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参与西洋参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人参和西洋参中的脂溶性成分,并用GC-MS法分析鉴定人参和西洋参的脂溶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41种脂溶性成分,主要为醇类、酯类及脂肪酸类化合物。人参和西洋参的脂溶性成分含量最高的均为(Z)-9-十七烯-4,6-二炔-8-醇,但在人参中甾醇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含量明显高于西洋参。该方法快捷可靠,为人参和西洋参的鉴别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榆叶梅鲜花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成分进行了定量。结果表明,从榆叶梅花中分离并确定了13个挥发性成分,占98.76%。榆叶梅鲜花挥发性成分类别分属于烷烃类(4种,31.49%)、腈类(2种,28.53%)、酯类(2种,17.00%)、芳香化合物(3种,17.28%)、萜烯(1种,2.29%)、酮类(1种,2.17%)和其他(1.24%),其中1-甲苯-2,4-二异氰酸酯(11.75%)、2-羟基戊酸甲酯(14.98%)、2,4-二甲基-5-甲酰基-3-氰基吡咯(22.27%)、2,6,10,14-四甲基十六烷(11.28%)、2,5-二甲基-吡咯-3-甲腈(6.26%)、十五烷(10.02%)和二十烷(6.59%)为其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为了检测香花蝴蝶兰原生种—大叶蝴蝶兰的花朵挥发性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大叶蝴蝶兰花朵开花第5天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大叶蝴蝶兰花朵中共检测到27种化合物,其中单萜类和倍半萜类物质居多。通过分析发现,大叶蝴蝶兰的花朵特征香气成分主要为榄香素、沉香醇和芳樟醇。本研究首次在兰科植物的花中发现榄香素这一成分,扩宽了兰科植物花朵特征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合成调控路径的范围,也为兰科植物花香物质的开发利用奠定了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榆叶梅 (Amygdalustriloba(Lindl.)Ricker鲜花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成分进行了定量。从榆叶梅花中分离并确定了14个挥发性成分,占98.76%。榆叶梅鲜花挥发性成分类别分属于烷烃类4种(31.49%)、腈类3种(28.53%)、酯类2种(17.00%)、芳香化合物3种(17.28%)、萜烯1种(大根香叶烯, 2.29%)、酮类1种(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2.17%) 和其它(1.24%)组成。其中l-甲苯-2,4-二异氰酸酯(11.75%)、2-羟基戊酸甲酯(14.98)、2,4-二甲基-5-甲酰基-吡咯-3-甲腈(9.91%和12.36%)、2,6,10,14-四甲基十六烷(11.28%)、2,5-二甲基-5-甲酰基-吡咯-3-甲腈(6.26%)、十五烷(10.02%)和二十一烷(6.59%)为其主要成分。该研究阐明了自然条件下榆叶梅鲜花的挥发性成分, 为其生理生态学作用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人参和西洋参均属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学名为 Panax ginseng C.A.Mey的根。西洋参学名为 Panax quinquefolium. L的根。由于二者的药效和价格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有必要将二者区分开来。   准确鉴别人参和西洋参,不仅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用药,而且可以避免经营过程中的失误,下面仅就人参和西洋参的外部形态差别、鲜根的差别、主要成份差别和药效作用的差别进行比较,从而获得较为准确的鉴别及使用效果。   1人参和西洋参的外部形态差别   由表 1所列的差别确定人参和西洋参。 表 1人参和西洋参的外部形态差别 根茎 较短 较长 外…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不同采摘时期的木姜子果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以5、6和7月蒙自清香木姜子果为材料,采用油浸提(热浸提和冷浸提)、超声波辅助浸提和水蒸气蒸馏法3种方法提取木姜子果精油;采用顶空进样法加热提取木姜子挥发性成分,并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筛选出制备木姜子精油的最佳工艺为:水蒸气蒸馏法,时间3 h,料液比1∶4 (g∶mL)。采用该方法从5、6和7月木姜子果中分别分离和鉴定出化合物32、49和98种,分别占检出总量的78.36%、87.49%和98.04%。其中,5月果萜烯类和醇类成分和含量较多,分别占总百分含量的45.97%和26.14%;6月果萜烯类和醛类成分和含量较多,分别占总量的33.29%和34.39%;7月果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醛类,占总量的53.74%。【结论】5、6和7月木姜子果提取的精油所含挥发性化学成分和含量不同。5月果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是萜烯类;6月果主要挥发性成分是萜烯类及醛类;7月果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醛类,且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鲤鱼挥发性成分测定及其产生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了东湖水体的腥味成分和东湖鲤鱼体内挥发性成分,并测定了鲤鱼体内脂肪氧化酶与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的反应产物。结果表明,东湖水体中土臭素和2-甲基异冰片浓度范围分别为1.67~5.37 ng/L和15.26~29.68ng/L。东湖鲤鱼体内含有腥味物质2-MIB,在不同组织中的浓度范围为1.8~5.1 ng/kg,腥味物质GSM未检测到。鲤鱼体内脂肪氧化酶与底物花生四烯酸反应产生的物质主要有己醛、1-辛烯-3-醇、2-辛烯醛、2-壬烯醛、2,4-癸二烯醛等,主要的反应产物和鲤鱼体内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基本吻合。本试验通过产生的主要反应产物的量来间接测定酶的活性,其中酶活最强的是鱼鳞酶,其他依次为鱼鳃酶、鱼血酶、鱼肉酶和内脏酶。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九安古茶树资源香气特性并进一步开发其资源生产特色古茶树红茶产品,依据叶部形态的差异,将久安古茶树资源分为长叶类、大叶类、圆叶类、小叶类、紫叶类5类,统一制备红茶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5类久安古树红茶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5类久安古树红茶检测出8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长叶类60种,大叶类36种,小叶类55种,圆叶类57种,紫叶类39种。共有香气成分21种,占总挥发性物质的56.48%(小叶类)~85.62%(紫叶类)。醇类、醛类和碳氢化合物是久安古树红茶中含量较丰富的挥发性物质类型,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0.99%(紫叶类)~97.58%(大叶类)。芳樟醇、香叶醇、顺式-氧化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金合欢烯、己醛、壬醛、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和异丁醛是久安古树红茶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占总挥发性成分的48.47%(小叶类)~66.75%(大叶类),挥发性物质在茶叶中的差异性分布形成5类红茶各异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地稔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地稔药材中的挥发油,采用GC-MS(气相-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挥发性化学成分,并进行分析鉴定和计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地稔中有46种挥发性成分,占总挥发油的89.12%,且其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主要含1-辛烯-3-醇(34.58%)、3-辛醇(7.03%)、苯甲醛(6.764%)、乙醛(4.540%)、香叶基丙酮(2.457%)等,还含有芳樟醇(0.40%)、丁香酚(1.10%)、角鲨烯(1.31%)等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
SPME-GC-MS测定不同品种牡丹花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比较研究了牡丹5个品种不同开花期的香气成分变化.结果表明:3个开花时期不同品种牡丹花的成分与相对百分含量不同,醇类和萜烯类相对含量较高,其中花蕾期以醇类为主,主要成分为C6醇叶醇和正己醇;盛花期以醇类和萜烯类为主,酯类和苯环类相对含量也增加,主要成分为香茅醇、香叶醇、1,3,5-三甲氧基苯;衰花期以醇类,萜烯类和酯类为主,衰花期主要成分为叶醇、香茅醇和金合欢烯,酯类物质含量增加,苯环类下降.分析不同时期香气相似率,发现3个时期各品种间相似程度较低,导致其香味各异.研究品种间、不同发育时期的特有香味物质可以作为食品、饮料及日用化工产品中的纯天然添加剂加以利用及牡丹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南五加皮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南五加皮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南五加茎皮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12种化学成分,得到酮类、醛类、酚类等不常见挥发性成分,在红毛五加皮、香加皮挥发油中未见,其中含量最多的是5羟-甲基-糠醛,相对含量为58.076%,其余各成分含量均未超过4.000%。[结果]为南五加皮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生长阶段鲜叶和不同等级成品都匀毛尖茶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并研究其抑菌活性.【方法】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分别从3种都匀毛尖茶鲜叶和4种成品茶中提取挥发性成分,用气质联用仪进行测定,结合Nist2005和Wiley275谱库鉴定各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用琼脂平板打孔法将7个样品的挥发油对6种常见菌株进行抗菌试验.【结果】7个样品共检出124种挥发性化学成分,相同成分18种.3种鲜叶茶共检出73种挥发性成分,相同成分40种.4种成品茶共检出93种挥发性成分,相同成分35种.7个样品对枯草芽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除一芽一叶初展外,其余6个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加工对都匀毛尖茶的挥发性成分有一定影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等级茶的挥发性成分也有差异.都匀毛尖茶挥发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产地西洋参栽培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西洋参和中国人参的生态指标,确立了以1月份平均温度、年空气相对温度、无霜期为栽培西洋参气候生态因子数字模型;  相似文献   

14.
富硒西洋参的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西洋参展叶期、绿果期及根增重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素,可培育出富硒西洋参,硒素含量比对照增加0.142-0.715μg/g,且对西洋参生育、产量和总皂甙含量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明晰加热过程对蒜香味山胡椒调味油中挥发性成分组成影响的内在联系,选取同一比例配方下调味油样品分别于不同加热温度、加热时间,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对蒜香味山胡椒调味油经过热反应过程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同时初步构建了加热时间和温度与各挥发性成分相关性模型。结果表明,蒜香味山胡椒调味油共检测出1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醇类、酮类、烃类、醛类等,其中醛类物质为调味油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且柠檬醛是醛类中含量最高的物质。基于PCA判别模型得出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与桧烯、甲基庚烯酮、芳樟醇、香茅醛、α-松油醇5种挥发性物质位于同一象限内,相较于其他物质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GC-MS法,研究了金银花中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对其在烟草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卷烟工业加香加料提供理论依据。金银花中的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成分主要有醛类、醇类、酮类、羧酸类、烷烃、烯烃等,其中含量较高的有:n-十六烷酸(15.75%),新植二烯(4.3%),油酸(2.211%),二十烷(2.014%),3-己烯醛-1-醇(1.769%),二十一烷(1.252%),十七烷(1.023%),α-松油醇(1.007%)。新植二烯、油酸等是卷烟中的重要致香成分,对改善卷烟抽吸品质有促进作用,而新植二烯、油酸在金银花中的含量相对较高,因此,可将金银花提取物作为卷烟加香加料的来源,提高卷烟香气。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春石斛栽培种花瓣中挥发性成分组成特点及其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了杂交紫花、黑毛珍珠、红爵士、火鸟公主、黄钻戒、台湾公主、大汉王后和耳环等8个春石斛栽培种花瓣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品种间的亲疏关系。结果表明:8个栽培种共检测到130种挥发性成分,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春石斛花瓣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β-罗勒烯、β-石竹烯、芳樟醇、α-蒎烯、水杨酸甲酯和辛醇,因其组成和含量的变化导致了品种间的香气感官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8个栽培种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此外,聚类分析将8个栽培种分为3组:黑毛珍珠和杂交紫花为一组,火鸟公主、红爵士和黄钻戒为一组,台湾公主、大汉王后和耳环为一组。该研究结果为春石斛香气物质的利用和香型品种的培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果蔬中挥发性成分往往是它们香味的来源,同时又与其生理、生化变化密切相关。探讨挥发性成分对研究果蔬生理学、生物化学、生源学(Biogenesis)和果蔬贮藏学都有着重大意义;气相色谱法是研究香气成分和挥发性物质的有力手段。本文的目的是借助于挥发性成分分析,研究果蔬贮藏生理变化,寻求果蔬贮藏质量的可能指标。果蔬中挥发性成分是极其复杂的,可能有百种以上;然而,绝大多数成分含量甚微,有些须处理成吨或数十公斤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米饭的挥发性香味成分,并鉴定出100种成分:包括13种碳氢化合物;13种醇类;16种醛类;14种酮类;14种酸类;8种酯类;5种酚类;3种吡啶;6种吡嗪和8种其他化合物。其中92种米饭挥发性香味成分是最近鉴定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高良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GC-MS联用技术对高良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从高良姜中分离鉴定了72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为1,8-桉油精、α-萜品烯基乙酸酯、香榧醇、异长叶烯和喇叭烯等,相对含量分别为38.54%、6.55%、7.74%、3.64%和3.93%。[结论]同时蒸馏萃取法提供的高良姜挥发物信息比水蒸气蒸馏法、顶空加热法提供的信息更丰富,结合这3种方法可以建立更完善的高良姜挥发性成分GC-MS表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