病的几种检测方法进行比对分析,为国家标准修订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669份血清样本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补体结合试验(CF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进行检测,比较四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RBT、SAT、CFT、ELISA四种牛羊布鲁菌病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一致率较高,Kappa值均大于或等于0.75。RBT敏感性较高,CFT特异性好,而SAT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理想。[结论]用RBT初筛,用CFT和ELISA联合诊断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安徽省牛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2016—2018年,每年从全省16个地市、2个直管县的种用场、商品代场和散养户,随机抽取不同数量的牛羊血清样品,进行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和试管凝集试验复检。结果显示,2016—2018年,安徽省牛羊布鲁氏菌病群体表观流行率分别为0.58%、0.66%和0.50%,个体表观流行率分别为0.05%、0.09%和0.14%,群体真实流行率分别为0(95%CI:0~3.2%),0(95%CI:0.1%~1.9%)和0(95%CI:0.2%~1.2%),阳性样品主要来自商品代场。结果表明,安徽省连续3年牛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出现区域性流行的风险较小,但需持续加强监测,加强引种检疫监管,重点推进商品代场的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鹿流行性出血热(EHD) cELISA诊断试剂盒分别对2014年和2015年6、7月份从新疆10个地(州、市)随机采集的662份牛血清进行了EHD检测。结果检出阳性48份,阳性率为7.25%;检出地区有:哈密市、巴里坤县、伊吾县、尉犁县、岳普湖县,其中哈密市和岳普湖县的阳性率较高,在20%左右。这是首次对新疆部分地区进行EHD血清学调查,检测结果为今后新疆地区的EHD研究,特别是病原学方面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杆菌引起牛、羊、猪、鹿、犬等哺乳动物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其发病特征是动物生殖器官、胎膜及多种器官组织发炎、坏死和肉芽肿,引起母畜流产、空怀和不孕,公畜发生睾丸炎等,羊、牛较为易感。该病对人畜危害严重,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是我省重点防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玉屏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为期2年的“布病”专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对塔城市10个乡镇场社区27个村队巷1207份未免疫布病疫苗的牛血清进行监测,检出阳性65头,阳性率为5.4%。阳性牛分布在8个乡镇场社区的27个村队巷。出现布病疫情主要原因是,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市场交易频繁,大量外引牲畜未得到有效检疫,饲养者缺乏对布病知识的了解致使阳性畜不断增加,导致疫情扩散。采取检疫、净化与扑杀无害化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淘汰病畜,加强牲畜流通环节监管,加大宣传,以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结核病和布鲁菌病在沈阳地区鹿群中的流行传播状况,从沈阳地区随机采集鹿血清样本1 055份,分别用平板凝集法检测鹿布鲁菌病和间接ELISA法检测鹿结核病的血清阳性率.经检测,沈阳地区的鹿群中结核病的血清阳性率为99,24%,鹿布鲁菌病的血清阳性率为20.19%.本次调查结果为沈阳地区鹿结核病和布鲁菌病的防控提供了流...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伊吾县羊牛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点和净化效果,依据国家标准《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初筛,试管凝集试验(SAT)确诊的方法,2017—2021年连续5年对伊吾县养殖场户所有牛羊采集血样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共检测牛羊血清样品1040792份,检出阳性样品7005份,平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6.
从青海省玉树、共和、格尔木、果洛、大通、祁连、德令哈、同德8个地区采集牛羊血清样品413份,应用琼脂免疫扩散法对蓝舌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在被检的209份羊血清中,共检出阳性血清样品4份,平均阳性率为1.91%;而在被检的204份牛血清中则未检测到阳性样品。  相似文献   

17.
针对该地区牛羊布氏杆菌病流行日趋严重的现实,采用试管凝集实验对该地区放牧牛羊进行抽检,结果显示该地区牛阳性率达7.49%,羊阳性率达1.27%,远远超出国家稳定控制区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全县所有种公畜开展实验室检测,同时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提出了进一步综合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新疆昭苏垦区包虫病防控工作近况,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76团和77团饲养的家犬和家畜进行包虫病调查。结果表明,两个团场分别饲养犬1 004条和620条,养殖家畜58 253头(只)和64 848头(只);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9.76%(98/1 004)和15.98%(81/507);77团家畜感染包虫病感染率26.45%(338/1 278)。  相似文献   

19.
A serological survey for Brucella abortus antibodies in mature cow moose (Alces alces) was made in an area of northcentral British Columbia which recently had been heavily infected with bovine brucellosis and in which there was considerable intermixing of moose and range cattle. No evidence of Brucella infection was found in the moose tested an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y were probably not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epidemiology of bovine brucellosis in the study area and were therefore unlikely to have hindered attempts to eradicate brucellosis from the cattle in that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