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NP气相色谱法对马拉硫磷在水稻上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气相色谱法测定马拉硫磷在水稻植株、土壤以及水样中的残留动态。样品用丙酮提取,二氯甲烷萃取,NP检测。结果表明:马拉硫磷在植株、土壤和水样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6.12%~107.28%、78.5%~91.7%和80.3%~96.5%;变异系数分别为6.43%~8.71%、6.39%~9.15%和3.23%~6.76%。该方法对马拉硫磷的最小检测量为1.79×10-11g,植株、土样、水样中的马拉硫磷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09、0.020、0.005 mg/kg。2006年马拉硫磷在湖南和浙江两地的稻田植株、土壤和水样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0d~3.77d;3.76d~3.97d;0.90d~1.02d。2007年马拉硫磷在湖南和浙江两地的稻田植株、土壤和水样中的半衰期分别是2.87d~3.04d;8.10~10.70d;0.46d~1.07d。在水样中的降解速率大于在植株和土壤中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2.
40%辛硫磷乳油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本文建立了辛硫磷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40%辛硫磷乳油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辛硫磷最小检出量为3.125?10-11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kg。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5%~107%,相对标准偏差2.31%~5.96%;油菜平均回收率为88%~93%,相对标准偏差4.63%-9.90%。试验结果表明,辛硫磷在油菜和土壤中易降解,北京油菜、土壤的半衰期分别为0.4d和1.2d,山东油菜、土壤的半衰期分别为0.3d和1.7d。在油菜生长期,使用辛硫磷540和810 g a.i./hm2分别施药3次和4次,最后1次施药距采收间隔期为3 d、7 d、14 d。  相似文献   

3.
建立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步检测马铃薯中氟啶胺和霜脲氰的残留分析方法,为制定马铃薯中氟啶胺和霜脲氰的残留标准提供参考。样品采用QuEChERS方法处理,经乙腈提取,PSA+C18净化,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1.00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氟啶胺和霜脲氰在马铃薯样品中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4%~97%和85%~10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2.9%和2.7%~6.8%。在低于-18 ℃条件下储藏16周的试验期间,氟啶胺和霜脲氰的降解率分别为8%~12%和2%~8%。该方法简便高效,准确可靠,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检测分析方法。储藏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和霜脲氰在马铃薯匀浆样中均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UPLC-MS/MS测定菠萝中除草定的残留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除草定在菠萝上的残留行为,以及为中国制定除草定在菠萝上的最大残留限量提供数据支撑,笔者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除草定在菠萝和土壤中的残留与降解行为,采用UPLC-MS/M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了前处理方法中不同的净化条件(液液分配萃取溶剂、固相萃取小柱、淋洗液、淋洗体积)对除草定检测分析的影响,并确定最优前处理方法条件。除草定的最小检出量为1×10-12 g,菠萝和土壤中的最小检出浓度为5×10-3 mg/L。当添加浓度为0.01~1 mg/L时,在菠萝和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5.1%~86.5%、84.0%~85.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46%~6.78%、2.74%~4.54%,符合农药残留分析检测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除草定在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降解半衰期为8.2~11.1天(小于30天),属于易降解农药;按低剂量(有效成分4800 g/hm2)施药1、2次,收获期菠萝全果中除草定的残留量为<0.01~0.01 mg/kg,菠萝果肉中除草定残留量均<0.01 mg/kg。在菠萝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日本和澳大利亚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0.05、0.04 mg/kg)。  相似文献   

5.
大米、苹果中吡蚜酮残留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吡蚜酮(pymetrozine)在大米和苹果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大米样品以乙腈+氨水(10:1,v:v)提取,苹果样品用乙腈提取,提取液经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VWD)测定。吡蚜酮的最小检测量为6.0×10-10g,最低检测浓度为0.02mg/kg。大米中吡蚜酮的添加(浓度0.05~1.0mg•kg-1)回收率为75.99%~96.03%,变异系数分别为1.64%~4.74%;苹果中吡蚜酮的添加(浓度为0.05~1.0 mg•kg-1)回收率为74.84%~86.28%,,变异系数分别为1.67%~5.43%。该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控制不同品种成品茶的农药残留,研究目前部分乌龙茶中超标的4种化学农药在新梢加工过程中的降解。以凤圆春、大叶乌龙、白芽奇兰、毛蟹和黄旦5个乌龙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将4种农药(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优乐得)喷施于茶树,7d后采摘鲜叶,一部分直接烘干固样,另一部分加工成干茶,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分别分析检测农药残留量。联苯菊酯的降解率在10.72%~53.47%,甲氰菊酯的降解率在9.09%~99.45%,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在21.59%~92.23%,优乐得的降解率在16.67%~100%。施用联苯菊酯,较易生产出符合出口标准的乌龙茶;不同乌龙茶品种不同农药在加工过程中的降解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噻虫嗪在菜薹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在6个省市开展了噻虫嗪在菜薹上的最终残留试验,在其中2个省份开展了消解动态试验。样品采用固相萃取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添加水平在0.01~1.0 mg/kg下,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菜薹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9%~102%和93%~100%,相对标准偏差为5.8%~8.5%和4.0%~9.5%,定量限(LOQ)为0.01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山东和安徽两地噻虫嗪在菜薹上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8 d和1.2 d;6个省市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用药量56.25~84.375g a.i./hm2,施药2~3次,药后10 d,收获的菜薹中噻虫嗪的残留量为2,最多施药2次,推荐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8.
油页岩开采利用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油页岩在开采利用中有机物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试验采用驯化培养的石油降解菌,对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在低温(10℃)、120 r/min条件下,通过室内试验,确定菌群降解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最佳pH为7,接种量为5 mL(8×106个/mL),初始浓度为200 mg/L,辅助氮源为氯化铵(0.05%),辅助磷源为磷酸二氢铵(0.05%)。在此最佳条件下,反应6天后总石油烃质量浓度为33.94 mg/L,菌群对总石油烃及COD的降解率分别为83.03%及67.58%。通过对降解过程的动力学研究分析可知,总石油烃初始浓度为20 mg/L时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50~300 mg/L时的降解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9.
双氟磺草胺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双氟磺草胺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方法]土壤样品经乙腈振荡提取,静置后过膜,HPLC-PAD直接测定。[结果]当添加质量分数为1.0和10.0 mg/kg时,双氟磺草胺在黄壤、水稻土和石灰土中的添加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4%~86.6%、83.0%~87.7%和85.6%~85.9%,RSD分别为1.9%~2.3%、0.6%~8.2%和2.3%~3.4%。方法最小检出量为1.0×10-9g,土壤中最小检出浓度为1.0 mg/kg。[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样品分析速度快,准确度、精密度及灵敏度均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可用于土壤中双氟磺草胺残留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三氟氯氰菊酯在绞股蓝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2.5%三氟氯氰菊酯水乳剂在绞股蓝上的残留动态。绞股蓝样品用丙酮和石油醚提取,毛细管柱分离,ECD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最小检测限为5×10-12g,在绞股蓝上的最低检测浓度为8×10-3mg/kg;三氟氯氰菊酯在绞股蓝上的半衰期约为5d,喷药30d后,在绞股蓝上的最终残留量未检出。  相似文献   

11.
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量定量检测的气相色谱法。同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量的消解动态,以及对其安全使用技术进行示范试验。对分析方法的适合性测定结果表明,方法的回收率为94.2%-10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6%-3.15%,最小检出量0.001ng,最低检测浓度为0.001mg/kg,该分析方法简便、准确、能满足实际样品分析。对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使用技术的研究结果显示。甲氰菊酯的不同施用剂量在菜用大豆中原始沉积量有较大的差别,在菜用大豆同一生长季节不同施用剂量的消解速率基本一致;4g在不同生长季节的消解速率却略有差异,早季的消解速率〉晚季的消解速率,早季的半衰期(DT50)为4.1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99)为27.1d,而晚季的DT50为4.3-4.5d,T99为29.0-30.0d。施用甲氰菊酯有效成分90.00g/hm^2,按常规施药方法施用1次,施药后15d的残留量均〈0.5mg/kg,25d的残留量均〈0.1mg/kg,而间隔期7d连续施用2次,在第二次施药后18d的残留量均〈0.5mg/kg,28d的残留量均〈0.1mg/kg,对照GB2763-2005及日本的MRL,其产品符合于中国或日本规定的质量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六种新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评价了六种新农药对单季稻主害代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后5天,5%甲维盐11.25 g(有效含量/公顷,下同)、10%阿维?氟虫双酰胺60 mL和24%氰氟虫腙216 mL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在95%以上,32%丙溴?氟铃脲288 mL、20%氯虫苯甲酰胺30 mL和14.5%甲维?毒死蜱211.5 mL的防效在73.5%-83.1%。药后12天,丙溴?氟铃脲和氰氟虫腙的防效为74.1%~82.7%,阿维?氟虫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防效为62.9%~65.6%,甲维盐和甲维?毒死蜱的防效在50%以下。药后31天,除丙溴?氟铃脲和氯虫苯甲酰胺还有40%防效外,其它药剂无防效。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阿维?氟虫双酰胺的保叶效果最好,药后5-12天为68.5%~78%,显著高于甲维盐、丙溴?氟铃脲和甲维?毒死蜱(53.3%~69.9%)。药后31天甲维盐和甲维?毒死蜱的保叶效果差在26%以下,其它药剂仍有45%-62%保叶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何琳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8):277-282
为了鉴定北方春大豆组国家区域试验大豆品种的纯度、构建参试大豆品种的分子ID及品种间遗传关系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中国北方春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通过对参加2012年北方春大豆国家区试的94份大豆材料用分布在大豆基因组8个连锁群的13对SSR标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4份参试大豆品种纯度分布范围为53.85%~100%,平均纯度为99.02%;利用Satt231、Satt288、Satt160、Satt193和Sat-092这5对引物可以将94份参试大豆品种区分开,并获得唯一的分子ID;94个参试大豆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0.846,平均相似系数为0.2783,说明参试大豆品种间遗传差异性较大。通过SSR标记分析,可以有效地鉴定参试大豆品种的纯度、建立参试大豆品种的分子ID及实现品种间遗传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4.
灭蝇胺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3):172-176
为了研究灭蝇胺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菜用大豆上灭蝇胺的残留量。试验表明:菜用大豆上灭蝇胺的原始残留量因不同施药方案有所差异,施用375 g a.i./hm2的原始残留量>施用187.5 g a.i./hm2的原始残留量;间隔7 天连续施用2 次的原始残留量>施用1 次;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T1/2)为5.6~6.1 天,T0.99为37.3~40.6 天;在最终残留试验区,灭蝇胺按常规施药量(187.5 g a.i./hm2)及施药方法,施药1 次与间隔7天连续施药2 次,在末次施药后15 天,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132~0.194 mg/kg 和0.156~0.202 mg/kg,产品符合GB 2763—2014规定的豆类的MRL(0.5 mg/kg)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和确定Cry1Ab和Cry1C蛋白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协同杀虫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进行Cry1Ab和Cry1C之间的结构域交换获得高效融合蛋白,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法将融合抗虫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大豆中,从而获得抗虫转基因大豆新材料。采用PCR及蛋白试纸条检测法对获得的大豆再生植株进行鉴定,测得结果初世代阳性植株为121株。对部分后代转基因植株的遗传分析表明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室内接种斜纹夜蛾鉴定表明,含有重组基因的转基因大豆对斜纹夜蛾有较强的抗性。因此,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进行Cry1Aa和Cry1C之间的结构域交换,是获得高抗食叶性害虫大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河南栽培大豆的RAPD品种鉴定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CTAB法提取了10个大豆品种总DNA,使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了品种鉴定和聚类分析。从73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条扩增出较稳定DNA条带的引物扩增这些品种总DNA,共扩增出67条带,大小0.2-5 kb,每种引物扩增出4-9条带;多态性条带共51条,多态性比例为76.12%。利用SPSS11.0软件所做的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品种间的相似系数在0.528-0.776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41 6;可聚成3类:豫豆24号、周豆11号、周豆 12号、豫豆11号、周豆13号、豫豆6号,可聚为A类;中作98-3和豫豆15号可聚为B类;豫豆26号和豫豆22号聚为 C类。同一类品种间体现了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菜用大豆耐低温弱光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建立一套有效、可靠的菜用大豆耐低温弱光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选择12个熟性不同的春播型菜用大豆品种材料,通过对其在低温弱光胁迫下种子发芽快慢、幼苗存活率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等的检测分析,鉴定各品种材料对低温弱光逆境胁迫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弱光低温组合60~80 μmol/(m2?s)、12℃的逆境胁迫下,12个菜用大豆品种材料的出苗快慢、幼苗存活率及叶片中SOD、POD及CAT活性等存在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保护性酶活性与光温组合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目前蔬果生产中常用杀菌剂、杀虫剂、杀螨剂在复合蔬果汁中的残留情况,本研究建立了3种复合蔬果汁中吡唑醚菌酯、啶虫脒和哒螨灵残留的LC-MS/MS分析方法。选取以不同蔬果进行调和的3种复合蔬果汁为材料,采用含1%(v%)乙酸的乙腈溶液提取,以SPE-NH2柱进行净化,以C18色谱柱分离待测物,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在5~1000 μg/L,吡唑醚菌酯和哒螨灵在1~500 μg/L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在0.9984以上。添加浓度为0.010、0.10和0.50 mg/kg时,3种复合蔬果汁中吡唑醚菌酯、啶虫脒及哒螨灵回收率为80.6%~113.4%;相对标准偏差(RSD)介于0.5%~9.3%之间;以最低添加浓度0.010 mg/kg为方法定量限(LOQ)。该方法快捷、简便、准确,满足复合蔬果汁中吡唑醚菌酯、啶虫脒及哒螨灵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12个鲜食大豆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和遗传距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鲜食大豆的分类方法,分析鲜食大豆品种数量性状间的遗传距离;【方法】对近年育成的12个鲜食大豆品种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计算了彼此间的遗传距离,并通过离差平方和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16个数量性状可简化为4个主成分因子,即株型因子、产量因子、结荚因子和粒型因子,且这4个主成分因子可保留91.54%的信息量,测算了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94%8.38%,平均为4.63,12个品种被分为4类,地理远缘品种在遗传上不一定远缘,而近缘品种由于选择方向不同可能成为遗传远缘;【结论】在选育鲜食大豆品种时应根据育种目标确定各主成分值大小;在评价资源间遗传差异时,不能仅以地理来源和亲缘关系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植物油加标后依次经过浓硫酸磺化、多段混合硅胶柱和氧化铝柱净化,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同位素稀释法对其中的17种2,3,7,8-氯取代二噁英类化合物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用该法分析植物油样品,PCDD/Fs提取内标的平均回收率为60%~109%,RSD<8.10%,植物油样品平行四次的平均回收率为78.5%~100.3%,RSD为2.2%~8.4%,结果符合EPA1613的要求,证明应用该实验方法分析植物油中二噁美类化合物是准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