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国顺  刘孟洲 《猪业科学》2006,23(10):74-76
本论文通过对同等条件下饲养的导入子午岭野猪血统的野家杂种猪猪肉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提取分析。结果表明,80℃对样品前处理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能检出化合物有100多种,结合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已经确认香型的化合物在本次测定中的数据分析发现,F1×F1和F1具有相对较高的3-甲基-1-丁醇(刺鼻清香)、2-戊基-呋喃(类火腿香)含量。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研究影响野家杂种猪肉质风味的物质。结果表明,80℃对样品前处理后,能检出化合物有100多种,结合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已经确认香型的化合物在本次测定中的数据分析发现,F1 × F1 和 F1 具有相对较高的3- 甲基 -1- 丁醇(刺鼻清香)、2- 戊基 - 呋喃(类火腿香)含量。 野猪(Sus scrofa)广布于欧洲、非洲和亚洲等国家,至今记录的亚种有 23 个,我国就有 6 个。位于陕甘交界子午岭灌木山区的野猪是我国丰富的猪种资源。2002 年 11月,我们将该地区存有不同血缘的野杂种猪后代引入甘肃农业大学新华种猪场,开始异地饲养,进…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绿茧系家蚕品种的茧色性状遗传规律,以家蚕绿茧品种G1和白茧品种C108为亲本,配制正反交F1及其自交F2和回交代等多种群体材料,茧色分离调查结果显示:F1为浅绿色茧;自交F2呈现白色茧∶浅绿色茧∶绿色茧=1∶2∶1的分离比;回交后代(C108×G1)×G1、G1×(G1×C108)均呈现绿色茧∶浅绿色茧=1∶1的分离比,而C108×(G1×C108)呈现白色茧∶浅绿色茧=1∶1的分离比。此结果说明家蚕品种G1的绿茧性状对白茧性状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家蚕绿茧系的显色物质为黄酮类化合物,分析不同茧色蚕体组织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是研究色素代谢与绿色茧呈色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NaNO2-Al(NO3)3-NaOH比色法,测定亲本绿茧品种G1、白茧品种C108和(G1×C108)F1的幼虫中肠、血液、丝腺组织在整个5龄期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及茧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显示:3种茧色个体的中肠组织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无明显差异,推测其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能力相当;中肠组织与血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茧色没有明显关系;丝腺组织和茧层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G1最高,(G1×C108)F1居中,C108最低。此结果说明绿茧色的深浅与丝腺和茧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硝基化合物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硝基(-NO2)官能团的化合物.黄芪、冠花、木兰属等牧草植物中含有的天然硝基化合物(3-硝基丙醇和3-硝基丙酸)以及化学工业合成的硝基化合物(硝基烷烃、硝基乙醇、3-硝基酯-1-丙醇等)均能够高效抑制瘤胃发酵甲烷的生成,而其自身能够被瘤胃微生物所代谢利用.本文重点围绕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及其脱毒...  相似文献   

5.
正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04.034),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支西伯利亚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的人员介绍了西伯利亚海棠[Malus baccata(L.)Borkh.]及与生长在西伯利亚东部的M. domestica (F1、F2和F3)杂交得到的杂交种果实果皮中光保护化合物(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抗坏血酸和槲皮素糖苷)的含量。顺式玉米黄质被证明是主要的类胡萝卜素。M.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5,(4):71-73
选取120只1日龄AA肉鸡,公母各半,饲喂基础日粮,常规饲养。42日龄随机抽取40只,公母各半,进行活重(x1)、屠宰重(x2)、半净膛重(x3)、全净膛重(x4)、胸肌重(x5)、腿肌重(x6)、腹脂重(x7)的主成分坐标图的分析。结果表明:1)主成分F1、F2、F3的贡献率分别为60.57%、19.91%、15.24%,累计贡献率为95.73%,为入选主成分。2)F1、F2、F3的信息量表达式分别为F1=0.450 7x1+0.4743x2+0.415 0x3+0.404 4x4-0.106 3x5+0.314 4x6+0.354 9x7,F2=-0.165 4x1-0.138 1x2+0.317 1x3+0.422 8x4+0.792 6x5-0.212 3x6-0.032 6x7,F3=0.209 1x1+0.127 3x2-0.300 2x3-0.103 3x4+0.092 8x5-0.651 2x6+0.637 7x7;F1、F2、F3分别称为屠宰因子、胸肌因子、瘦肉因子。3)在F1和F2、F1和F3、F2和F3构成的平面坐标中,x3和x4都是距离最近,可视为同类性状。  相似文献   

7.
京绿芦1号(BJ98-2F1)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芦笋研究中心选育的适合中国北方栽培的绿芦笋无性系F1代杂交种.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运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分析α-(1,2)岩藻糖转移酶1(FUT1)和α-(1,2)岩藻糖转移酶2(FUT2)基因在大肠杆菌(E.coli)F18ab、F18ac感染以及内毒素(LPS)诱导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前后的mRNA表达差异,在细胞水平上进一步验证FUT1、FUT2基因的功能并探讨其在抗E.coli F18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FUT1、FUT2基因在E.coli感染和LPS诱导细胞后的mRNA表达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且FUT2基因的上升趋势要高于FUT1基因。由此推测,FUT1和FUT2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仔猪抵抗E.coli F18感染的能力密切相关,FUT2基因可能发挥着比FUT1基因更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1 养殖场恶臭气体的来源 养殖场恶臭气体的组成成分特别复杂,目前已知臭味化合物共有160多种,其中动物自身排泄的化合物主要有4大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3-甲基丁酸、戊酸)、酚类物质(苯酚、4-甲基苯酚、4-乙基苯酚)、吲哚类物质(吲哚、粪臭素)和硫化物.  相似文献   

10.
安哥拉山羊与建昌黑山羊及其杂种后代的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 (CA/GATA/TCC) 5探针 ,HinfI酶切 ,研究安哥拉山羊和建昌黑山羊及安哥拉山羊与建昌黑山羊级进杂交的F2 、F3的DNA指纹图谱。结果 ,在供试山羊中 ,个体平均检出 1 8.2± 0 .4条谱带 ,安哥拉山羊、F2 、F3的鉴别机率分别为 1 .38× 1 0 - 12 ,1 .1 8× 1 0 - 13,0 .50× 1 0 - 10 ;群体内相似系数安哥拉山羊为0 .4 539,F2 为 0 .4 0 77,F3为 0 .61 1 1 ;亲子鉴定的父权概率W =0 .9889;安哥拉山羊与建昌黑山羊比较 ,2 .3kb和 8.6kb谱带为安哥拉山羊的特异谱带  相似文献   

11.
家蚕新母性白卵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基因资源库中归类于茧色单元的保存系03-130,其卵色为白色,蛾复眼亦为白色.杂交试验结果表明,03-130白色卵表现为混合型母性遗传(Ⅲ型),即F1表现雌亲卵色性状,F2蛾区内发生分离,而不是延迟到F3代才发生蛾区间的分离(母性遗传Ⅰ、Ⅱ型);但基因座与母性遗传Ⅰ型卵色突变-第1白卵(w-l)相同,即10-12.7.称之新母性白卵,基因符号:w-1n.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BC1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EST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在EST同工酶谱中产生了1条杂种带(Rf=0.11);BC1F2代POD同工酶谱的酶带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F2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Y1F2-5(7号)与P1F2-1(12号)及Y1F2-3(5号)与Y1F2-4(6号)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2代多数株系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E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通过RT-PCR特异性扩增出新城疫病毒(NDV)山东分离株(ShD-5-04)的F基因序列,对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ShD-5-04株的F基因开放性阅读框为1 662 bp,编码489个氨基酸.与国外发表的部分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之间相同序列进行比较,F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84.1%~88.7%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88.1%~93.3%之间;F蛋白裂解位点区(112位~117位)氨基酸组成与强毒株一致,从基因水平上说明NDV ShD-5-04株为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春”小麦-偃麦草易位系的创制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杀配子染色体创制易位系的方法,以"中国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repens)(2E)异二体附加系为母本与"中国春"小麦-柱穗山羊草(Ae.cylindrical)(2C)异二体附加系为父本杂交,创制"中国春"小麦-偃麦草易位系.F1的结实率为31.02%,F1套袋自交结实率为31.41%,亲本自交结实率92.59%;获得的F2利用染色体C-分带和原位杂交进行鉴定,从127株后代中筛选出9株易位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杂交组合的黄牛杂交一代 ( F1)的育肥试验和体尺测定 ,结果发现 ,皮黄 F1代比本地黄牛日增重快 ( P<0 .0 1 ) ,黑黄 F1代比本地黄牛日增重较快 ( P<0 .0 5 ) ,皮黄 F1代日增重与黑黄 F1代相当。皮黄 F1代和黑黄 F1代体高、胸围比本地黄牛大 ( P<0 .0 5 ) ,体斜长差异不大。皮黄 F1代和黑黄 F1代在体高、胸围和体斜长之间相近。  相似文献   

16.
《畜牧与兽医》2017,(3):14-16
随机选取荷斯坦奶牛180头,其中1-3胎各60头,进行奶牛外貌性状体高(x1)、胸宽(x2)、体深(x3)、尻角度(x4)、尻宽(x5)、后肢侧视(x6)、蹄角度(x7)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F1~F6的贡献率分别为30.68%、15.67%、14.24%、12.11%、11.18%和9.50%,累计贡献率达93.46%;F1的信息量表达式为F1=0.510 9x1+0.294 6x2+0.448 8x3-0.195 4x4+0.524 3x5-0.012 5x6+0.370 9x7,余类推;F1可视为体躯容积因子,F3、F4可视为耐用因子。主成分(外貌性状的线性组合)可在尽量保持遗传信息的基础上简化复杂的外貌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安徽淮南益益乳品公司第一奶牛场开展试验,随机抽取荷斯坦奶牛165头,其中1胎~3胎各55头,进行乳用特征性状[即楞角性(x_1)、尻宽(x_2)、尻角度(x_3)、后肢侧视(x_4)、蹄角度(x_5)]对305d产奶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x_1~x_5线性分的平均值分别为26.95、32.00、27.13、28.40和23.73分。(2)主成分F1~F4的贡献率分别为29.10%、22.47%、18.65%和17.18%,累积贡献率达87.39%。(3)主成分F1~F4的表达式分别为F1=-0.4776x_1+0.4777x_2-0.3885x_3+0.1317x_4+0.6127x_5;F2=0.4612x_1+0.4224x_2+0.0536x_3-0.7454x_4+0.2244x_5;F3=-0.4052x_1-0.1144x_2+0.8294x_3-0.1557x_4+0.3326x_5;F4=0.3441x_1+0.6259x_2+0.3974x_3+0.5690x_4-0.0901x_5。(4)对主成分F1~F4贡献最大的性状分别是蹄角度、后肢侧视、尻角度和尻宽。  相似文献   

18.
黄烷酮-3-羟化酶(F3H)是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其催化黄烷酮合成的二氢黄酮醇又可经不同代谢途径合成花青素等多种黄酮类物质。以鲁桑(Morus multicaulis)品种育711号植株的幼叶cD NA为模板,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桑树F3H基因cD NA的全长序列,将该基因命名为MmF 3H(GenB ank登录号:KU301748)。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1 095 bp,编码一个含有365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0.15 kD,等电点为4.93。该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川桑(Morus notabilis)F3H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8%,与其它5种植物F3H也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度(79%~82%),说明F3H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系统进化树也显示来自鲁桑的F3H序列与来自川桑的F3H序列聚在一枝,亲缘关系最近。qRT-PCR检测MmF 3H基因在35份桑种质资源植株幼叶中的表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表达量较高的达到0.784 5,而较低的仅为0.012 1;用分光光度法测定35份桑种质资源植株桑叶片中的总黄酮和总花青素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总黄酮含量的差异与MmF 3H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具有一定相关性,推测MmF 3H催化生成的产物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上游产物。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云南贯众(Cyrtomium yunnanense)的化学成分,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波谱特征鉴定结构。结果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山奈酚-3,7-a-L-二鼠李糖苷(Kaempferol 3,7-a-L-Dirhamnopyranoside)(1),山奈酚-3-a-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a-L-鼠李糖苷[Kaempferol3-a-L-(4-O-acetyl)rhamnopyranoside-7-a-L-rhamnopyranoside](2),山奈酚-3-a-L-(2,4-二乙酰基)鼠李糖苷-7-a-L-鼠李糖苷[Kaempferol3-a-L-(2,4-Di-O-acetyl)rhamnopyranoside-7-a-L-rhamnopyranoside](3),β-谷甾醇(β-Sitosterol)(4)。利用猪蛔虫24孔NUNC细胞培养板,对云南贯众中提取分离的四种化合物的抗蠕虫活性进行检测,并作离体毒理试验,利用纤毛虫检测器来计数死活虫卵。结果4个化合物中,化合物2效果最佳,其次是化合物4、化合物1,化合物3最差。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云南贯众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2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的驱蛔虫药。  相似文献   

20.
根据绵羊POUl F1基因的4-5外显子序列设计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出山羊POUl F1基因第4内含子序列,为下一步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