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随着青海地区畜牧业不断发展,动物对草场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草养畜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利用草场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双赢。自然村草场资源无法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建设人工草场。建设生态畜牧业必须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依靠人工牧草发展畜牧业,人工草场的栽培和利用也是传统牧业和现代畜牧业之间的区别。青海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人工草场栽培的必要性,人工草场栽培包括高产人工草地建设、林下种草、粮草套种、冬闲田土种草四种  相似文献   

2.
梁山 《油气储运》2007,(5):51-51
在枝叶类饲料植物中,大叶速生槐是集优质高产、耐旱、耐寒,易繁易栽易管,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于一体的物种,堪称“枝叶饲料之王”。发展大叶速生槐饲料林可以促进生态向顶级群落演变,特别是退化草场、退牧草场、沙化草场、低质草场集中连片建设大叶速生槐饲料林或草场防护带,可以增加饲料产量,缓解林牧矛盾,使草场生态和功能迅速得到恢复。[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为主要的草原区域、河源区域以及气候变化区域,其中的草场资源情况,不仅会影响当地畜牧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进步,对土地的覆盖情况、生态环境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文章分析了高寒草场退化的原因,阐述了高寒草场生态重建技术要点,以期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选择适宜的牧草品种,进行林下生态草场的建设,在生态草场内建设拦水带,形成阻流带,进行划区轮牧,放牧饲养河田鸡,草地消纳牧鸡鸡粪,鸡粪同时为草地提供肥料,形成林下生态养鸡模式,具有哺育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能够创造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三江平原地区草甸和沼泽植被的基本类型和生态地理分布.根据该地区草本植被类型及其生态条件,将草场资源划分为4大“类”(草旬草场、沼泽草甸草场、沼泽草场和疏林灌丛草场)14个“组”.论述了各组草场的土壤、植物种类组成和生产力,还讨论了草场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草原的利用过程中,发展畜牧业已成为牧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畜牧业的发展虽然能有效提高人们的经济效益,但在新时期下,我们更需要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草场资源的科学利用。本文在此基础上以青海地区为背景,对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加强畜牧业的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草场是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是整个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可持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政府强制性的禁牧政策并没有使农民的草场利用行为发生根本改变,放牧行为迁是在进行。为满足自身经济需求。农民宁愿冒险违反政府的政策规定。而诸如草场制度的完善性和社区凝聚力的强度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草场利用行为。生态保护必须以满足农民的基本经济需求为前提。使农民的草场利用行为达到自愿地根本地改变。  相似文献   

9.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经济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生态农业要求农业生产发展和资源、环境及有关产业协调发展,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具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农业生产力布局适应最佳生态环境,生态和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能够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10.
构建农业生态产业链要求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以生态为基础,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农业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11.
祁茹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6):119-120
对宁夏荒漠草原畜牧业现状进行考察,发现目前草场因过度放牧而遭到严重破坏,沙化严重。沙化草场难以恢复。提出应严格控制栽畜量,实行圈养与放牧相结合,保证草场有充足的时间恢复生态,使牧草资源有固定的生长与利用周期,落实草场分区到户政策等措施,以实现荒漠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牧区是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草原牧区牧民的生计收入来源主要靠畜牧业的发展,而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地位亦十分重要。内蒙古自治区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部分地区牧民超载过牧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成效。本文利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4个牧业旗的222份牧户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牧户草地经营面积与超载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牧户草场经营面积与牧户超载率呈负向相关关系,牧户养殖超载率越高,说明牧户所占有草原处于超载过牧状态的比例越高,不利于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草场经营面积对超载率的影响系数为-0.003 0,说明草场经营面积每减少100 hm2,超载率就增加30%。草场超载过牧的主体是中小规模牧户。  相似文献   

13.
辽西北土壤沙化的治理对策和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辽西北土壤沙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1]:在脆弱的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中,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与落后的主产技术的相结合,造成对环境资源的压力过大,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不合理,系统内部平衡失调,直至耕地、草场退化、沙化.其对策是:把它作为一个复杂的农业生态经济技术系统,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以治本为主的原则,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全面调整,变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不协调为协调,使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适应,从而达到根源性治理土壤沙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张瑞荣  马丹阳 《现代农业》2023,(6):85-90+96
基于内蒙古草原牧区的微观调研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参与草场转入行为的牧户与未参与草场流转行为的牧户之间的成本差异,探讨通过草场流转而扩大草场经营面积的牧户能否有效减少草料支出、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实现规模经济。研究发现:牧户转入草场后草料支出显著减少,单位饲养成本显著降低,转入草场扩大经营面积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转入草场对草场生产力较高的牧业旗效果更突出。因此,鼓励牧区草场合理流转,特别是草场生产力较高地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牧民增收。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西部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条件的边缘性和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敏感性显著。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本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强度进一步扩大。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活动导致生态环境不断退化,土地盐碱化、沙化、草场退化明显。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类生存环境,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应更新发展观念,合理调整农、林、牧业结构,科学利用草地资源,建立生态经济型草地牧业,完善防护林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林”,有效进行沙化、盐碱化土地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6.
杉木──山苍子不同套种模式综合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通过多目标决策对杉木──山苍子、杉木──山苍子──黄豆、杉木──山苍子──烟叶三种不同套种模式的经济、生态、杉木生长、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杉木──山苍子套种模式综合效益最高,是南方林区优良的杉木混农模式。  相似文献   

17.
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开发各种枝叶和牧草饲料资源,提高草场质量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建设大叶速生槐饲料与生态林兼用基地,使其“大地增绿,资源增值,草原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畜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大叶速生槐堪称“枝叶饲料之王”。在诸类枝叶饲料植物中,大叶速生槐是集优质高产、耐旱、耐寒,易繁易栽易管,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于一体的高产高效物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草牧场防护林放牧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有林草场和无林草场。以绵牛为试验对象,进行基本动态观测,采食率调查,日食量测定,进食状况、表现行为和抗病力、植被 动态变化的研究、生理活动的测定,牧草恢复速度的试验。研究表明;草场防护林除了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外。可提高无林草场的载畜量0.675只/hm^2。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草原超载过牧的牧户异质性,利用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和陈巴尔虎旗3个旗县的320户牧户样本数据,对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下草原超载过牧的牧户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小牧户是草原超载的主体,草场经营面积越小,载畜量的草地面积单位越低。中小牧户是草场租入的主体,草场承包面积越小,租入草场的概率越高。大牧户是雇工放牧的主体,草场经营面积越大,雇工放牧的概率越高。在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下,草场面积是影响牧户是否超载和超载程度的重要因素。为了达到草原生态保护,实现草畜平衡,在制定和完善一些政策措施时,应该瞄准草原超载的主体,重点关注草地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和牧户。在草地资源禀赋适中的地区,应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牧户进行草场流转,扩大草场经营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在草地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应该反思围栏的必要性,尝试探索新的草地管理模式,例如集体草场的社区参与式管理。  相似文献   

20.
绿色植物资源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如果利用得好,可以形成新的农村产业增长极。甘肃省绿色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大体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包括湿地资源,这些资源的存量决定区域植被覆盖率;另一方面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粮食秸秆、农作物废弃物、生产渣等,可以用来做成肥料或者能源材料等。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理论和政策,按照甘肃省委关于“四强五量”战略决策导向,应重视绿色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问题,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培育以绿色植物资源为基础的新型农业产业类型,形成农业产业新的增长点。本文主要探讨了甘肃省绿色资源存量及价值开发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