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与生育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互作关系,为气候变化下黄淮旱地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10—2017年国家黄淮冬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在不同区域试验点的农艺性状与降水资料,结合地理时空分布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出苗-成熟期总降水的关系。【结果】空间分布上,黄淮旱地小麦实际单位面积产量、千粒重呈现由西部旱薄地向东部旱肥地增加的趋势。西部旱薄地的株高相对较高,中东部旱肥地的株高相对较低。中东部以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普遍较低,中东部以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相对较高。时间变化上,河南、山西和陕西的中西部旱地的出苗—成熟期总降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出苗—抽穗期总降水与实际单位面积产量、株高、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黄淮旱肥地的株高和有效穗数决定了产量变异的53.2%,黄淮旱薄地的株高和千粒重决定了产量变异的67%。【结论】建议黄淮旱肥地冬小麦育种以适当增加株高,提高花前高效利用有限降水的能力和增加穗部发育为主。黄淮旱薄地育种以稳定株高,提高花后转运干物质的效率和收获指数为主。  相似文献   

2.
黄淮小麦农艺性状演变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黄淮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趋势分析,研究黄淮小麦适应气候变化自然选择和人工高产育种选择的规律。【方法】记载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小麦进化材料和现代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农艺性状,收获后测定产量性状。【结果】小麦在进化过程中,分蘖和叶片数有减少的趋势。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野生种,株高有增加的趋势;从六倍体野生小麦到现代小麦,株高和生物学产量又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单株总叶面积在返青—抽穗期是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农家种<现代品种,在开花期—灌浆期是六倍体>四倍体>农家种和现代品种>二倍体,表现相反趋势。小麦单株生物学产量有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有增加的趋势。【结论】野生种具有适应低温和生长缓慢的野生生长方式和遗传特性,现代品种适应气候变暖而提早成熟,减少分蘖,避免旺长遭遇冷害,后期叶片将更多的干物质转运到籽粒。  相似文献   

3.
近10 a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品种性状的变化规律,以近10 a来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区域试验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参试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为黄淮麦区旱肥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品种育成年份的推迟,成熟期呈延迟趋势,平均每年延迟0.327 4 d;抽穗期呈延迟趋势,平均每年延迟0.462 5 d;株高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623 2 cm;全生育期天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0.635 6 d;灌浆时间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263 4 d。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熟期与灌浆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从大到小排序为有效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达到0.538 8;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小,通径系数为0.392 8。  相似文献   

4.
为客观地评价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主要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区试观察记载的大数据性状资料的利用率,探索利用区试性状演变规律促进提高育种性状选择准确率的可能性,为旱地小麦育种性状选择提供支撑,本研究对2000—2015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历年参试品种汇总的16个表观数量性状进行整理归纳分类,按产量性状、抗逆广适性状、品质性状3个指标性状分类,以区试分组为依据,对旱肥、旱薄两类参试品种性状差异及表现趋势进行比较,并运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比较参试品系的一般性状(育种辅助选择的亚性状或间接性状)和目标性状(品种审定直接考察要求达标的性状)相互间的遗传相关性,分析比对典型性状因子及其对旱地小麦育种性状选择和评价的作用,为提高优良性状选择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2006年和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7个冬小麦品种,进行了农艺性状及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冬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为半冬性,中晚熟,幼苗匍匐或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70~80cm,株型紧凑,穗型为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为角质;产量和千粒重水平较稳定,平均产量7883.1kg/hm^2,千粒重39.43g;容重和蛋白质含量水平也较高且稳定,容重795.01g/L,蛋白质含量145.5g/kg;吸水率、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指标,有待于进一步改进。选育和引进抗病品种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农艺性状杂种优势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综合性状好的 6个品种 (系 )为材料进行双列杂交 ,对 6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①小麦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穗粒数和百粒重 ,辅之以较高的成穗率 ,临汾麦区最佳强优势组配模式是重穗型 (均衡型 )×多穗型 ;②大部分组合正反交杂种优势差异不显著 ,但有个别组合正反交的优势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③同一亲本与不同亲本杂交 ,其杂种优势也有差异。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评选出优势较强的 5个组合 :即晋麦 65号×晋麦 61号 ,临远 315 8×晋麦 61号 ,邯 4 5 89×晋麦 60号 ,晋麦 60号×晋麦 65号 ,邯 4 5 89×晋麦 5 4号  相似文献   

7.
42份冬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小麦育种中合理利用品种资源,以成穗数、产量、千粒重、穗长、穗粒数、株高、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8个性状为指标,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分为3类,其中第Ⅱ类15个品种综合表现较好,成穗数多、产量高、千粒重大、穗长、穗粒数和株高适中,单株生物学产量表现一般,可作为高产亲本材料;第Ⅲ类的综合表现相对较弱,不宜选作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8.
以 2 0 0 0~ 2 0 0 1年度国家黄淮旱地小麦区试为材料 ,分析了小麦籽粒品质与若干农艺性状的关系 ,以及农艺性状之间、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有效穗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 ,蛋白质与吸水率呈显著正相关 ,湿面筋与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蛋白质、湿面筋与沉降值呈显著正相关 ,蛋白质与湿面筋呈极显著正相关 ,千粒重与沉降值呈显著负相关 ,株高与蛋白质呈弱正相关 ,生育期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 ,千粒重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据此提出旱地小麦优质与高产结合改良的重点是稳定提高穗粒数、有效穗 ,降低千粒重 ,培育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9.
不同穗型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冬小麦大穗型和多穗型两种类型品种,采用3×4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品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系中0966615、多穗型亲本中品系94(6)100是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组合0955070×94(6)100是本试验中的最优组合。本研究考察的各性状中株高、穗下节间长、主穗粒数、有效穗数、主穗粒数和千粒重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而不孕小穗数受非加性基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以9个黄淮麦区广泛推广的小麦品种为材料,按照完全双列杂交方法 4配制36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各性状的平均杂种优势均表现正向优势,穗粒质量和单株穗数的杂种优势最大,分别为9.64%和9.11%;单株粒质量杂种优势的变异幅度最大,组合石4185/济麦22的单株粒质量的杂种优势达52.25%;济麦22和烟农19的多个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高,是组配强优势组合的良好亲本。  相似文献   

11.
旱地小麦籽粒品质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0-2001年度国家黄淮旱地小麦区试为材料,分析了小麦籽粒品质与若干农艺性状的关系,以及农艺性状之间,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与吸水率呈显著正相关,湿面筋与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湿面筋与沉降值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与湿面筋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沉降值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蛋白质呈弱正相关,生育期与容重呈显著负相产,千粒重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据此提出旱地小麦优质与高产结合改良的重点是稳定提高穗粒数,有效穗,降低千粒重,培育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12.
王秀兰  毕明  王鸣晓  谭秀山  毕建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04-12505,12513
[目的]探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规律。[方法]以济麦20为试材,研究了小麦的植株高度、节间长度、各器官干重的变化及其与水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干旱胁迫下,茎秆高度缩短,为适宜水分条件下茎秆高度的63.4%~73.2%,穗下节间增加9.2%;严重干旱时,穗下节间缩短;倒2和倒3节间长度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除根重呈上升趋势之外,其余指标茎、叶、穗重量均呈下降趋势。水分由适宜向过多变化的过程中,穗下节间长度、倒2、倒3节间长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器官的干重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结论]为小麦节水高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讨了我国旱地棉花生态区的生态特点、农艺性状及其变化规律。认为在诸多生态因素中,生育期降雨的季节性分布至关重要,由此而构成的受旱特点是区分旱地棉花生态区的重要依据,也是形成农艺性状变化规律最基本的因素。不同生态区的旱涝特点,是影响皮棉产量和农艺性状的主要矛盾,缓解这一矛盾或采取补偿措施是促进旱地棉花生产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4.
通过钾能不同施肥量处理,研究了钾肥对冬小麦越冬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越冬率明显提高。因此,可以通过增施钾肥提高冬小麦抗寒性,以促进其安全越冬。不同施肥量处理之间在主穗小穗数、有效小穗数、单株粒重等主要产量因素及小区产量上具有显著差异。冬小麦施用钾肥的适宜用量为75kg/hm2。  相似文献   

15.
新疆30个冬小麦品种资源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研究了新疆历年种植的30个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聚类特点,重点探讨了聚类性状为2个、3个直至所有考察性状(9个)的聚类结果稳定性,结果包括两种产量结构模式的6个性状的聚类结果已很稳定,无需再增加性状数目。作者还简要讨论了品种资源分类研究及如何更好地为育种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供试材料农艺、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导育种实践,以105份黄淮麦区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单株产量、5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有效分蘖数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11个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沉淀值、容重、延展性、硬度指数、最大拉伸阻力、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拉伸面积)进行变异性分析、偏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中有效分蘖数单株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23.11%),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8.81%);品质性状中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28.24%),容重的变异系数最小(1.21%)。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各品质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株高与稳定时间(-0.346)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形成时间(0.393)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沉淀值(0.299)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硬度指数(-0.278)呈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被分为7个类群,类群间遗传差异较小,仅个别类群之间在穗粒数、千粒重、吸水率、沉淀值、硬度指数、最大拉伸阻力、稳定时间性状中的少数性状上表现显著性差异。从第Ⅴ类群中筛选出在4个综合性状较好的材料(山农2...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试验、示范及调查的基础上,探索灌溉与小麦高产的关系。就高产粮区冬小麦非充分灌溉节水高产技术进行了试验,共设4个处理,采用不同浇灌次数限量灌溉,3次重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产量增幅逐渐减小,经济效益降低。春浇拔节水+开花水可以实现增收、高产、节水。  相似文献   

18.
黄淮小麦农艺性状进化及对产量性状调控机理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育种必须重新定位。文章对黄淮地区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化以及对单株产量性状调控机理进行分析,为未来小麦适应气候变化和高产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0个不同染色体倍数的小麦进化材料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进化趋势分析。并对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小麦进化育种中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调控规律。【结果】通过对农艺性状的进化趋势分析和多重统计分析获得如下结果:①黄淮小麦进化过程中其抽穗期、生育期、株高、单株穗数等有减少的趋势,但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收获指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②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和单株生物学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生育期和单株穗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和生育期是决定单株粒重的3个主要因子,共同决定了单株粒重96%的变异。其中,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对小麦单株粒重有大的正效应调控作用,生育期对小麦单株粒重有较大的负效应调控作用。④通径分析表明,11个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穗粒数>穗长>单株穗数>每穗小穗数>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抽穗期>株高>千粒重>生育期。其中,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对单株粒重有较大的正效应。⑤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1.873%,表明3个主成分已覆盖所有性状的主要信息。⑥根据综合值的聚类分析和对不同年代的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特征比较,将30个小麦进化材料分为了早熟矮秆低产型、晚熟高秆低产型、晚熟高秆中产型、早熟高秆中产型和早熟矮秆高产型五大类小麦资源。【结论】通过对30个小麦进化材料农艺性状的多重统计分析,得出每个小麦进化材料的相关信息。小麦由二倍体到六倍体进化过程中,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和穗粒数对小麦单株粒重有明显正效应,而生育期对其有显著负效应。这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人工选育高产品种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优质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2004~2005年河北省优质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科农1093、金麦54、藁优9618、冀7639、邯00-7050、金麦一号、藁优9908、绿麦一号、河农4198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邯00-7050抗白粉病强;小偃81和藁9618对条锈和叶锈病抗性较强;金麦一号、藁优9618和藁优9908比对照晚熟2~3 d,其它品种熟期与对照相当.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5个冬小麦新品种(系)的产量与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r值为0.6964;其次是株高、基本苗、穗长、千粒重,r值分别为0.6839、0.6820、0.6818、0.67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