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分布、摄食和食物竞争等状况, 2011 年 5 月至 2012 年 4 月在莱州湾进行了 9 次底拖网调查, 其中仅 4 个航次的调查捕获了中国明对虾。体重瞬时增长系数的计 算结果表明, 7 月份是莱州湾放流中国明对虾的快速生长期, 7 月底至 8 月初达到生长拐点, 以后生长减慢。其活动 和分布规律表明, 中国明对虾放流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适应后才开始溯河, 8 月初移出河道向深水扩展, 集中 分布在莱州湾西部, 8 月中旬主要集中在莱州湾的西部和湾口, 9 月初至 10 月中旬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湾口和湾外。 中国明对虾成虾的摄食范围较广, 是偏重摄食底栖动物饵料的杂食性种类, 摄食生态位宽度与三疣梭子蟹接近; 与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及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中的8种重要种类都存在中等程度或严重的食物竞争, 食 物竞争主要源自对双壳类饵料的竞食。本研究为探讨中国明对虾增殖放流的适应性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 相似文献
2.
莱州湾中国明对虾增殖放流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分布、摄食和食物竞争等状况,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莱州湾进行了9次底拖网调查,其中仅4个航次的调查捕获了中国明对虾。体重瞬时增长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7月份是莱州湾放流中国明对虾的快速生长期,7月底至8月初达到生长拐点,以后生长减慢。其活动和分布规律表明,中国明对虾放流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适应后才开始溯河,8月初移出河道向深水扩展,集中分布在莱州湾西部,8月中旬主要集中在莱州湾的西部和湾口,9月初至10月中旬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湾口和湾外。中国明对虾成虾的摄食范围较广,是偏重摄食底栖动物饵料的杂食性种类,摄食生态位宽度与三疣梭子蟹接近;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及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中的8种重要种类都存在中等程度或严重的食物竞争,食物竞争主要源自对双壳类饵料的竞食。本研究为探讨中国明对虾增殖放流的适应性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优选青岛市沿海中国明对虾的港湾增殖放流点,本实验于2010年6月至9月采用拖网调查,对鳌山湾渔业资源生物背景、放流中国明对虾的资源量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5个航次拖网调查的渔获物组成中与中国明对虾食性类似的口虾蛄捕获量最大,占总捕获量的46.66%,中国明对虾的天敌虎鱼和鲬的捕获量很少,占总捕获量的1.28%。浮游植物生物水平评价等级为Ⅴ级;(2)中国明对虾的资源调查回捕率约为0.10%,偏低,港口码头走访调查回捕率为1.20%,属正常值,但相对偏低;(3)中国明对虾生长速度较快,具有雌雄差异,最大体质量日增长量分别为0.88和0.47 g。生长初期雄虾生长较快,但后期雌虾生长速度更快,且能达到更大的规格,其渐近体质量与体长雌虾为:L∞=200.83 mm、W∞=104.05 g;雄虾为:L∞=172.64 mm、W∞=38.81 g。开捕时雌雄中国明对虾的平均体质量分别为43.25和34.20 g左右,已达到捕捞规格。鳌山湾渔业资源种类组成、浮游植物生物水平等级、放流中国明对虾的资源量、生长特性等重要数据证实鳌山湾适合中国明对虾的放流。 相似文献
4.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满足孤立种群条件下,用放流前后的相对资源量调查资料,估算放流虾与自然虾的比例,8年(1985~1992)平均值,放流虾占92.9%,标准差7.4。由此而计算的回捕率,8年平均值为9.2%,标准差3.5。最高1985年为16%,最低1989年仅为5%。前4年(1985~1988)平均值为11.6%,后4年(1989~1992)为6.7%,约下降了45%。讨论了回捕率趋势性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适宜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85-1990年胶州湾对虾放流增殖结果,对放流增殖适宜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超过一定数量之后,随放流数量的增加,增殖对虾体长瞬时生长速度参数下降,二者呈KL=3.5950e^7.4740*10^-5N负相关关系。从开捕时增殖对虾平均体长、资源量与放流数量的关第式分析,胶州湾放流中国对虾数量以6500-8000万尾为宜。 相似文献
6.
黄河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近几年来回捕率大幅度下降,常规预报方法仍能满足生产需要。环境因素不是影响回捕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回捕率下降是由于8月15日前放流虾入海后发生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跟踪调查与效果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黄骅、丰南中国对虾放流区进行的三次跟踪调查表明,放流对虾与自然对虾的比例为:两个放流区第一次跟踪调查100%为放流对虾,回捕率为2.7%;第二次分别为89.47%和87.5%;第三次分别为78.73%和83.3%,回捕率为0.82%。前期对虾分布特点是,向近岸移动,并沿岸向南北散开,多集中于水深1.0m以内区域,随着对虾的生长,分布区逐渐向深水区移动,到第三次调查时,两个放流区的对虾分布区已经混合成一体。放流虾与自然虾有明显的体长差异,8月中旬放流虾平均体长145.1mm,最大体长为180mm,平均体重50.5g,测算产量为110~120t,其中放流虾为90t。文章还就回捕率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9.
自1984年山东省实施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工作以来,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几年的放流增殖验收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地区中国对虾放流增殖苗种中间培育的好,有的中间培育差一些,其原因是还没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9年5~10月底的调查和统计资料,对在渤海增殖放流的中国对虾的分布、生长、资源量以及捕捞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6月中旬放流的中国对虾多集中在水深1~2m以内和河口附近的浅水区,到7月下旬,分布水深为5~18m,密集分布区在10~15m,之后一直生活在较深水域。6月中旬,中国对虾平均体重为2.5g;7月上、中旬,平均体重为7.0g;7月下旬,平均体重为20.0g;7月底、8月初,平均体重为27.0g;8月中旬,平均体重为36.0g;9月上旬,平均体重为41.0g。8月上、中旬渤海中国对虾的资源量为1 665t;10月下旬,生产捕捞后的资源量减少为137t。8月份中国对虾的资源分布以渤海湾最高,为129.9ind/haul.h,其次为莱州湾,为7.8ind/haul.h,再次是辽东湾,为0.3ind/haul.h,渤海中部最低,为0.05ind/haul.h。2009年渤海共放流中国对虾202641万尾,据初步统计估算,截止10月中旬共捕捞中国对虾2377t,总回捕率为2.8%。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子一代、子四代、子五代群体和黄、渤海野生群体遗传变异进行了同工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检测的4个群体肌肉组织的13个基因位点中,MDH-2^*、GPI^*、MPI^*、PGM-2^*和PGM-3^*5个位点呈多态。PGM-3^*位点上的变异程度最高,其等位基因频率呈递减趋势;人工选育群体在MPI^*位点上出现^*c基因,其等位基因频率呈递增趋势。中国对虾野生群体同人工选育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相同,为38.46%;其平均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0577、0.0377、0.0263、0.0231,呈依次递减趋势。中国对虾野生群体和人工选育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062,远大于子四代和子五代间的遗传距离。人工选育中国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已有所降低,但在某些基因座位上出现了特异基因,这是否可作为具有良好生长特性和抗逆能力的人工定向选育群体的基因标记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ISSR-PCR技术在对虾中的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采用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技术对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进行了PCR扩增。优化了PCR反应体系和反应参数。对PCR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检测,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了40条有清晰产物的引物,每条引物检测到的位点数从1到19不等,平均每条引物可检测到位点数为7.7个。实验发现:中国对虾简单重复序列区主要由两碱基循环组成。通过分析ISSR-PCR技术本身的原理,探讨了该技术相对于同工酶检测和RAPD技术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优势所在,以及该技术用于遗传标识的确认和遗传图谱构建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定性、定量手段,研究了19℃下单次肌注给药后磺胺甲基异(口恶)唑在健康中国明对虾体内的代谢规律。给药后血淋巴内的药物浓度即达到峰值,此后迅速下降;肝胰腺内药物浓度较低,给药2小时后达到最高浓度(4.97μg/ml),此后迅速下降,至48小时不能检出。采用MCP-KP自动化药动学分析程序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单次肌肉注射磺胺甲基异曝唑后(50mg/kg),血药经时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吸收半衰期(t1/2α)为0.41小时,消除半衰期(t1/2β)为10.87小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64.51mg/L.小时,表观分布容积(vd)为12.21L/kg,总体清除率(CL)为780.05ml/kg/小时。结果表明,磺胺甲基异(口哑)唑在中国明对虾体内分布较广、代谢较快。 相似文献
15.
16.
首次研究了单剂量注射磺胺间甲氧嘧啶在中国对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所得数据用MCPKP程序分析。结果表明,SMM在血淋巴、肝胰脏、鳃和肌肉组织中的代谢过程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药时规律可用一级吸收二项指数方程来描述,分别是:C血淋巴=60.05e-0.18t 14.11e-0.06t,C肝胰脏=23.57e-0.27t 12.04e-0.04t-35.61e-5.5t,C鳃=18.78e-0.38t 4.79e-0.03t-23.57e-2.54t,C肌肉=32.11e-0.34t 14.96e-0.06t-47.07e-2.39t。SMM在中国对虾甲壳中的代谢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药时规律符合理论方程C甲壳=50.29e-0.06t。 相似文献
17.
18.
用药浴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复方新诺明对中国对虾幼体的急性毒性、对幼虾生长的影响和中毒的机理。结果表明,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的24h LC50和48h LC50分别为300、355mg/L和232、172mg/L,安全浓度分别为42、12mg/L;用50、100、200mg/L的复方新诺明对幼虾药浴35d,各试验组未见任何临床变化,而100、200mg/L药物浓度对幼虾体长和体重的增长影响极显著(P<0·01)。用300、450、600mg/L的复方新诺明对幼虾药浴16d,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对虾食欲下降,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死亡率升高。各试验组对虾血细胞数目显著下降(P<0·05),血清AST、ALT活性在300、450mg/L浓度组下降,在600mg/L浓度组升高。对中毒虾肝胰脏、鳃和胃组织进行石蜡切片观察,结果表明,3种组织均产生异常变化,出现从细胞肿胀到空泡化、坏死脱落等一系列组织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19.
微卫星DNA标记用于中国对虾亲子关系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产养殖中应用微卫星标记来确定亲缘关系已经得到认同和广泛使用。本研究通过控制交尾,利用微卫星标记确定中国对虾后代的亲缘关系,对微卫星标记应用于中国对虾的家系识别进行初步探讨。作者以4个谱系清晰的家系为基础,检测两对微卫星标记EN0033和RS062在中国对虾家系鉴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两对微卫星引物产生的DNA指纹图谱,能够有效地区分中国对虾4个家系。根据微卫星数据计算各家系之间的遗传距离,构建UPGMA图,得到的结果与各家系来源情况一致,进一步证明了微卫星技术在进行家系间的遗传分析中的可行性。EN0033和RS062两对微卫星标记的累积个体识别率高达0.989,属于高识别力的遗传标记系统,可以利用它们进行中国对虾的亲缘关系鉴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