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2017年通过对剑河县油菜菌核病的田间调查,分析菌核病在剑河县发生为害加重的原因,并提出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的措施,以减少菌核病对油菜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滞育越冬。通过对宜春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基数的调查与第1代成虫发生期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县市区的二化螟越冬基数差异较大,总体趋势显示丘陵山区高于平原滨湖区。在两种区域都显示机械收割田块二化螟的越冬基数高于手工收割。第1代二化螟成虫监测显示,丘陵山区二化螟的发生期比平原滨湖区明显推迟,并且丘陵山区和平原滨湖区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的羽化都有明显的多峰型羽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延边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危害及化学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延边稻区二化螟发生情况调查表明 ,不同品种水稻受二化螟危害程度有差异。密度 12.5穴 /m2 或进一步稀植的二化螟危害较轻 ;施氮量多 ,二化螟危害重 ,反之危害较轻。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二化螟成虫羽化高峰期是利用二化螟性引诱剂在田间诱集二化螟成虫最佳时期。田间小区药剂试验结果表明 ,50%辛硫磷、2.5%功夫和增效水胺硫磷对二化螟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水稻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之一。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市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 ,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大 ,损失逐年加重。 1996~ 1999年年均发生面积 30万hm2 (次 ) ,损失粮食7 36万t以上。为了探索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 ,寻求综合治理技术 ,提高治螟技术水平 ,我们于1997~ 1999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试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二化螟发生危害特点1 1 发生期早 ,年发生完全 4代据各县市病虫测报站调查分析 ,我市近年来第1代二化螟成虫盛发期在 4月下旬至 5月中旬 ,比常年提早 10d以上。 1、2代主要危害早稻 ,3、4…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动态和发生程度,通过越冬虫量调查、成虫性诱监测、幼虫为害情况调查等方式对2011—2019年黑龙江省二化螟发生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近年黑龙江省二化螟越冬基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发生面积也呈下降趋势。昆虫性诱电子智能测报系统监测,6月上旬始见蛾,9月下旬结束;肇源、尚志、延寿、汤原、绥棱可见两个蛾峰,推测为二化螟2代或不完全2代区。根据被害株率,划分黑龙江南部为偏重以上发生区域,中南部为偏轻至中等发生区域,中北部为轻发生区,黑河市北部及大兴安岭地区是未发生区域。二化螟发生范围往北扩大到北安、五大连池,向东扩大到抚远。  相似文献   

6.
水稻二化螟防治对象田,一般是在该虫幼虫盛孵高峰后5—7天经调查水稻枯鞘株率来确定的。我县二化螟发生严重,防治任务重,大面积调查枯鞘株率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迫切需要解决提高调查工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剑河县稻秆潜蝇发生面积较大,为害较重,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摸索出该虫的生活习性、为害规律,以便更好地防治稻秆潜蝇。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汪恩国 《植物保护》1999,25(1):14-17
根据临海市1974~1998年二化螟发生危害的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二化螟的种群数量构成及其变化特点,阐述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及相关特征,明确造成二化螟种群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基数增加,越冬场所扩大,耕作制度变化、机械收割推广和冬季气温上升等  相似文献   

9.
2018-2020年,对吉林省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在中西部稻区白城市(洮北区)、扶余市和公主岭市二化螟一年可发生2代,性诱监测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在中东部稻区的榆树市和吉林市(昌邑区),二化螟一年发生1~2代,榆树市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吉林市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中旬各有1个诱蛾高峰。在东南部稻区的柳河县和和龙市,二化螟1年发生1代,柳河县诱蛾高峰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和龙市未发现明显诱蛾高峰。通过为害情况调查发现,水稻收获前2代区二化螟为害情况普遍重于1代区,应加强对2代区第2代二化螟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10.
林禹成 《植物保护》1964,2(4):158-159
查清二化螟田间虫口密度、发育进度、为害损失率,是预测一个地区二化螟发生期、发生量、为害程度,以及制定治螟方案和验证防治效果的可靠依据。二化螟的生存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环境因子影晌,常常变化很大,因此,调查时除掌握一般的调查技术外,对千变万化的情况,要加以考虑分析。下面就作者十年来在调查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提出来同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1.
寒地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和测报方法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两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中部方正县等地区二化螟1年发生2代.以第1代幼虫为害为主.控制越冬代成虫与第1代幼虫是本省二化螟防治措施的重点.抓准防治适期1次用药能有效控制二化螟的为害.  相似文献   

12.
益阳市水稻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分析与治理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在益阳市已连续多年大发生,年发生面积26.7万hm2次以上,损失稻谷约6万t,约占全年水稻病虫为害产量损失的1/3。为控制水稻二化螟为害,我们在认真调查分析水稻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探索出了一套水稻二化螟治理技术。1严重发生原因分析1.1越冬场所增加,越冬基数增大一是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或一季经济作物一季晚稻连作的面积逐年扩大,水稻二化螟有效虫源田面积不断增大,越冬基数逐年增多。本市1990~1994年,冬后越冬基数加权平均每667m2有越冬幼虫564~2360头,…  相似文献   

13.
江西临川二化螟历年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年来通过我区二化螟发生数量。危害程度分析。得出结论如下:二化螟发生发展规律是呈波浪式向前发展,二化螟的发生期有提前趋势;灯下二化螟成虫量与发生程度有着非常密切关系。根据上述结论预计二化螟在今后几年有走高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二化螟发生规律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2001年对黑龙江省二化螟发生规律调查明确 ,二化螟在黑龙江省 1年发生1代 ,以 6~7龄幼虫在稻桩、稻秆、田茅及稗草茎秆内越冬。蛹盛期为 6月上、中旬 ,成虫羽化盛期为 6月中、下旬 ,产卵盛期在 6月中旬末至6月下旬 ,卵孵化盛期在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 ,3龄幼虫盛期在 7月下旬。 7月中旬是防治幼虫的最佳时期。在黑龙江省二化螟幼虫对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均能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上高县2014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这几类水稻主要病虫害在防治与不防治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对比,对不同处理病虫情况及产量情况进行调查,对防治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完全不防治产量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完全不防治的效益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效益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2014年上半年雨水多,湿度大,造成纹枯病重发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中等发生,二化螟和稻瘟病轻发生。  相似文献   

16.
抛秧田一代二化螟发生危害及防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良湘 《植物医生》2001,14(2):13-14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 ,在五桥一年发生3代 ,尤以第1代危害最为严重。近年来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 ,抛秧大面积推广 ,一代二化螟发生量产生了一定变化 ,危害愈来愈严重。1998至2000年 ,对抛秧田一代二化螟的发生量及危害程度进行调查 ,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探索。一、抛秧田一代二化螟发生危害特点1.田间产卵量大。在五桥 ,大面积抛秧在4月中、下旬 ,旱育秧、湿润秧在5月上中旬开始移栽。五桥400m以下区域一代二化螟羽化高峰期在5月2~3日 ,此时抛秧正值分蘖期 ,植株生长旺盛 ,叶色浓绿 ,抛秧田产卵量大。1998…  相似文献   

17.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分布很广。近年来在三峡库区为害严重。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免(少)耕栽培技术及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壮秆大穗水稻品种的应用种植、螟虫抗药性的增强和气候条件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二化螟大发生频率高,为害重。造成水稻产量损失大。据调查统计.在三峡库区二化螟种群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为害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性诱剂固体诱芯长期诱蛾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目前因二化螟性诱剂诱芯持效期短需要定时更换而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于2017—2018年,在杭州萧山开展了二化螟性诱剂PVC固体诱芯田间诱蛾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化合物含量为1000μg、1200μg、1500μg的二化螟固体诱芯的诱蛾量与同期参试的0.61%毛细管诱芯(期间更换1次)的诱蛾量相当,可连续诱蛾175d以上。不同调查时间点的诱蛾量变化与田间二化螟发生动态一致。由此可知,二化螟PVC固体诱芯具有长效控害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站一代二化螟发生期预报,主要是通过剥查稻根和稻草中越冬二化螟的发育进度来进行预测预报,但由于我地虫源类型复杂,有稻根、屋草、室内外存草等,而且虫源分布比例难以掌握,因此单纯靠调查发育进度来进行发生期预报,容易出现偏差。1986—1988年我们利用性诱剂进行一代二化螟发生期预试验,通过三年的试验观察,发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的棉铃虫Ⅱa 性诱剂。对二化螟有很强的活性,诱捕的成虫高峰期明显,且灵敏度高。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13—2017年田间调查表明,剑河县大白菜病害主要有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褐腐病、炭疽病、黑斑病、白斑病、干烧心8种。结合8种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水平,提出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