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索在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密度、纯氮量、2,4-D控蘖试验三因子的最佳组合。采用三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研究"Ⅲ优98"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移栽密度、纯氮量2、,4-D控蘖三因子对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效应。建立了三因子对产量的二次多项回归效应模型,分析得出高产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量化指标。总结出"Ⅲ优98"在强化栽培条件下产量≥8 250 kg/hm2的栽培措施为:移栽密度16.5万~18.0万/hm2,纯氮量196.5~213.0 kg/hm2,2,4-D控蘖时间在群体茎蘖达到248.0万~255.0万/hm2时,三因子取平均值时产量为9 027.0 kg/hm2。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通过氮肥管理和2,4-D控蘖,使群体和个体各性状协调发展,是实现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卢爱芳  范友胜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2):126-127,82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皖油14号移栽密度、纯氮量、氧化钾量对产量的效应,运用微机建立了试验因子对产量效应的三元二次多项回归数学模型.通过对高产群体主要经济性状变异分析,得出皖油14号双晚茬移栽单产3000kg/hm2以上主要经济性状的量化指标.运用微机对三因子产量效应数学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得出皖油14号产量≥3750kg/hm2的栽培措施为:移栽密度129795-149700穴/hm2,纯氮321-342k/hm2,氧化钾289.5-309kg/hm2.三因子取平均值时单产为4149kh/hm2.  相似文献   

3.
如皋市高沙土地区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如皋市西部是典型的高沙土地区,土壤沙性重,在磷钾等营养满足的条件下,每hm2水稻施纯氮0~270kg处理的单个茎蘖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及谷草比明显高于每hm2施纯氮300~450kg处理。每hm2施纯氮150~450kg时,各处理之间实产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实产高峰值出现在施纯氮量270kg/hm2,从水稻优质高产的要求出发,考虑到净效益最大化,最佳施纯氮量每hm2为270kg。  相似文献   

4.
扬粳糯 1号由香粳糯 91-2 1/广陵香糯杂交选育而成 ,其穗粒结构协调 ,农艺性状优良 ,具有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糯性佳等优点。高产栽培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 ,栽插密度 3 0 .0万~ 3 7.5万 /hm2 ,基本茎蘖苗 12 0万~ 15 0万 /hm2 ,采用“前重、中控、后稳”的施肥原则 ,大田总施氮量 3 0 0kg/hm2 左右 ,茎蘖高峰苗控制在 5 2 5万 /hm2 以内。  相似文献   

5.
采用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试验,研究了通优粳1号在不同基本苗、施N量和多效唑化控条件下的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和产量变化,探明其高产技术农艺措施.结果表明:密肥控三因素对产量影响程度依次为施N量>基本苗>多效唑施用量,增加基本苗和施N量有利于增加茎蘖和成穗密度,增加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基本苗和施N量过高,能降低成穗率和经济系数,延长生育期.适宜基本苗和施N量可协调茎蘖密度与成穗率之间的关系,保持灌浆期有较高的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在基本苗55.2×104/hm2、施N量339.2 kg/hm2、多效唑用量97.9 g/hm2时产量潜力最大,为12 606.0 kg/hm2.产量>112 50 kg/hm2的最佳农艺措施为:基本苗52.6~60.1×104/hm2、施N量328.0~356.1 kg/hm2、多效唑用量87.6~104.6 g/hm2.  相似文献   

6.
进行了不同密肥处理对水稻武粳15产量和物质积累效应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本地生产条件下,水稻武粳15以栽植密度22.5万穴/hm2、每穴栽2苗、施纯氮330kg/hm2时产量最高。拔节、抽穗期适宜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4482.0kg/hm2和11839.5kg/hm2;适宜LAI为4.1和7.7,成熟期干物质重在20250.0kg/hm2以上,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8250.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因子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水稻旱种施肥量、基肥施氮比例、播种密度对抽穗前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基肥施氮比例及点播密度极显著影响抽穗前群体合成的光合物质量及其在茎、叶之间的分配.因此,适宜的施氮量、合理的肥料运筹及点播密度必将促进抽穗前群体合成适量的干物质.进而促进其由叶流向茎形成壮蘖、大穗并调控叶的生长,形成灌浆期高产群体结构以实现高产.最高产量为10.13kg/9.6m2(10.55t/hm2)的各因子组合是:施氮量为1.681 8(175.23kg/hm2)、基肥施氮比例为1.000 0(80.00%)、点播密度为0.000 0(25.50万窝·hm-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特早熟晚粳秀水417作连晚种植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播栽期(X1),播种量(X2),基本苗(X3),氮化肥量(X4)和施氮比例(X5)因子对产量及其主要性状的作用效应,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播栽期显著影响齐穗期、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播种量对齐穗期、每穗总粒数和产量的效应显著;基本苗与单株分蘖、产量等8个目标性状均呈显著效应;纯氮量与齐穗期等6个性状效应显著;施氮比例主要影响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全因子模拟优化组合筛选单产≥6375kg/hm2的优化方案:播栽期07-12-14/08-1-3;播种量1158.4-1717.5kg/hm2;基本苗199.9万-208.5万/hm2;施纯氮123.0-130.2kg/hm2;氮化肥施用比例为基肥36.7%-38.3%,苗肥49.4%-50.6%,穗肥13.9%-11.1%。[结论]随播栽期延迟,要求秧田播种量减少,基本苗增加,纯氮量稳定,施氮比中基苗肥比例增加、穗肥比例减少。方案经生产验证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确立张家港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中筋小麦扬麦16和弱筋小麦扬麦13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施氮水平对小麦茎蘖动态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扬麦16在基本苗270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水平下产量最高,扬麦13则在基本苗195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水平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施肥技术,在大田条件下,以迟熟中粳糯稻"皖稻6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不同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产量有显著影响;[2]施氮量300.Okg/hm2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337.5kg/hm2处理产量次之,产量如果要获得10000kg/hm2以上生产水平,需施纯氮300.0~337.5kg/hm2;(3)在施氮量为300.0kg/hm2、氮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7:3、追氮时期在倒4叶至倒3叶期时,产量最高;(4)施氮量为300.0kg/hm2、基蘖肥和促花肥比例为7:3、氮磷钾比例在1:0.3:0.3~0.6时.有利于"皖稻68"高产.  相似文献   

11.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晚稻甬优6号茎蘖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超级杂交水稻甬优6号为试材,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 N 180、225、270、315 kg/hm2)和移栽密度(19.5万、22.5万、25.5万、28.5万、31.5万苗/hm2)对晚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高茎蘖数随施氮量或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穗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增后降,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产量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先增后降;施氮量与移栽密度交互作用对产量及主要性状有显著影响.在施氮量为270 kg/hm2、移栽密度为25.5万苗/hm2的试验条件下比较有利于甬优6号增产.  相似文献   

12.
对影响黄淮地区麦套棉花产量和效益的人为可控因子中的施纯N量、施P2O5量、施K2O量、密度、化控5因子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明确了影响产量和效益的因子主次顺序为:密度>氮肥>钾肥>化控>磷肥。其最佳组合方案:施纯N180~195kg/hm2,P2O530~60kg/hm2,K2O150~165kg/hm2;移栽密度5.25万~5.52万株/hm2;用缩节胺30~45g/hm2,于盛蕾期、盛花期或封顶时化控2~3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8块不同类型双晚武育粳7号群体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在各经济性状中有效穗对产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总粒数,再次是结实率.通过对高产群体经济性状特征分析,得出双晚武运粳7号单产8250kg/hm2以上主要性状95%置信区间为:株高98.6-102.3cm,穗长15.0-15.8cm,密度30.0-33.0万/hm2,有效穗360.0-375.0万/hm2,穗总粒数120.1-129.7粒,结实率77.7%-80.7%,千粒重25.8-26.2g,理论产量9079.5-9769.5kg/hm2.通过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的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3性状与产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当有效穗367.05万/hm2、穗总粒数124.87粒、结实率79.18%时,预测单产为8799.0kg/hm2.  相似文献   

14.
全量麦草还田和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3种施氮量、2种稻作方式对2个常规粳稻产量及其群体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量麦草还田处理的产量、成熟期LAI、成穗率、总颖花量、孕穗后群体茎蘖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武运粳7号施氮270kg/hm2的产量水平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麦草不还田处理的产量、LAI、成穗率、总颖花量、群体茎蘖数、高峰苗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以300kg/hm2处理的产量水平较高。采用240kg/hm2和270kg/hm2施氮水平时,全量麦草还田处理的产量、成穗率、总颖花量显著高于麦草不还田处理,但施用300kg/hm2处理则相反。因此,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全量麦草还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密肥控对通优粳1号产量的影响,优化高产栽培技术。[方法]研究采用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试验,研究了通优粳1号在不同基本苗、施N量和多效唑化控条件下的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和产量变化,探明其高产技术农艺措施。[结果]密肥控三因素对产量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施N量、基本苗、多效唑施用量,增加基本苗和施N量有利于增加茎蘖和成穗密度,增加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基本苗和施N量过高,能降低成穗率和经济系数,延长生育期。适宜基本苗和施N量可协调茎蘖密度与成穗率之间的关系,保持灌浆期有较高的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在基本苗为55.2×10~4个/hm~2、施N量为339.2 kg/hm~2、多效唑用量为97.9 g/hm~2时产量潜力最大,为12 606.0 kg/hm~2。[结论]产量11 250 kg/hm~2的最佳农艺措施为基本苗52.6×10~4~60.1×10~4个/hm~2、施N量328.0~356.1 kg/hm~2、多效唑用量87.6~104.6 g/hm~2。  相似文献   

16.
北方广适型超级稻品种吉粳10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吉粳102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5个因子(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播种密度和每穴苗数)及每个因子的5个水平对吉粳102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对吉粳102的作用表现为:施氮量>施磷量>密度>每穴苗数>施钾量。5个栽培因素与产量均呈明显的抛物线关系。施氮量对产量的效应最为明显。施氮量与每穴苗数呈负的交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吉粳102的最高产量10 896 kg/hm2。当吉粳102产量达到10 500 kg/hm2时,要求施氮量为132~167 kg/hm2,施磷量为87~113 kg/hm2,施钾量为51~98 kg/hm2,移栽密度为30 cm×(13.9~19.4)cm,每穴苗数为2~4棵。[结论]建立了吉粳102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长粒品种'龙粳1525'和圆粒品种'龙粳31'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施氮量及株距对水稻茎蘖利用情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粳1525'在控灌处理、施氮量116.13 kg∕hm2和14 cm株距下的产量最高,为8558.58 kg∕hm2;而'龙粳31'在控灌处理、施氮量134.52...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氮素水平对超级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稻铁粳7号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对群体干物质积累、茎蘖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在分蘖前期的干物质重有所增加,但对茎蘖数影响不大,而在分蘖后期,干物质重未表现出优势,但茎蘖数显著提高。综合来看,施纯氮157 kg/hm2效果最好,通过提高实粒数7.4%~14.4%、千粒重1.6%~2.8%和结实率11.6%~24.2%来维持产量稳定,达到低投入平产出,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采用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试验,研究了通优粳1号在不同基本苗、施N量和多效唑化控条件下的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和产量变化,探明其高产技术农艺措施。结果表明:密肥控三因素对产量影响程度依次为施N量基本苗多效唑施用量,增加基本苗和施N量有利于增加茎蘖和成穗密度,增加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基本苗和施N量过高,能降低成穗率和经济系数,延长生育期。适宜基本苗和施N量可协调茎蘖密度与成穗率之间的关系,保持灌浆期有较高的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在基本苗55.2×10~4/hm~2、施N量339.2 kg/hm~2、多效唑用量97.9 g/hm~2时产量潜力最大,为12 606.0 kg/hm~2。产量112 50 kg/hm~2的最佳农艺措施为:基本苗52.6~60.1×10~4/hm~2、施N量328.0~356.1 kg/hm~2、多效唑用量87.6~104.6 g/hm~2。  相似文献   

20.
滕康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1980-11983,12062
[目的]主要研究播种量与追氮量互作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索小麦高产优质生产的播种量与追氮量的最优组合。[方法]试验设播种量和追氮量2个因素,施入的氮肥为尿素(N 46%),播种量分3个水平(60、120、180kg/hm2),追氮量分4个水平(0、56、112、168 kg/hm2),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追氮量相同时,播量增大,茎蘖数越多,叶面积指数越大,干物质积累越大。播量相同时,追氮量对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较大,追氮量168 kg/hm2处理的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均高于对应播量的其他3个基追比例处理;不同播量条件下,追氮量对小麦各群体结构指标影响规律不一致,播量与追氮量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另外,播量、追氮量对小麦容重、蛋白质含量、出粉率均有显著影响,而对含水量影响不大;播量、追氮量对小麦面粉品质有一定影响。播量180 kg/hm2、追氮量168 kg/hm2时最有利于产量提高;播量120 kg/hm2、追氮量168 kg/hm2的籽粒品质协调且最优。[结论]播量、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显著,且播量与追氮量之间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