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平均体长为5.3cm(尾重3.1g)的大口黑鲈作驯养对象,采取定时定点扫投食料的办法,食物种类由活体鱼虾向人工配合饲料逐步过渡,两周后实现了食性驯化的目的。驯化技术的关键是:掌握幼鱼食性转变时期,即体长5~6cm阶段;以人工饲料取代活饮料须循序渐进,逐步过渡;投饲采取定点抛投有诱集鱼群的作用,适合于掠食性鱼类的习性,并利于观察鱼群的摄食状况。 相似文献
2.
用颗粒饲料驯化,饲养大口黑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口黑鲈是肉食性鱼类.主食鲜活饲料、因饲料来源少而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用于大口黑鲈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的材料与方法以及试用结果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很多名贵肉食性鱼类已逐渐被开发为养殖新品种 ,但由于其鲜活饲料供应困难 ,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受到限制 ,而采用人工饲料进行投喂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是这些名优鱼类进行集约化养殖之前必须进行有效的食性驯化 ,使之由原先摄食鲜活饲料转向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才便于大规模养殖。但在驯化转食过程中 ,若方法不当 ,不仅苗种成活率不能保证 ,还会导致个体大小参差不齐 ,甚至诱发同类相残现象 ,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益。本文对鱼类的食性驯化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以期为养殖单位提供有益的借鉴。1驯食环境对食性驯化的影响驯食环境可分为室内水… 相似文献
4.
名贵肉食性鱼类食性驯化和饲料营养研究简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鳢、黄鳝、胡子鲶、大口鲶、长吻鱼危等名贵肉食性鱼类的集约化养殖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其鲜活饲料供应困难,而人工饲料的使用尚不普遍,故严重制约了其养殖规模的发展及饲养成本的降低。本文仅就所收集到的资料,对国内外有关其食性驯化和饲料营养研究的进展情况作简要... 相似文献
5.
大口黑鲈仔、稚鱼生长和食性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口黑鲈仔、稚鱼生长和食性的观察陆伟民(上海水产大学,200090)关键词大口黑鲈,仔、稚鱼,生长,食性OBSERVATIONONGROWTHANDFEEDINGHABITSOFLARGEMOUTHBASS,MICRORTERUSSALMOIDES,... 相似文献
6.
7.
黑鲈属鱼类分布于北美洲温暖地区的淡水中,主要种类有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小口黑鲈M.dolomieui、斑点黑鲈M.punctulatus、瓜达卢普黑鲈M.ireculi、南方黑鲈M.notius等。大口黑鲈和小口黑鲈是黑鲈属鱼类中已被大量养殖的种类。大口黑鲈原产于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及墨西哥东北部, 相似文献
8.
9.
鱼类的食性分草食性、动物食性、杂食性、碎屑食性。动物食性的鱼类包括以鱼类为食的种类,如鳜鱼;以底栖动物为食的种类,如青鱼;以浮游动物为食的种类,如鳙等。随着市场的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殖质优价高的鱼类(其中不少是肉食性鱼类,如鳜鱼、大口黑鲈等),满足市场的需要,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广大农民、水产业者的共同追求。因此,研究肉食性鱼类的驯化技术有一定现实意义,现就其驯化技术问题谈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大口黑鲈亦称加洲鲈鱼,属肉食性鱼类,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现在开展该品种养殖的逐渐增多,但因其鱼苗(3—6cm)极易感染纤毛虫病,特别是在鱼苗驯食阶段,规模养殖成活率不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开展了此项试验。 相似文献
11.
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加入WTO,国内外市场对环境和水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水产品。大口黑鲈养殖业既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一大污染源。近几年,江河、内涌、池塘等水域事故频繁发生,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对水产生产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大口黑鲈和小口黑鲈的营养和饲料ThomasM.Brandt1前言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和小口黑鲈(Micropterusdolomieui)是黑鲈属鱼类中仅有的被大量养殖种类。大口黑鲈原产于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及墨西哥东北... 相似文献
14.
在水库原有养殖模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了搭配大口黑鲈的初步试验。套养加州鲈可以将营养价值低的野杂鱼转化为高品质的鲈鱼,同时减轻了养殖鱼类的竞争压力。2005年套养加州鲈后比2004年净利润增加22 026元,增长22.4%。除增加购买加州鲈苗种的费用外基本上未增加其它经费开支,也不增加管理上的麻烦,更没有增加水库养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大口黑鲈选育效果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选择培育获得大口黑鲈群体选育子三代,对其选育效果进行初步评价。实验数据分析表明,经过三代的选育,大口黑鲈2个选育组在体长、体高和体重上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选育组1和2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5.32%和23.42%,平均每代的选育效应分别为8.44%和7.81%,而体重变异系数分别是26.8%和20.2%,相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9.8%和21.1%。试验结果表明,大口黑鲈的选育效果明显,F3代的生长性能有了显著性的提高,个体之间的生长速度更加趋于一致,同时,F3代仍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继续对其进行选育。该研究为进一步通过选择育种培育大口黑鲈优良品种(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采用人工驯食方法改变肉食性鱼类的食性是其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但目前对鱼类食性驯化的分子遗传机制了解甚少。为了获得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食性驯化相关基因和标记, 本研究以 1 月龄大口黑鲈“优鲈 3 号”为研究对象, 对驯化其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的易驯食组和不易驯食组脑和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 共获得 51255 万条高质量 clean reads, 注释到 27930 个基因, 易驯食组和不易驯食组脑和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 362 和 3389 个, 其中参与调控食性驯化的基因 64 个, 如周期蛋白(period, PERs)、视紫红质 (rhodopsin, RHO)、视黄醇脱氢酶(retinol dehydrogenase, RDHs)、角鲨烯单加氧酶(squalene monooxygenase, SQLE)、 胆汁酸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 BSEP)、瘦素(leptin, LEP)等主要分布在昼夜节律、光传导、视黄醇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胆汁分泌和 PI3K-AKT 信号通路中, 这些通路在环境适应、视觉系统、消化代谢、食欲控制等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不易驯食组和易驯食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 21465 个 SNP 标记, 进一步采用 SNaPshot 技术对其中 14 个 SNP 标记在易驯食和不易驯食群体中进行验证并与驯食性状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显示仅 RDH12 基因中的 chr15-A+8322808G 位点与驯食性状存在显著关联性(P<0.05), 其 AA 基因型为易驯食个体的优势基因型。本研究分别获得了与大口黑鲈驯食性状相关基因 64 个和 SNP 标记 1 个, 为分子标记辅助大口黑鲈食性驯化遗传改良提供了候选基因和标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