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木瓜 (CaricapapayaL .)是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 ,从播种到采收只需 9个月 ,可周年结实 ,味美且富含VA 和VC,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亲睐。 2 0 0 2年 6月 ,在海南省乐东一木瓜生产基地发现一种木瓜新病害 ,发病率高达 5 0 % ,严重影响木瓜产量。经初步鉴定认为是一种由瓜果腐霉引起的木瓜茎腐病。1 症状木瓜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发病初期 ,在茎基部近地面处产生水渍状斑 ,并流出白色胶状物 ,后组织崩解、缢缩折倒 ,整株萎蔫。湿度大时 ,病部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 ,即为病菌菌丝、孢囊梗和孢子囊。2 病原菌菌丝发达 … 相似文献
3.
我国甘薯新病害-茎腐病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6年以来广东省主要甘薯产区发现1种甘薯新病害,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变黄,茎基部呈黑色水浸状腐烂,并逐渐沿茎枝向顶端腐烂,后整株倒伏、死亡。从甘薯病茎部分离得到了病菌,经柯赫法则验证为致病病原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采用茎枝、菌液共培养法接种8个甘薯品种,结果表明8个品种均无抗病性,病原菌致病性较强。这是我国首次发现该病害。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辽宁省多个地区的调查,发现此病害发生普遍,尤其是二年生的五味子茎基腐病发生严重。五味子茎基腐病在5月上旬开始出现,6月初为发生盛期。本文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进行了症状描述,并对不同地点采集的病样分别进行木质部和韧皮部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对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此病害可由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茄腐镰刀菌(F.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4种镰刀菌属真菌引起。针对此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玉米腐霉菌茎腐病抗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我国北方地区玉米茎腐病主要致病菌肿囊腐霉菌(Pythium inflatum Math.)为例,首次对玉米腐霉菌茎腐病超微结构、防御酶系和生化抗性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8.
甜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近年来甜玉米常发病害之一。本文对近年来五华县甜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和传播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的研究Ⅰ.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在我国的发生。对分离到的20个菌株经形态学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和血清学反应测定,确定引起我国东北地区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的病原细菌有三种,即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 Dye,E.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 Dye和Pseudomonas caryophylli (Burkholder) Starr and Burkholder。 相似文献
10.
生姜茎腐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生姜茎腐病在国内部分生姜产区为害严重,已成为制约生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深入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笔者对该病的发生与为害状况、症状表现、病原种类、病害循环及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甘薯细菌性茎腐病是由达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 dadantii)引起的一种检疫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发生,严重威胁我国甘薯产业的发展。建立特异灵敏的检测D. dadantii的方法对于鉴定检疫病原菌、田间监测病原菌和防控病害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Dickeya属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筛选到D. dadantii特有的标志基因,针对标志基因设计引物,其中针对编码登录号为WP_077245517未知蛋白基因的1对引物Dad1-F(5′-CATATCAACCAGACCAGCCGTT-3′)和Dad1-R(5′-CGGCCTGCTTTTAAACAACGTATTA-3′)能只从D. dadantii扩增到167 bp目的片段。由此建立了特异灵敏的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 dadantii的方法,为鉴定检疫甘薯茎腐病病原菌和田间监测病害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甘薯细菌性茎腐病是由达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 dadantii)引起的一种检疫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发生,严重威胁我国甘薯产业的发展。建立特异灵敏的检测D. dadantii的方法对于鉴定检疫病原菌、田间监测病原菌和防控病害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Dickeya属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筛选到D. dadantii特有的标志基因,针对标志基因设计引物,其中针对编码登录号为WP_077245517未知蛋白基因的1对引物Dad1-F(5′-CATATCAACCAGACCAGCCGTT-3′)和Dad1-R(5′-CGGCCTGCTTTTAAACAACGTATTA-3′)能只从D. dadantii扩增到167 bp目的片段。由此建立了特异灵敏的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 dadantii的方法,为鉴定检疫甘薯茎腐病病原菌和田间监测病害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Dickeya和Pectobacterium属细菌的植物寄主广泛,包括十字花科、茄科、百合科、伞形花科和禾本科等科的农作物[1],所引发的细菌性软腐病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威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Dickeya和Pectobacterium属不同种的菌株能侵染同一种植物,产生相似的病症。如已发现能侵染马铃薯并导致软腐病害的有D. solani、D. dianthicola、D. dadantii、D.chrysanthemi、D. zeae、P. versatile、P. carotovorum、P. brasiliense、P. atrosepticum、P. betavasculorum、P. parmentieri、P. parvum、P. peruviense、P. polaris、P. actinidiae和P. punjabense等种的细菌[2-3]。 相似文献
14.
甘薯爪哇黑腐病是甘薯贮藏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薯贮藏期的重要病害之一。2013年我们从广东湛江采集的甘薯中,发现病薯薯块由两端向中间变黑变硬,切开发病薯块,在伤口处会逐渐长出黑色或灰色的菌丝。发病薯块室内放置30d后表面龟裂,裂口处有大量的黑色粉末溢出,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褐色有隔膜孢子。经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采用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依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rDNA-ITS及β-tubulin基因序列,确定该病害为甘薯爪哇黑腐病,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致病性测定发现该病具有较强致病性,对于贮藏期甘薯具有较大威胁。这是国内首次对该病进行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16.
5种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效及对薯块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药液浸渍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调查了各处理甘薯的出苗情况和农药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储藏90d后,12.5%粉唑醇SC 80mg/kg、粉唑醇25mg/kg+甲基硫菌灵210mg/kg和粉唑醇25mg/kg+百菌清800mg/kg对黑斑病的防效可达90%以上,各药剂处理对甘薯出苗没有不良影响。720g/L百菌清SC、70%噁霉灵WP、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符合相关标准。而12.5%粉唑醇SC 20mg/kg和80mg/kg两处理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高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的防治效果, 通过人工接菌和药液浸种试验, 对各处理的种薯发芽、生长、产苗量及薯苗带菌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种薯或基质带菌育苗, 种薯发芽数与未接菌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浓度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对种薯发芽数也未见显著影响。与未接菌处理相比, 种薯带菌和育苗基质带菌处理未药剂浸种时产苗量分别减少43.97%和59.82%。使用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500 mg/L浸种时, 种薯和基质带菌试验中千克种薯产苗分别为74.12株和69.56株, 苗床接菌试验中产苗分别为126.92株和85.31株, 均显著高于未药剂浸种的处理。调查发现, 种薯或苗床带菌会使萌发的嫩芽受黑斑病菌感染, 引起死苗、生长停滞和薯苗带菌, 是产苗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可减少薯苗发病, 增加产苗量。 相似文献
18.
19.
ATSUSHI OOSHIRO SHINJI KAWANO TETSUYA TAKUSHI NORIKO OOMI MIKA TOKESHI NORIO OOSHIRO 《Weed Biology and Management》2006,6(4):241-244
In a previous study, we found that a 70% aqueous ethanol extract of the fresh aerial tissue of Geranium carolinianum L. showe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the pathogen causing soil rot of sweet potato. As the appropriate time for cultivation of sweet potato and the growing period of G. carolinianum do not overlap in Okinawa Prefecture, Japan, the fresh aerial tissue is available in order to control soil rot of sweet potato. Thus, we examined the control effect of fresh aerial tissue against soil rot of sweet potato. The various trials (a single repetition of 20 m2 ) were performed in fields that had undergone 8 years of continuous cropping of sweet potato at Okinawa Prefectural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Horticultural branch. After harvest, when the disease severity was evaluated by determining the necrotic area of the storage root, the incorporation of fresh aerial tissue (5000 kg 1000 m-2 ) into the soil was considered to be highly effective, with a protective value of 75.4. This result shows that G. carolinianum could be used as a biological agent for the control of soil rot of sweet potato. 相似文献