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首次对传统中药全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全蝎的挥发性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量。结果共检测到43个组分,鉴定出42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92.01%,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苯甲醛(19.03%)、苯酚(13.22%)、2-戊基呋喃(7.42%)、α-荜澄茄油烯(7.31%)等,为进一步研究全蝎的药用价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胡萝卜缨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检出挥发性成分48种,鉴定出其中的42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83%;主要成分为烯烃类29种、杂环类4种、醇类3种、芳香族类2种、酯类1种、酮类1种、有机酸类1种、醚类1种;含量较高的分别是-蒎烯(22.66%)、-蒎烯(28.98%)、石竹烯(15.63%)、柠檬烯(8.00%)、罗勒烯(6.95%)。  相似文献   

3.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巨桉叶的挥发性化感成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使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巨桉叶片中的挥发性化感物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按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鉴定出巨桉叶片中含26种挥发性的化学组分,以单萜和倍半萜为主要类别,含量共为85.32%,尤以α-蒎烯为最多(38.72%)。表明:巨桉叶片中的挥发性化感物质可能主要是α-蒎烯、斯巴醇、α-桉叶油醇等萜类,它们的化感作用有进一步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软枝乌榄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并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软枝乌榄果实中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主要组分有α-水芹烯(27.65%)、β-石竹烯(20.36%)、D-柠檬烯(17.97%)、α-蒎烯(11.84%)和γ-榄香烯(4.18%)等。对挥发性成分的香味进行分析可知,软枝乌榄共涵盖22种香型,其中松柏香、柑橘香和木香等载荷较大。本研究报道了软枝乌榄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及其香韵构成,可为中国乌榄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萃取高良姜及大良姜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再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种药材共检测出128个峰,鉴定出69种成分。从高良姜中检测到61个峰,鉴定出44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52%,主要成分有桉叶油醇、1,2,4a,5,6,8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α-松油醇、塞瑟尔烯、1-石竹烯、β-蒎烯、2-茨酮等。从大良姜中检测到67个峰,鉴定出4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78.29%,主要成分有β-倍半水芹烯、正十五烷、(E)-β-金合欢烯、1-石竹烯等。高良姜和大良姜在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有很大差异,两者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6.
赵丽娟  辛广  张捷莉 《特产研究》2006,28(4):58-59,6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产自河北卢龙地区青蒿中的挥发油,测得青蒿挥发油含量为8.8%;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鉴定和计算机质谱图库检索,鉴定出了23种化学组分,占总挥发性物质总含量76.56%;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中主要含有N,N'-双(2,6-二甲基-6-亚硝基)庚-2-烯-4-酮(37.16%)、桉叶油素(11.20%)、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4.49%)、石竹烯(4.43%)、大根香叶烯D(3.35%)等。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湖北金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 Tzvel.)挥发性组分,利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湖北金菊花共分离出92种组分,鉴定80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挥发性成分中单萜和倍半萜类成分,与4大药用菊花比较具有12种独特主要成分,9种共有主要成分,且金菊花中β-倍半水芹烯(9.113%)、芳-姜黄烯(8.526%)、β-丁香烯(3.354%)含量最高。湖北金菊花与四大药用菊花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白花羊蹄甲化学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白花羊蹄甲花朵在20℃和50℃温度下萃取所产生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温度对白花羊蹄甲花朵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在20℃时,鉴定出34种挥发性成分,在50℃时,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50℃下萃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较20℃的含量高。50℃萃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愈创木烯(26.96%)、β-榄香烯(7.98%)、β-杜松烯(6.47%)、依兰油烯(5.92%)、β-人参烯(3.98%)、α-芹子烯(2.92%)、2-甲基-呋喃(0.07%)、玫瑰醚(0.03%)、3,7-二甲基-6-辛烯-1-醇(0.11%)、茴香脑(0.03%)、γ-榄香烯(0.08%)和异榄香脂素(0.15%)等。  相似文献   

9.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检测止痛化癥胶囊中挥发性成分,为止痛化癥胶囊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止痛化癥胶囊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检测出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检出挥发性成分70种,鉴定出其中的70个组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8.29%,主要包括烯烃、有机酸、醛、酮、酯、杂环和芳香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分别是5-甲基-2-糠醛(18.47%)、焦粘醛(16.23%)、2-乙酰吡咯(7.17%)、薄荷酮(4.84%)、1-(2-呋喃基)乙酮(4.58%)。止痛化癥胶囊挥发性成分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带固相萃取功能的索氏提取装置,并采用该装置提取分析紫苏(Perilla frutescens)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紫苏中鉴定出75种挥发性组分,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其各组分相对质量含量占总挥发性组分的95.64%,其中主要成分为紫苏酮(56.16%)、石竹烯(8.38%)、异脱氢紫苏酮(8.11%)、石竹烯氧化物(4.03%)等。具有香味的成分有45种,占总挥发性组分的88.66%。该装置于密闭环境进行加热萃取,集萃取、净化和浓缩为一体,中途不需要转移样品,大大简化了样品前处理操作,有效缩短了样品前处理周期,为紫苏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成分提供了快速、可靠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贵州黄连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分析贵州黄连的挥发性成分,使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匹配度大于80%的可检索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贵州黄连有29个挥发性成分,即29个化合物,包括酯类、萜类、醛类和烃类。其中酯类含量最高,其次是萜类,具体分布是酯类15个(74.89%)、萜类9个(16.40%)、醛类3个(7.62%)、烃类2个(1.09%),酯类中高于1%的11个成分的总含量为72.46%,其中以月桂酸乙酯的含量最高(25.99%),其次是癸酸乙酯(12.12%)、棕榈酸乙酯(10.44%)等。贵州黄连中的酯类是现有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属首次报道;环葑烯、α-可巴烯、反式-β-金合欢烯、β-甜没药烯、顺式-α-甜没药烯、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双环[3.1.1]庚-2-烯等也是其他地方黄连中所没有,高酯类含量是贵州黄连挥发性成分的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食用菊花花朵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共鉴定出5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类、酯类、醇类,还有少量酸、杂环类和烷类物质,其中主要成分为单萜类化合物α-蒎烯、β-月桂烯、α-松油烯、β-蒎烯、γ-松油烯等,相对含量分别为74.04%、5.24%、3.96%、3.44%、2.01%,共占总相对含量的88.69%。  相似文献   

13.
王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73-18774,18776
[目的]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柳蒿芽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柳蒿芽挥发性物质中共分离出了69种成分,其中62种成分被鉴定清楚,并测定了各组分相对含量,包括β-月桂烯(7.60%)、(顺)-1,8-萜二醇内醚(9.29%)、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7.02%)、(S)-顺马鞭烯醇(7.05%)、蒿醇(2.64%)、2,6,6-三甲基-双环[3,1,1]-2-庚烯-4醇-乙酸酯(5.72%)、石竹烯(4.11%)、(Z)-β-法呢烯(10.61%)、大=牛儿烯D(8.07%)、α-佛手柑油烯(10.62%)等。[结论]通过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柳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野棉花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野棉花根中的药效成分,为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与水蒸气蒸馏法(DSE)提取、测定野棉花根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SPME法提取分离出63个化学成分,鉴定出53个化学成分,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7.52%,其中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醇和3-辛酮等为主要成分,其含量分别为13.69%、11.34%、9.20%和6.37%。DSE法提取分离出18个成分,鉴定出13个成分,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80.67%,其中豆甾-4-烯-3-酮、α-蒎烯、甲氧基-苯基-肟、柠檬烯、豆甾醇等为主要成分,其含量分别为32.09%、13.14%、5.00%、3.68%%和3.32%。这些成分具有杀虫、防腐、抑菌、抗肿瘤的生物活性。两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未见相同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15.
用超临界CO2流体和GC-MS技术萃取及鉴定腊梅叶挥发性成分,并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腊梅叶挥发性成分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挥发性成分中共鉴定出25种化学成分.腊梅叶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稠环芳烃、烷烃、醇、烯、酚、酯和少量脂肪酸.其中醇相对含量占37.75%、烷烃相对含量占28.58%、烯烃相对含量占11.15%、稠环芳烃萘占10.23%、酯相对含量占4.31%,酚相对含量占2.84%,脂肪酸相对含量占0.47%.包括叶绿醇(36.16%)、十四烷(10.1%)、十五烷(2.95%)、2,7,10-三甲基十二烷(8.93%)、植烷(3.14%)、环扁桃酯(1.22%)、2,4-二叔丁基苯酚(2.84%)、β-波旁烯(3.16%)、石竹烯(2.43%)、β-榄香烯(1.69%))、萘(10.23%)和肉豆蔻酸(O.47%)等成分.抑菌实验表明,腊梅叶挥发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上述结果显示腊梅叶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萃取头及样品制备方式对碰碰香茎、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并运用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utomated mass spectral deconvol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AMDIS)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5μm PDMS/DVB在萃取碰碰香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及种类上优于75μm CAR/PDMS和100μm PDMS;茎、茎浆、叶及叶浆中分别鉴定出40,43,41,4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单萜烯、倍半萜烯及单萜醇、酯等含氧衍生物,其中茎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分别是α-古巴烯18.6%、柠檬烯13.2%、乙酸龙脑酯12.1%;茎浆中分别为芳樟醇22.4%、乙酸龙脑酯19.2%、α-古巴烯8.4%;叶中分别为芳樟醇13.4%、柠檬烯10.1%、α-古巴烯9.5%;叶浆中分别为芳樟醇15.9%、β-石竹烯10.5%、萜品油烯10.1%。经研磨,茎中挥发性成分单萜烯、倍半萜烯含量极显著减少(p0.01),单萜含氧衍生物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叶中单萜烯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单萜含氧衍生物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倍半萜烯含量显著减少(p0.05)。可见,研磨处理增加了碰碰香挥发性成分中单萜含氧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相似文献   

17.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羊耳菊(Inula cappa)花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并采用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羊耳菊花中共检测鉴定出50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6.74%。其主要成分为百里酚(19.70%)、(-)-β-石竹烯(12.19%)、香芹酚(8.13%)和异丁百里香酯(8.13%)。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用量少、灵敏度高且快速等优点,研究结果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秃叶黄檗新鲜果实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组成及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秃叶黄檗新鲜果实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和富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和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秃叶黄檗果实挥发性化学成分共鉴定出45种化合物,占秃叶黄檗新鲜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99.95%,其中β-月桂烯(66.9%)、β-榄香烯(14.5%)、大根香叶烯D(6.8%)为主要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离无壳瓜子中的挥发油组分,用GC-MS和Kvoat’s指数法对各种组分进行鉴定,共定性检测出3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含量的73.5%,其中主要成分为甲酸乙酯、1-十一炔、2,8-二甲基十一酸甲酯、正十八烷、十六酸甲酯、十八二烯-11,14-酸甲酯、正十八酸乙酯和十八二烯-9,12酸(z,z)等.  相似文献   

20.
不同采收部位黄花蒿种子挥发性赋香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采收部位黄花蒿种子的挥发性赋香成分,用固相微萃取法富集黄花蒿种子的赋香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其组成.结果:从8个不同采收部位黄花蒿种子的挥发性赋香成分中鉴定出13个相对百分含量大于0.50%的共有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90.00%左右.其中(3E,5E)-2,6-二甲基-3,5,7-辛三烯-2-醇(26.17%~29.10%)、β-芳樟醇(13.26%~14.05%)、2,6-二甲基-2,7-辛二烯-1,6-二醇(32.30%~33.47%)是各采收部位黄花蒿种子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可见,不同采收部位黄花蒿种子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