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秸秆覆盖技术是农业保护性技术之一,备受关注。为了研究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及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我国秸秆覆盖技术研究现状,秸秆覆盖技术研究面临的问题,秸秆覆盖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秸秆覆盖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当前和今后秸秆覆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秸秆覆盖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秸秆覆盖作为保护性农业的新颖课题之一,备受关注。为了深刻理解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及研究进展,该文综述了我国秸秆覆盖技术研究现状,秸秆覆盖技术研究面临的问题,秸秆覆盖技术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秸秆覆盖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当前和今后秸秆覆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秸秆覆盖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等一系列原因,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备受关注。笔者从秸秆覆盖还田研究现状、还田方式以及在常见作物上的覆盖还田技术应用等展开综述,并对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旱地马铃薯秸秆覆盖增墒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旱地秸秆覆盖栽培技术对土壤墒情和水分利用率,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丰富旱作农业技术内容.2006年在华岭乡进行了马铃薯秸秆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了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对旱地土壤水分、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验证秸秆覆盖的抗旱增产效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秸秆覆盖技术,提高旱地综合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含水量及烤烟节水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取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玉米、油菜和水稻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烟苗抗旱补水情况及其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在烤烟生长前期的地温低于无覆盖处理,玉米秸秆覆盖和油菜秸秆覆盖降温效果大于水稻秸秆覆盖;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未覆盖处理;秸秆覆盖能够减少补水次数2~3次,减少补水量2~3 kg,提高烟苗成活率2.6~5.0个百分点。烤烟移栽采用秸秆覆盖是一项节水抗旱、提高烟苗成活率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农机农艺融合高效栽培技术,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先进技术,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文章介绍了秸秆覆盖还田的必要性,对秸秆处理的各种方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玉米秸秆集条覆盖免耕技术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7.
覆盖保墒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目前比较常用、也能适应各地的覆盖保墒技术有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两种。 1 秸秆覆盖 秸秆覆盖是指利用农业副产品如茎秆、落叶、糠皮等或绿肥为材料进行的地面覆盖,一般用麦秸和玉米秸。 1.1 秸秆覆盖的效果 1.1.1 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采用秸秆覆盖技术,可减少作物的棵间蒸发量,保蓄土壤水分,给作物一个适宜的土壤水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旱地秸秆覆盖栽培技术对土壤墒情和水分利用率,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丰富旱作农业技术内容。2006年在华岭乡进行了马铃薯秸秆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了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对旱地土壤水分、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验证秸秆覆盖的抗旱增产效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秸秆覆盖技术,提高旱地综合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设施蔬菜秸秆覆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覆盖是一种重要的作物栽培技术。随着覆盖技术的发展和在温室蔬菜生产中的应用,覆盖材料的选择成为温室蔬菜覆盖栽培首要解决的问题。地膜覆盖的优点较多,但容易造成白色污染。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地力,实现农业可持续生产,符合当前在山西省推行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的省情。综述了我国覆盖技术概况、秸秆覆盖的优势,并对未来秸秆覆盖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当前和今后秸秆覆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功 《农家致富》2015,(4):46-47
一、秸秆直接还田技术1.技术内涵与技术内容秸秆直接还田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秸秆肥料化利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包括秸秆翻压还田、秸秆混埋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翻压还田技术是以犁耕作业为主要手段,将秸秆整株或粉碎后直接翻埋到土壤中;秸秆混埋还田技术以秸秆粉碎、破茬、旋耕、耙压等机械作业为主,将秸秆直接混埋在表层和浅层土壤中;秸秆覆盖还田是保护性  相似文献   

11.
在冬闲稻田里以中薯3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稻草覆盖、摆播稻草 地膜覆盖、沟播稻草 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敞土等不同覆盖方式栽培马铃薯的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冬闲稻田地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出苗最早,地膜覆盖和沟播稻草 地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出苗率最高;敞土栽培的马铃薯植株的株高显著低于覆盖栽培;摆播或沟播稻草 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稻草覆盖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次之,产量和商品薯率显著高于敞土栽培;摆播或沟播稻草 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的效益最高,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的效益次之,敞土栽培马铃薯的效益最低。  相似文献   

12.
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于2008-2010年研究了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 cm、5-15 cm和15-25 cm土层土壤NH4+-N、NO3--N含量,并且随着秸秆覆盖还田年限的延长和用量的提高,3个土层土壤的NH4+-N、NO3--N含量的增幅也随之增加。第5季水稻收获后,秸秆覆盖处理NH4+-N、NO3--N含量的增幅分别达到了18.83%-36.70%和12.04%-37.70%。秸秆覆盖还田使水稻生育前期土壤NH4+-N、NO3--N含量降低,有利于减少NO3--N的淋失。而后期氮素得到释放满足作物生殖生长的需要,则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秸秆覆盖还田后,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其中旱季作物(小麦、油菜)的增产效应要高于水稻,并且作物的增产幅度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和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水稻的有效穗数以及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结论】连续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土壤无机氮的供应,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3.
在安徽省沿江棉区开展了油菜秸秆覆盖对棉田杂草发生、棉花生长及土壤杂草种子库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油菜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对棉田杂草的抑制效果增强。与未覆盖秸秆且不除草处理相比较,7000Kg/hm2秸秆覆盖量处理棉花单株铃数和子棉产量显著提高。7000Kg/hm2秸秆覆盖量处理在覆盖后30d、60d和120d逐步减少0-20cm土层杂草种子库密度,与全程除草剂处理较一致;随着覆盖量减少,对0-20cm土层杂草种子库密度降低幅度减小。全程除草剂处理降低0-5cm土层杂草种子库多样性,而油菜秸秆覆盖则可能增加0-5cm土层的杂草种子库多样性。3500Kg/hm2覆盖量+秸秆覆盖30d后喷施除草剂处理的抑草效果和增产效果与全程除草剂处理一致。因此,在安徽省沿江棉区油-棉连作棉田推荐使用3500Kg/hm2油菜秸秆覆盖量+秸秆覆盖30d后喷施除草剂。  相似文献   

14.
旱地玉米整秸秆不同覆盖形式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玉米整秸秆不同覆盖形式的大田试验表明 ,玉米整秸秆不同覆盖形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应 ,其中以秸秆地膜二元单覆盖效果最佳 ,比对照增产 54.5% ,整秆半耕半覆盖增产4 0 8% ,秸秆地膜二元双覆盖增产 36 .0 %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分析2BMFJ原茬地免耕覆秸大豆播种机北方寒地玉米秸秆覆盖还田腐解周期。在自然条件下,168 d试验周期内,应用秸秆残余应力法与多重比较法结合研究地表覆盖秸秆腐解规律,秸秆不同部位腐解规律,增施有机肥对秸秆腐解影响。结果表明,地表覆盖秸秆可自然腐解,阶段性明显,经机械剪切未被撕裂秸秆降解率56.3%,撕裂后秸秆降解率62.4%;不同部位玉米秸秆降解率差异显著(P<0.05),秸秆自顶部至底部降解率呈线性降低;增施有机肥对秸秆腐解具有促进作用(P<0.05)。研究结果揭示2BMFJ原茬地免耕覆秸播种机北方寒地玉米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特性;填补北方寒地玉米-大豆大田轮作模式下,经机械剪切后覆盖在地表不同形态秸秆腐解规律空白;为原茬地免耕覆秸精量大豆播种机械化技术在北方寒地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渭北旱塬不同覆盖措施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渭北旱塬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秸秆加地膜覆盖及传统耕作保墒方式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方法的保墒效果最好 ,2 m土层的有效水达 2 74.3 mm,比对照增加 3 3 .3 mm,降雨可下渗到 1 .6m。9月 1 5日分析 ,秸秆覆盖的表层土壤含水 2 9.9% ,地膜覆盖的 1 8.6% ,对照只有 1 3 .8%。  相似文献   

17.
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干旱地区寻找较好的烤烟配套栽培措施,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地膜覆盖(ck)、稻草覆盖、地膜覆盖+保水剂、稻草覆盖+保水剂、前膜后稻草覆盖、麦秆覆盖、裸栽+保水剂7个处理,研究了覆盖栽培对宁洱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保水剂、地膜覆盖、稻草覆盖、稻革覆盖+保水剂、前膜后稻草覆盖,可改善烟株生长的环境条件,保湿、保肥、增温效果明显,有效降低烟株生育前期的干旱胁迫,促进烟株早长快发;麦秆覆盖和单施保水剂,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而抗旱作用力减弱,稻草覆盖可有效降低烟叶底烘现象的发生.综合表现以稻草覆盖和稻草覆盖+保水剂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不同覆盖时期(夏闲期和周年覆盖)以及不同覆盖方式(垄沟覆盖、全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选择适合当地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型覆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2个小麦生长季在黄土高原典型旱作区陕西省永寿县开展大田试验,试验设6个处理,采用裂区设计。不同覆盖时期为主区,设置夏闲期覆盖和周年覆盖(生育期覆盖+夏闲期覆盖)2个处理,不同覆盖方式为副区,分别为垄膜沟秸秆全地面覆盖、全膜覆盖以及秸秆全地面覆盖3个处理。研究分析小麦产量、土壤蓄水量、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经济利润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结果】与夏闲期覆盖相比,周年覆盖2季平均增产9.5%,周年秸秆覆盖平均产量较周年垄覆沟播处理高出622 kg·hm-2,而与全膜穴播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周年覆盖生育期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夏闲期覆盖分别提高5.6%和4.0%;周年覆盖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经济效益,较夏闲期覆盖年平均净利润提高17.8%,周年覆盖中秸秆覆盖平均净利润>全膜穴播>垄覆沟播;同时,周年覆盖2季平均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夏闲期覆盖降低11.0%,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以周年秸秆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结论】与夏闲期覆盖相比,周年覆盖措施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生育期耗水量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其中,周年秸秆覆盖措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最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适宜在黄土旱塬区冬小麦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陕西关中一年两熟地区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冬小麦传统翻耕技术为对照,研究了5种类型10种耕作关键技术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裸地深松间隔年限三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隔年深松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3位;(2)在裸地与秸秆覆盖旋耕两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秸秆覆盖旋耕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6位;(3)在秸秆覆盖深松深度两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秸秆覆盖深松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1位;(4)在裸地与秸秆覆盖免耕两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裸地免耕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7位;(5)在翻耕两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秸秆还田翻耕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2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稻草、玉米秸秆和甘蔗渣覆盖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覆盖材料,为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成龄茶园中,设覆盖厚度相同(8 cm)的稻草、玉米秸秆、甘蔗渣处理和不覆盖处理作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等含量和土壤含水量、茶鲜叶产量及茶叶理化成分等指标.[结果]覆盖稻草、玉米秸秆和甘蔗渣处理可提高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覆盖稻草和玉米秸秆处理可提高0~4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的含量;覆盖甘蔗渣处理使0~6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pH值增高.在夏、秋茶期3个覆盖处理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CK;春茶期,3个覆盖处理0~2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CK,稻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覆盖玉米秸秆和稻草处理的鲜叶产量分别比CK增加13.42%和9.47%,覆盖甘蔗渣的产量较CK降低了5.26%.覆盖3种秸秆处理可使茶叶的茶多酚含量增高,氨基酸含量降低.[结论]稻草和玉米秸秆覆盖可促进茶园土壤养分的供应,提高茶树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