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光照是影响鹿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通过在鹿舍增置电光源,延长光照周期,可以促进幼鹿的生长发育。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光的幼鹿比对照体重平均增加6.91kg,体高平均提高1.21cm。  相似文献   

2.
3.
马蔺的繁殖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马蔺的生态地理分布和繁殖特性观察和分析,提出马蔺盐化草甸在内蒙古境内的分布,随着生境变化,组成群落的种类也不同,其次对种子结构、发芽状态、幼苗生长发育,分蘖芽产生季节和枝条形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重阳木的特征特性、用途及主要繁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阳木树形高大优美、枝叶茂密,早春嫩叶鲜绿光亮,秋叶鲜红,景观颇为美丽,不仅是街道、公路、林荫大道的良好树种,还是抗二氧化硫的理想树种,深受人们青睐。为发展种植重阳木绿化树种,阐述了重阳木的特征特性、用途及主要繁殖栽培技术,以供广大绿化工作者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5.
养殖黄鲷繁殖特性及诱导产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步研究了黄鲷(Dentex tumifrons)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诱导产卵。根据养殖记录并辅以鳞片的年轮鉴定,可催产的初次性成熟最小雌性黄鲷为2龄,体长14 cm,体重110 g。按体长区分,20 cm以下的黄鲷雌雄比为1∶0.15;20 cm以上的黄鲷雌雄比为1∶0.45。每年有二个产卵期分别在3~5月和11月。黄鲷属卵巢发育不同步、分批产卵类型鱼类。黄鲷每个产卵季节的个体怀卵量为5 400-27 000粒,平均15 000粒左右。经催产后产出的黄鲷受精卵平均卵径886μm,平均油球径184μm。受精后围卵周隙约16μm。在水温20.0~22.0℃、盐度34的条件下,历时36 h 40 min完成胚胎发育,孵化出仔鱼。在养殖条件下,对3龄以上的黄鲷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比较适宜,诱导产卵的成功率较高。用15μg 5 mg/kg的LHRH-A2 DOM能有效地催产Ⅵ期性腺黄鲷产卵。水温等环境因子的改变能使黄鲷春季产卵比自然海区的黄鲷提前1~2个月。  相似文献   

6.
梅花为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冠之于花魁的美名。为进一步了解梅花、栽植好梅花,介绍了梅花的特征特性、主要品种和繁殖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马蔺的繁殖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对马蔺的生理地理分布和繁殖特性观察和分析,提出马蔺盐化草甸在内蒙古境内的分布,随着生境变化,组成群落的种类也不同,其次对种子结构,发芽状态,幼苗生长发育,分蘖芽产生季节和枝条形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初步研究了黄鲷(Dentex tumifrons)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诱导产卵。根据养殖记录并辅以鳞片的年轮鉴定,可催产的初次性成熟最小雌性黄鲷为2龄,体长14 cm,体重110 g。按体长区分,20 cm以下的黄鲷雌雄比为1∶0.15;20 cm以上的黄鲷雌雄比为1∶0.45。每年有二个产卵期分别在3~5月和11月。黄鲷属卵巢发育不同步、分批产卵类型鱼类。黄鲷每个产卵季节的个体怀卵量为5 400-27 000粒,平均15 000粒左右。经催产后产出的黄鲷受精卵平均卵径886μm,平均油球径184μm。受精后围卵周隙约16μm。在水温20.0~22.0℃、盐度34的条件下,历时36 h 40 min完成胚胎发育,孵化出仔鱼。在养殖条件下,对3龄以上的黄鲷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比较适宜,诱导产卵的成功率较高。用15μg 5 mg/kg的LHRH-A2 DOM能有效地催产Ⅵ期性腺黄鲷产卵。水温等环境因子的改变能使黄鲷春季产卵比自然海区的黄鲷提前1~2个月。  相似文献   

9.
从石楠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主要用途、主要品种等方面介绍了石楠的特征特性,并总结了石楠的繁殖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齿苋的特征特性、用途及主要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齿苋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绿色蔬菜,即可食用,也可药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马齿苋蔬菜,特介绍了马齿苋的特征特性及主要繁殖技术,以供种植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鹿药的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深入开发和利用鹿药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赵淑杰  杨利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56-18758
[目的]建立鹿药Smilacina japonica A.Gray中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铝盐络合显色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NaNO2-Al(NO3)3-NaOH为显色剂,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显色剂各组分的最佳用量,在505 nm波长处测定光密度,计算鹿药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显色剂各组分用量为50 mg/ml NaNO22.0 ml,100 mg/ml Al(NO3)30.5 ml,40mg/ml NaOH15.0 ml。该测定方法在浓度为0.004-0.028 mg/ml时,芦丁光密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6。鹿药植株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以鹿药茎叶中较高,为1.8%,根茎中为0.43%,种子中含量极低;不同采收时期中,以9月中旬采收的根茎中总黄酮含量较高。[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行,可用于测定鹿药不同部位及不同采收期根茎中总黄酮含量,研究结果为鹿药的质量评价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鹿药提取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提、索氏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等技术制备鹿药提取物,包括:鹿药水提液、醇提液、醇提水溶液,醇提液浓缩后经大孔树脂柱水洗后依次用φ为30%、50%、70%、90%的乙醇洗脱分离得到Ⅰ、Ⅱ、Ⅲ、Ⅳ4部分干物质,从Ⅲ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3-甲氧基-8-甲基槲皮素(A)、8-甲基木犀草素(B)、3′-甲氧基木犀草素(C)、木犀草素(D)和槲皮素(E).采用邻二氮菲-Fe2+-H2O2氧化法测定鹿药提取物抗氧化清除羟基自由基(HO.)的能力,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除鹿药醇提液之外,其他提取物制备液都具有清除HO.的作用,清除率23.30%~98.07%,其中5个黄酮单体化合物清除HO.的能力较强,且随浓度增大清除作用增强,并且作用强度明显好于对照维生素C.可见鹿药中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孢子分离,小白球分离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萌发成菌丝,形成小白球,证实小白球是鸡(土从)菌生活循环中的一个发育阶段.鸡(土从)菌担孢子萌发的单核菌丝,经过锁状联合发育成双核菌丝,继而形成小白球,但难以在培养基上长出子实体,而在蚁巢上合轴交叉的菌丝交织成小白球,再发育成原基,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鸡(土从)菌破土而出形成子实体.本研究从无性循环及有性循环两方面初步阐明了鸡(土从)菌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引种到哈尔滨地区对开蕨的繁育特性。结果表明:对开蕨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孢子繁殖),也可以进行无性繁殖。孢子繁殖可以采用土培法和孢子无菌培养的方法,土培法以基质(4草炭土∶1蛭石∶1河沙)和室温25℃为最佳,孢子无菌培养以改良Knop s液体培养基为最佳;无性繁殖可以采用分株繁殖的方法,最佳分株季节是在春季。  相似文献   

16.
以野生鹿药(Smilacina japonica A.Gray)的根茎及根为对象,研究了鹿药多糖的超声提取工艺并测定了多糖含量。结果表明:水为提取剂,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20(g∶mL),温度30℃,超声时间20 min。多糖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葡萄糖为对照品,最大吸收波长490 nm,回归方程为A=13.049C+0.003 7,r=0.999 8,该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加样回收率、稳定性的RSD分别为3.80%、4.43%、0.04%、0.16%。采用最佳工艺提取和含量测定,测得鹿药中多糖含量为(23.79±0.02)%。  相似文献   

17.
 作者应用直接从丝状线虫子宫中取出微丝蚴,让蚊子通过动物膜吸血获得感染的简新方法,研究了指形丝状线虫微丝蚴在中华按蚊体内发育过程。结果证明:该方法获得的微丝蚴与自然宿主血液中的微丝蚴有相同的生物学活性,在蚊体内可经各期幺玎虫的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接种试验动物,可导致脑脊髓丝虫病。  相似文献   

18.
涂爱萍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4035-4038
试验对山茶花切花采后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已开的山茶花在20℃、空气相对湿度60%的环境条件下,插入去离子水中2d后就萎蔫;未开的花蕾在相同环境下花期能持久一些,但始终不能开放;已开放的山茶花在空气相对湿度近似100%的环境条件下,瓶插寿命可达到4d,最终花瓣还是脱落;花瓣脱落起因于水势、水分传导等原因;所有供试材料在收获后的最初时间所释放的乙烯量都比较低,在山茶花花瓣脱落之前乙烯释放量有—急剧上升的过程,花瓣所呈现的褐色区域与花朵释放的乙烯量呈正相关;用去离子水或0.2 mmol/L的硫代硫酸银溶液处理,可降低乙烯诱导山茶花脱落的速度.但对于花瓣褐色坏死斑点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杨桐苗期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美国Li-COR公司制造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杨桐苗期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杨桐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具有"光合午休"现象,第1个峰值出现在8:00左右,Pn达到4.76μmol/m2·s;第2个峰值出现在15:00,Pn为3.19μmol/m2·s。造成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是受气孔调节。杨桐叶片CO2补偿点为74.0μmol/mol,饱和点为2000μmol/mol;杨桐叶片光补偿点为37μmol/m2·s,饱和点为600~800μmol/m2·s。杨桐的最适光合温度为24~26℃。  相似文献   

20.
忍冬植株光合生理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清  刘金花  李佳 《特产研究》2010,32(2):34-36,39
研究忍冬植株光合特性,为确定合理栽培措施、提高药材产量提供参考。利用CRIAS-1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1d中不同时段、不同光子通量密度下的净光合速率及其相关生理生态因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确定忍冬植株净光合速率与生态因子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忍冬植株叶片光饱和点为1 529μmoL/(m2.s)、光补偿点为48μmoL/(m2.s);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状,有光合"午休"现象存在;净光合速率与气孔调节密切相关(r=0.82,P0.05),大气中CO2浓度、大气温度是影响净光合速率关系最密切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